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石淙》征文“人文历史篇”之一

(2025-07-17 11:16:05)
《我爱石淙》征文“人文历史篇”之一

石淙琐记

石淙,旧名石冢,东与莫蓉、善琏交界,南连千金,西与菱湖相连,北接重兆,地处南浔区西南部。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其中,名声最大的当属石淙南堂太均庙,祈北宋广陵侯陆圭。相传,北宋兵马都监陆圭,去严州作战获胜后率部回航,途中舟覆遇难,宋钦宗封陆圭为南堂镇海潮王。至南宋年间,改祠建庙,陆圭的夫人姚氏及三位女儿获封三台太均,尤其是小女永济,系浙北、苏南地区幼婴儿童的保护神。

当地流传有石淙蚕花含山节的说法,石淙是蚕花的原产地,供奉太均的也是蚕花。现在称石淙太君庙,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江浙沪一带的善男信女都要会聚于此举办庙会。行香游行有打莲花、扎臂香、台阁船、拜香司等活动,参加庙会的信众要配戴石淙特制的蚕花。桑是摇钱树,蚕是聚宝盆。蚕花是蚕农们对蚕花仙子的崇拜和对蚕茧丰收的期盼。

老家所在的正阳村,是个形似羊头的天然墩岛,又称阳墩,清代属归安县第一百五十庄。村舍都围绕着大池塘而建,水系呈现完整的字形。旧时,护村河阳溪上建有一座木桥,为村人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当村里进贼时,村民就在桥边守着,盗贼无路可逃。村西的大河约百米宽,对岸是建于清代的白云庙。1944年,忠救军在石淙柳思桥抵抗日军进攻,后撤退到白云庙,将士阵亡120余名,都埋骨于此。我曾祖父亲历那次战役,从白云庙横渡大河才幸免于难。

阳墩与东口睦两村交接处的五孔石梁,名越界版桥,坊间传说,此桥横跨之河塘古为吴、越两国之分界。小时候坐船从桥下过,由于青苔掩字,桥额、桥联均看不真切。某次,回村偶遇老桥正在维修,旁架简易桥,因此得以近观,桥系民国五年重修,中孔石梁浮雕仿宋云纹图案,桥联上方刻双旗图案(五色旗与九星军旗),极具时代特征。桥联中提及的八田漾,就位于阳墩与白云庙之间。

东口睦即古杏村,旧属石淙,河边有水乡特色的民居。杏村地形幽古,与正阳村隔河相望。以前的老地名都不错的,可叹很多富有古韵的地名都被讹传了。蘧庵居士严尔珪的故居就在杏村。严尔珪是明代进士,曾官至江西参政,告老归乡后潜心研究佛学,主持拓修灵山上乘寺,又在旧居修建弘愿精舍。他曾刊印佛典并为序,序文曰:搆小庵于古杏溪,延幻师主之,雨晨月夕,相与沉吟,梵册寄怀,愷乐陶陶如也。今杏村早无严姓。

去杏村一里许,有上世纪70年代所建机埠,见牌坊、石造像、沈敦本堂界、任氏祭桌与诰封陆公碑刻等残石。据老辈人说起,东部水乡因少山而缺石,当时,本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或修桥的时候,都得去湖州城南拉旧石料。某晚,从方家兜回家路过板桥头村,见河岸边分明躺着一根桥联石柱。过些日子等水位降低后,才露出桥联的全貌:霅水南来经此汇归江渚。据村民说,板桥头原有木桥,桥联石是从外地运来准备改建木桥的。某次,我在湖州人文群里闲聊时说起此事,经湖州网友解惑,方知此桥联石系湖城苕霅三巨桥之一的甘棠桥的桥联。上世纪70年代,甘棠桥被改建为水泥桥,想不到桥联石竟流落到四十公里之外的地方,愿有识之士能力促桥联石回归湖城置于新建的甘棠桥边。

严氏乃邑中大族,世居归安石溪。严氏家学渊源,书香绵延五百余年,明初至清中期科举人物辈出。严氏始祖于明洪武初由嘉定迁至石溪(今西汇角),永乐间严敬以科举起家,历官河间长芦盐运使。严敬墓在石淙,美国犹他州的家谱学会收藏有《归安石溪严氏家谱》,想必记载较为详尽。严氏族人著作颇富,如严正邦《白云小言》、严敬《如弦集》、严锡《中州恤稿》、严尔琮《璞庵集》、严书开《逸山集》、严元照《尔雅匡名》《娱亲雅言》《悔庵学文》等等。清乾嘉年间的归安名士严元照在其著作中称家与古寺相邻,村上有三座古桥。西汇角与青莲寺相去里许,今存古桥二座,东为永济,西为圣堂,其地理位置与其所述相近,又严氏聚族而居,故西汇角为严氏祖居地石冢村无疑。严元照的藏书室名芳椒堂,聚书数万卷,多宋元刊本。

