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石淙》征文“人文历史篇”之二

(2025-07-18 06:34:58)
《我爱石淙》征文“人文历史篇”之二

“石”光淙淙

 走进被誉为南浔的“云南”的石淙,你很快就会被满眼的翠绿和盛开的花朵所包围。在石淙花海,成片的波斯菊、向日葵、郁金香花田沐正浴在明媚的阳光下,一路往村里走去,一路有鲜花盛开,恰似晋代诗人陶渊明的美丽梦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据相关考古发现,石淙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定居生活,5000——3000年前也一直有小型聚落存在。

  来到石淙,在香气扑鼻的石淙花海里稍事盘桓,心便被斑斓的色彩和荡漾的微波扰乱了。从此处起步,再向石淙太君庙方向行走,不出三里路,区区一刻钟,就一脚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倏忽间,就是740年的落差。

石淙太君庙的宁静给人一种出尘的错觉,更像岁月的窖洞或隧道,宛如一滴水、一个雨滴或一个轻轻的脚步,都能在那些爬满了青苔的砖瓦间激起回响。古屋、老树、石阶和阵旧的香炉向人们标明了时间的刻度。行走间,仿佛间听见战马嘶鸣、战鼓擂动,映入我脑海中的影像是一位古代将军,他时而排兵布阵、上阵杀敌,他时而开仓放粮、救济饥民……这位将军是宋代兵马都监陆圭,太君庙就是因他而建,朝廷曾封他为广陵侯,宋高宗又御赐“南堂镇海朝王”称号。

  从太君庙出来,想去石淙凡石村逛逛。在高德地图中看到是3公里路程,却走了半个多小时。一条无名小路弯弯绕绕,岁月经久的绿植高低参差,不断指引着我们去探寻那掩藏于乡野间的时光。

  宋朝绍圣元年(1094年)的某天,有位叫卜强的村民考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了显赫的仕途。但是他始终没忘记父老乡亲,不久便派人将一张闪着光亮的古琴送回到故乡。南宋周密在《视听抄》一书中便列举了这张奔雷古琴,它一直名列北方十七名琴之首。

  当时,奔雷琴就存放于石淙的卜家琴堂庵。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琴堂庵在府城南樊泽村,宋进士卜强本家有古琴,名奔雷,为世重宝,贮此,后人即其堂为庵。”旧时的琴堂庵即现在石淙凡石村的土地庙。

  笔者找到了土地庙遗址,只是眼前一片空空荡荡。村里顾姓老人告诉笔者:“庙附近埋着不少先人的遗存,其中,庙东要比庙西多一些。”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还看到了与土地庙隔岸相望的凡石桥考古现场。据说当时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现,一眼便认出,此处便是石淙在南宋时期最繁华的所在。

只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琴堂庵早已不复存在。几百年后,奔雷琴辗转落入天津收藏家宋镜涵手中。宋镜涵先生是民国时期的古琴收藏大家,他对奔雷琴十分珍爱,曾于琴上题诗两首,一首是“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另一首是“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1983 年,该琴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老人讲他以前就是教书匠,对石淙文化颇有研究,于是我们接着攀谈起来。

  说起明朝的姜兆熊,一个才华横溢的石淙文人,偏偏只爱写杂书,他写的《樊川丛话》分为朝庙、山川、考证、诗话、闺秀、仙释、怪异、数验八个门类,但由于文采斐然,居然被当时的政府列入《四库全书总目》,且这种古怪嗜好竟然还能遗传,他的后人就是著名文人姜秋岛,跟先辈一样,写了一部名叫《金井志》的奇书。

  又说到石淙的“严氏现象”,严氏始祖自从明洪武初由嘉定迁至石淙后,就一直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致使书香一直绵延五百余年,完全打破了当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魔咒,成为了湖州氏族家风家训传承中的好榜样。

  老人对石淙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甚至有些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王阳明与石淙。

  原来,王阳明最著名弟子澄就是石淙人。在湖州地区的三位王阳明的亲传弟子中,澄的学成就最高。

  王阳明与陆澄亦师亦父,故阳明心学经典《传习录》多为陆澄所记。甚至在陆澄父亲死后,王阳明还亲手为其父写了墓碑铭,足见这对师徒的关系非同一般。

  说着,老人便从屋子里拿出一本发黄的《王阳明全集》,他翻给笔者看,其中就有这篇《明封刑部主事浩斋陆君墓碑铭》:

  封君之葬也,子澄毁甚失明,病不能事事,以问于阳明子曰:“吾湖俗之葬也,咸竭资以盛宾主,至于毁家,不则以为俭其亲也。不肖孤则何费之敢靳!大惧疾之不任,遂底于颠殒,以重其不孝。敢请已之,如何?”阳明子曰:“不亦善乎!棺椁衣衾之得为也者,君子不以俭其亲。旬湖俗之所尚,是以其亲遂非而导侈也。又况以殆其遗体乎?吾子已之,既葬而以礼告,人岂有非之者!将湖俗之变,必自吾子始矣。一举而三善,吾子其已之!”既而复以志墓之文请。阳明子辞之不得,则谓之曰:“志墓非古也。古之葬者,不封不树。孔子之葬其亲也,自以为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无识也,而封之,崇四尺。

  老人不但喜欢人文历史,而且很擅于作笔记。关于严氏文化现象,他摘抄了许多资料作为佐证,比如皕宋楼主陆心源曾刊刻的湖州地方文献《湖州丛书》,里面便收录众多严氏的著作,如《尔雅匡名》《柯家山馆遗诗》《娱亲雅言》《柯家山馆诗集》《悔庵学文》等。

  他还发现美国犹他州的家谱学会收藏有《浙江湖州归安石溪严氏家谱》,上面也记载了不少严氏族人的著作,如严正邦的《白云小言》,严敬的《如弦集》,严锡的《中州恤稿》,严尔琼的《璞庵集》,严书开的《严逸山先生文集》,严元照的《尔雅匡名》《娱亲雅言》《悔庵学文》等。

  老人又说,严氏文人中有一人绝对不能小觑,那就是明代崇祯进士严尔珪,此人曾官江西参政,告老归乡后便潜心研究佛学。他为江苏紫琅山写下过《五山拱北碑铭》一文,其文采之斐然,敌得过所有严氏著作,以致于至今仍被奉为古文经典。

  从老人家里出来,已是暮色四合,我忽然有种错觉:石淙的千年历史多么像这匆忙而精彩的一天!

当重新站在凡石村的土地庙遗址前,我回望这片土地之上的璀璨星空,静静享受着历史所赐予的一切,那些曾经追逐的东西,在拥抱广袤的一刹那,变得如此淡然。(钱永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