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病》系列

标签:
读后感读书《人类与病》 |
分类: 读书的感想 |
自从年后找了工作上班之后,就没有好好看书的时间和好好买书的机会了。这一次的《人类与病》的系列是在多抓鱼的公众号上看到的,而且这一系列是在该平台上首发的。之前我并未在多抓鱼上购书,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处理二手书的平台。多抓鱼收书的优点是收购价格比较公道,但是只收人气单品,很多书都不收(实在不收的书就拿到京东二手去)。但在多抓鱼购书尚属头一次。
《人类与病》系列是读库出版的新书,前头还有一套《医学大神》系列——鉴于目前我还处于贷款上班阶段,《医学大神》得等我发工资的时候再入手。总之,虽迟但到。
在多抓鱼发货的时候,我对这套书还是充满期待的,然而最后寄来的书品质,实在有点一言难尽,装帧上略显敷衍,主要还是想吐槽包书的外壳,就是围了一圈,一旦拆开塑封,里面的书就哗啦啦地掉出来了……多一个面都吝啬,还花了298元呢!口袋书有口袋书的好处,就是可以放在工服的口袋里,闲得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读两章,就是读的质量有些堪忧。
2023年3月30日:《祛灰去尘 脊髓灰质炎与暖泉基金会》
“重症脊髓灰质炎可以导致肢体瘫痪,甚至造成呼吸系统麻痹,于是直接丧命。
1952年,索尔克用脊灰病毒做出最早的注射疫苗,因为脊灰的潜在风险,他的第一个测试对象是自己,然后是太太和三个儿子。
1954年,萨宾研制出口服型疫苗,基于同样的考虑,他先在自己和两个同事身上试用,接下来让太太和两个女儿试用。
1960年,顾方舟试制出口服疫苗样品之后,也是自己和同事们最先亲身测试,然后给自己的孩子试用。
前辈学者们以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为代价,研发出高效的疫苗。暖泉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提供资金,让无数儿童免费接种。靠他们的努力,每年全球脊灰病发病人数从数十万下降到二百余。
我们能把最后那二百余变成零吗?”
该系列14本书,我第一本选择了第十本关于脊髓灰质炎的,其实还是因为想起“糖丸爷爷”顾方舟,所以才决定先读这一本的。然而该书主要还是叙述医学科学界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其疫苗的研究过程,顾方舟院士的事迹已经是该书末尾的事,也只有寥寥几笔的概述——如果想看顾院士详细的故事,还是得读顾院士自己的口述史《一生一事:顾方舟的口述史》。
提及脊髓灰质炎,更让人耳熟的名称是“小儿麻痹症”。实际上这种病并不只发病在小儿身上,成年人也同样会患此疾病。现在国内儿童的接种的疫苗里就有这一项,国产口服糖丸免费,进口注射五联苗付费——当初不知家里其他人怎么想的,非得选择五联苗,我也没什么发言权,就给小朋友选了针剂,一共四针,价格还不菲。
一直到几年后的今天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糖丸疫苗是减毒活疫苗,而骨髓灰质炎病毒的常规感染途径是从口腔进入,而减毒的活疫苗也能够更好地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高浓度的抗体,并且能在肠道上产生黏膜阻断病毒在其中繁衍。而且病毒在环境淘汰的作用下,毒性也在逐渐降低,不会再对人类产生威胁。而灭活的疫苗从非常规的注射途径进入血液,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程度浓度的抗体,灭活病毒的毒性强度无法引发更高浓度的抗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体内抗体的浓度也会逐渐下降。二者相比之下,自然是口服的减毒活疫苗效果更加优秀。不过,人类在研究疫苗的历史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升级换代也是理所应当的事——那岂不是之前在疫苗上花的钱都变成了冤大头?不过介于该疫苗是五联苗,是能预防三种疾病的,倒也少了其它两种针剂的接种次数……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回到本书的内容上来。提及骨髓灰质炎,最有名的患者可是还是F.D.罗斯福,本书从他开始叙述,一直讲述到二十世纪末期。事实上,关于脊灰病的记载很早就有,但为何要从近现代的罗斯福开始说,我觉得还是为了有一个更吸引眼球的开头。一开始的暖泉基金会也基于为罗斯福治疗疾病而设立的——虽然美国没有贵族的头衔,但实际上有权有势的人还是能够享有相当的特权,即使在这种能够丧命的疾病的面前,这一点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脉相承的。
研究脊灰病以及研制疫苗的舞台都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范围内,其中尤以美国为重。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当年的美国无疑是超级大国,集中了当时代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才能有当时无数举世瞩目的成就。至于现在……美国已经变成了被单极时代养成的巨婴,华盛顿的老僵尸们抱着冷战时代的思想,逐渐被时代淘汰。本书提及了很多人,但最重要的还是索尔克和萨宾,前者被学术界称为“技术工”(就是没有实际科学含量,只是搬用了现有技术的技术工),发明出了灭活疫苗;后者是一个科学家。在灭活疫苗占尽风头的年代里依旧坚持不懈,最终研制出了减毒活疫苗。当然这里并没有踩谁捧谁,科学本就是在不断摸索中完善技术造福人类的。没有前者的铺垫,也就不会有后者的出现。这在科学史是都是不可磨灭的痕迹。
技术方面的内容读起来有些枯燥,但技术背后发生的故事确实挺令人津津乐道的。比如说最初的“角币长征”,每个美国人捐出一美分,聚沙成塔,汇聚成一笔不可小觑的资金,可见当时人们渴望战胜这种疾病的心情(当然,背后的宣传团队功不可没)。还有索尔克和萨宾在研发疫苗过程中的竞争:这个竞争手段就很“美国”,至少在今天美国打压中俄的手段就可见一斑,具体我在此就不赘述,有兴趣地就入手此书细读,还是挺有意思的。
在最后的科学成就面前,那些话剧般的故事就显得可有可无了。今天的人能够摆脱脊髓灰质炎的阴影,全部得益于前辈学者们的研究,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必然还能战胜更多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