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大正老师治疗背凉三年验案一则

(2023-08-31 07:35:32)
标签:

马大正老师治疗背凉三

分类: 经方研究

马大正老师治疗背凉三年验案一则

 

叶智 整理

初诊:2023年8月2日。张某,38岁。因“背凉伴背汗3年”就诊。

现病史3年前患者遇寒后出现背部凉感,背部汗出较多,湿衣,四处寻医,屡治不效,痛苦不堪,夜寐欠安,入睡较晚,约12点以后,眠浅易醒,胃纳可,饮水量少,大便2~3日一解,小便调。近1年自觉少量头发及阴毛变白。末次月经725来潮经量中等,色红,无血块,无痛经,经前1~2天小腹不适感,无乳涨,无腰酸。身高161cm,体重113斤。生育史2-0-4-2,曾因计划外妊娠及胚胎停育行宫腔操作4次。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背冷

辨证:寒湿困脾,痰饮内生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0g  白术10g  炙甘草6g  合欢皮15g  半夏10g  杜仲12g  薏仁米45g7剂。

肾气丸1瓶。

二诊2023年8月25日背凉、背汗已除,寐差,月经8月21日来潮。舌脉如上。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0g  白术10g  炙甘草6g  柏子仁10g  酸枣仁10g  菟丝子15g  巴戟天10g7剂。

乌灵胶囊1

按语:背冷,指背部自觉冷凉感而言。本症《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名“背寒冷”。《河间六书·强痛恶寒》篇称“背怯冷”。背为阳,乃诸阳经所循行的部位,又为五脏六腑俞穴之所在,而脏腑气血皆灌注于俞穴,故诸经脉、脏腑皆与背相通。背冷症,古代医家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饮邪、痰湿、阳虚、感受寒邪、淤血,亦为发痈疽之兆。如《金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中提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水饮停留导致阳气输布失常,因水饮为有形之邪,故背恶寒的部位局限在某一块,如掌大,边界清楚。又有《伤寒论》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素体少阴阳虚外受寒湿之邪阳虚不能温化寒湿,阳气虚而见背恶寒,多伴见有手足寒,口中和,身疼骨节痛,脉沉微等症。

一症,因凉遏冰伏,寒湿内蕴而致久治不愈,初感寒湿,失治误治而致久病体虚,以致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周身,营养四肢百骸,津液停积变生痰饮。马师认为本案患者由于凉遏冰伏,失治、误治而致久病寒与湿聚,阳气不能温煦而致背冷,日久生痰成饮,久病入络,使阳气不能外达;脾阳虚弱,温化之力不足,郁阻脉络,脉络失畅,痰饮阻滞,阳气不能外越而致寒冷更甚,虚实夹杂,以致诊治困难。细审病因,寒湿日久入络,痰饮内生而致虚实夹杂故拟健脾渗湿,温阳化饮为其治疗大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一诊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薏仁米健脾燥湿,助茯苓培土制水、健脾祛湿,三药相须为用,体现治生痰之源以治本;甘草和中益气;马师云甘草在本方中,其妙用有三:一配桂枝以辛甘化阳,助温补中阳之力;二配白术益气健脾,益土以制水;三调和诸药,兼佐使之用。因《注解伤寒论》中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里气逆者散之以辛”之言,马师以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气,用桂枝、甘草行阳散气,以达阳气通而汗自止之目的。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化饮,淡渗利湿,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标本兼顾。再加半夏和胃降逆,加强化痰之力,合欢皮养心安神,杜仲补益肝肾,调理冲任,寒冷自除而顽疾乃愈,组方精当,药简效宏。“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马师亦选用肾气丸温补肾阳、行气化湿推波助澜。二诊背凉、背汗已除,继予苓桂术甘汤加味巩固疗效,方中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酸枣仁宁心安神;菟丝子、巴戟天补益肝肾;乌灵胶囊补肾健脑,养心安神。药中病机,多年沉疴,药到病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