向梁衡先生学写人物评论三
(2022-05-17 01:18:58)分类: 高考研究 |
向梁衡先生学写人物评论三
邓志刚语文工作室
写在前面:
五一假期,一部分孩子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向梁衡先生学写人物评论,择三篇创作分享。初一的孩子,初次尝试人物评论,还请读者海涵。
“华夏先觉”谭嗣同
长沙市北雅中学2105班 鲁锦浩
谭嗣同故居坐落在浏阳城西的闹市区。在广场中竖立着十来座堂楼,飞檐翘角,黑瓦灰砖,在周围低矮的民房中有鹤立鸡群之势。谭嗣同的铜像在阳光中闪闪发光。他的表情坚定,目光中带着忧伤,没有望向远方,却像是低头沉思。
我从小就知道,浏阳有位伟人叫谭嗣同。他是一支小火炬,火光虽然渺小,却点燃了更多的火炬,最终照亮了黑暗。他出生在一个被黑暗笼罩的中国,一个内忧外患的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均以清政府惨败告终。在1894年,清政府自认为无敌的北洋水师竟在区区小日本的进攻中全军覆灭,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等国土陷于敌手。但在这样坏的时代中,也总有一批批维新之士前赴后继救国。谭嗣同便是其中之一。
湖南历来就是新文化昌盛的省份。从曾国藩到湘军,再到梁启超在湖南创立的时务学堂,湖南人一直走在维新的前面。甲午海战湘军大败的消息传来,更加激起了谭嗣同大干一场的斗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他极力想让自己投入到报国之行列,恨不得一下想出救国之道。他呕心沥血,出版《仁学》等著作,在浏阳设立算学社……谭嗣同也许是当时少数几个清醒的人之一。他的思想很进步,但得不到太多的重视。所幸,光绪皇帝很欣赏像康有为这一类的维新之士,浩浩荡荡展开了“戊戌变法”。当然,放入谭嗣同个人命运史来看,这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谁能想到,拥有一身抱负的谭嗣同,竟然被自己所效忠的大清所毒害。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捕拿维新派。变法只持续了103天。一时间,京城被恐慌覆盖,人心惶惶。光绪帝被囚押,梁启超、康有为逃去国外,但谭嗣同却要留下来。他说,变法总是要流血的,今天中国变法之流血,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从容就义,年仅33岁。
为什么谭嗣同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是因为他胸中熊熊燃烧的救国之心。也许有人觉得谭嗣同太笨了,为什么不走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如果都走了,都跑了,谁来唤醒这个国家?谭嗣同是想用他的死,惊醒一个麻木也曾辉煌于世界的国度。他相信,总有人会醒来的。就像鲁迅说的:“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也绝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清政府杀了一个谭嗣同,但很快人民反抗的汪洋大海就决了堤。“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样的呐喊是多么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谭嗣同如同一道流星划过夜空,带来些许亮光。
历史将永远记住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