严元照故居旁有唐代青莲寺旧址,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青莲院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松亭乡石塚,唐大顺三年建,景福三年赐名报恩,宋治平二年改今额,绍兴二十六年僧齐岳鼎新重建,刘一止为之记,今圮。双林雨花庵、庆善庵为青莲寺分支,亦为唐时所建。历史上的青莲寺,环水为院,四无居邻,孤烟突起于云水飘渺之间,栖心学道之境,初若无路,惟轻航短楫至焉。解放后,在青莲寺旧址上建起镇西茧站,茧站前有若干刻有荷叶莲花字堂的武康石构件,风雨侵蚀,字难辨识。

花园湾,因清代沈姓大户曾在此建祠园故名。花园湾东为朱家埭,这里的沈家漾,传为宋代卜元圭建坟山取土形成的,漾对面是坟山前,清乾隆年间就有这地名,旧属归安县十五都。此地的俱富河又名圆通寺港,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圆通寺在千金北,初名圆通庵,元季戚畹卜元圭创,以奉高僧止庵,明末毁。国朝不退禅师重建成小丛林。中洲禅师少时曾为寺中西堂。(注:卜元圭为宋人,府志有误。)某日,我走通济至俱富,遇费姓老者,问起圆通寺旧事,他说:圆通寺毁于解放前,寺庙规格甚高,大殿高敞,立柱宏硕,庙系依灵隐寺规格而建,旧时太均堂规模不及圆通寺。寺址就在圆通塘桥南首水边的白地,杂树荒地间尚见宋代遗迹,青瓷碎片俯拾即是。

西汇角是四水环绕的独墩,金鸡桥是村里通往村外的唯一出路,据传因金鸡桥的存在,村里从来无鸡瘟。西汇角原有300多户人家,住村北的人家大都已搬去新市。以前长厅屋、方家兜都划给西汇角,因此,从地图上看西汇角村庄很大。村民在村野劳动时,偶有拾到粗制银元宝,累计已有七八个之多。村上18对旗杆石遗迹与气派的石硚口尚存。听一位60多岁的严姓老人说起,他兄长家为大厅屋,前有两米多高的门厅,厅前的灯笼用铜链条挂起,堂上匾额上书太史第,匾宽约半米,长近二米。匾上的字是他自己亲手刮掉的,故而记得非常清楚。据说,曾经有杨姓大官在此建过多开间的厅屋,这大概就是长厅屋地名的由来。长厅屋村里的老房子很多,都写满毛主席语录或文革标语,视觉冲击力很大,大有激情燃烧之势,附近方家兜村的知青宿舍至今尚在。村上老鱼桥,原为村西北大河上的五孔石梁桥,今中孔重建鱼桥的石梁被移建为小桥,村人称之为凳桥

  樊泽,今名凡石村,古代石淙望族严、陆、卜氏等都世居于此,宋、元、明时期系石淙的经济文化中心。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琴堂庵在府城南樊泽村,宋进士卜强本家有古琴,名奔雷,为世重宝,贮此,后人即其堂为庵。琴堂庵旧址现在是凡石土主庙,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称奔雷为百琴堂第一。奔雷古琴主人卜强本是宋绍圣年间进士。明代刑部主事陆璩墓(王明阳撰墓志铭)与明代佥事陆澄墓均在樊泽。陆澄是陆璩之子,王阳明弟子,参编《传习录》上。明代文人姜兆熊也世居樊泽。姜兆熊著有《樊川丛话》,书名中的樊川即为樊泽,古时姜家兜即在樊泽之域。姜虬绿为乾隆间人,乃南宋词人姜夔后裔,家传姜忠肃公祠堂钞本《白石集》。先生博古嗜奇,幼居樊上,后与子笠堂卜筑弁山黄龙洞,撰有《金井志》。金井者,黄龙洞也。

樊泽地下文化遗存丰厚。其地宋朝已盛,有大户人家和集市。明洪武年间置织染局。随着丝绸业的发展,因染色而富的大户不断兴起,推动集镇的二度繁荣。樊泽四野有数量惊人的砖井,应是当年染布取水所用。井砖为长条形宋式香糕砖,被村民用作磨刀石。渔林村出土石器文物较多,据采集的标本分析,渔林村遗址为新石器至春秋时期,出土的米字纹、回纹、曲折纹等硬陶为周朝遗物。2015年底,为配合太嘉河水利工程幻溇港基本建设,文物部门对凡石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瓷器、陶器、漆器等宋代遗存。

银子桥村的高家桥村口有三孔石梁桥,双勾阴刻重兴通济,须弥座桥栏覆莲纹望柱,所用石材主要为武康石。见武康石桥柱上刻有莲花字堂两通:洋河坝僧士王文寓助银贰拾两保吉祥如意 庚子年 季春 吉旦迪功郎新安丰军安丰县主簿 泾迪功郎新平江府昆山县主簿 施助重建了愿 先考签判宣义签判通直愿心所集福严位台天界。因迪功郎与平江府都是宋代的称谓,据此推断,通济桥为宋桥,虽经后世重修,但旧构保留较多。此桥也应该是樊泽一带宋、元、明时期繁盛的实证。

    石淙,古代名人被埋没的较多,倒是有些人因雕虫小技流传下来。石淙,生于斯,长于斯,其底蕴鲜有人知,我只能略窥一二。考事者寻微,览跡者悟本。姑且识而为之记。(仪蘧精舍《最忆是南浔》2024-03-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