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石淙》征文“自然风光篇”之三

(2025-07-10 09:07:36)


《我爱石淙》征文“自然风光篇”之三

石淙花海绮梦录

在江南水乡那如诗如画的温婉长卷里,南浔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有的韵致,吸引着无数旅人纷至沓来。而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藏着一处不为人知的瑰宝——石淙花海。这里,恰似大自然精心调配的色彩盛宴,是情侣们梦寐以求的浪漫天堂。无论四季如何更迭,石淙花海都以千般色彩、万种姿态,热情迎接每一位到访者,宛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绚丽油画。近日,我精心整理了石淙花海的绮梦日记。

 一、石淙花海,翩跹“花蝶”梦

202153,晨曦初露,天色如洗,晴空湛蓝似海。我与几位挚友相约,从湖城驱车前往石淙花海,共赴一场与自然的浪漫之约。臧建强总经理亲自驾车,他笑着说道,新车音响效果极佳。于是,一首《酒醉的蝴蝶》悠扬响起,如潺潺溪流,为这趟旅程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遐想。

织里爱心妈妈团团长罗根娥女士,听到这旋律,不禁赞叹:“这歌真好听,通俗易懂,莫不是专为石淙花海所作?”我笑着摇头解释:“此乃崔伟立的成名之作,他以蝴蝶自比,将困境比作‘酒醉’,道尽内心无奈与苦闷。‘春去镜前花,秋来水中月,原来我就是那一只,酒醉的蝴蝶。’这歌词,韵味无穷,不同人听来,感受各异。”

近年来,石淙花海因土地流转与农旅项目的引进,焕发出勃勃生机。300亩花海景观,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从空中俯瞰,主体建筑已初具规模。此次提升设计,巧妙融合户外美学,以“蝶恋花”为主题,花海、田园、蚕茧瞭望塔、丝带相互交织,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田园风光图。五彩花海、炫彩湖、九曲十八弯、七彩栈道……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约莫半小时车程,我们抵达石淙。下车后,步入园区,只见成千上万的格桑花竞相绽放,宛如一片花的海洋,波澜壮阔。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如此品种繁多的格桑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惊叹与感慨。这花海,真如一只让人沉醉的蝴蝶,在天地之间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正值五一长假,花海之中,蚕茧、田园、瞭望塔、丝带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石淙,历史悠久,有太君庙的神秘传说,有蚕花非遗的传承,如今更因“石淙花海”而名扬四海。紫色的马尾草、红色的金鱼草,还有田园牧歌的宁静、虾闹音乐的欢快,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乡村风情画。

近年来,石淙花海一期种植波斯菊、向日葵、绣球花等,二期则主打格桑花,姹紫嫣红,美不胜收。花海傲然绽放,娇艳喜人,引得浙苏沪皖等周边地区的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自2017年运营以来,已吸引游客近10万。

漫步花海,只见万朵鲜花犹如一只只花蝴蝶,扑腾着翅膀,翩翩起舞,映入眼帘。有人担忧:“这么大的场面,是否有产出?”恰巧遇到车介村支部书记郁根荣夫妻俩,我们一同回忆起当年农业学大寨时,参加善琏公社“九曲湾”工程的往事。那时以粮为纲,填河造田,建农场。如今,形势与政策已变,我打趣地问郁书记:“您是来考察美丽乡村建设的吗?”风儿轻拂,我们合影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这灿烂的世界里,心中不再迷茫。

我们走在花海里,见前面排起长队,便加入其中,终于坐上小火车。我想,生活处处有快乐,只要带着一颗积极、快乐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绕花海一圈后,我们下车准备中餐。然而,石淙镇上的饭店已满,我们只好驱车返回湖州城,在飞英公园前就餐。两年后,我才在石淙花海边品尝到小龙虾的美味,那滋味,至今仍回味无穷。

石淙花海,不仅是一片花的海洋,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我们与自然对话,与快乐同行,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石淙花海,宛如一只飘来的“花蝴蝶”,轻盈地舞动在人们的心间。

 二、花海龙虾,诗与远方

202355晨,雨霁初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凉意,仿佛大自然刚刚完成一场洗礼。笔者与市文学研究会金一鸣会长一行,在戚部长的引领下,踏入石淙镇那片令人心驰神往的花海,开启一场关于文化与自然交融的调研之旅。

石淙花海,以文会友,更以文兴镇。我们此行的愿景,是让文学成为石淙镇文化建设的催化剂,助力挖掘与展示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文化。配合《石淙镇志》的编纂,我们在全镇范围内细致挖掘美丽乡村的文化底蕴,期望留下一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让石淙的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探讨如何让作家们深入石淙,成为我们此行的重要议题。

雨后的花海,花儿更显娇艳欲滴,仿佛刚刚从一场美梦中苏醒。尤其是那花田喜市健康步道,全长1.7公里,蜿蜒曲折间勾勒出一只美丽的蝴蝶图案,寓意着破茧成蝶的蜕变与希望。步道旁,星级酒店与咖啡吧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近年来,石淙镇大力发展农旅产业,紧扣“全域旅游”的时代脉搏,根据市场需求,精心打造万亩清水小龙虾基地。石淙三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仁麦科技农业科技公司,创新采用“稻虾共生”“藕虾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让小龙虾的品质上乘,色泽诱人,口感绝佳,更为石淙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两年前,笔者曾有幸踏足这片花海;今日归来,花海依旧,却增添了更多新奇与乐趣。花海中穿梭的小火车,马卡龙绿的色调,成为拍照打卡的绝佳选择;曾经的火车餐厅,如今已搬迁至花海外围,更显大气与时尚。

 “石淙花海,宛如一只酒醉的蝴蝶。”作家凌晨与小朱漫步花间,兴奋不已,她们在花丛中奔跑嬉戏,摆出各种姿态,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随手一拍,皆是风景。”她们的笑脸,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五月,虞美人盛开,如火如荼,美不胜收。戚部长介绍道,这是今年五月的第一波花事,预示着石淙花海的绚烂与生机。

 “龙虾”与“花海”,在石淙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一边连接着生活的烟火气,一边引领着人们走向诗与远方。石淙花海龙虾节应运而生,成为石淙打造田园式乡情浪漫的重要载体,既保留了乡村的淳朴风味,又融入了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此刻,笔者不禁思索:“石淙花海龙虾节,能否成为提升石淙文化的有力推手?”

想要深入体验石淙文化,不妨前往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太君庙祈福求平安;或是探访湖州市唯一的宋韵乡村博物馆——凡石宋韵博物馆。在戚部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考察了石淙的历史文化景点。

凡石宋韵博物馆,依托凡石桥遗址的考古成果,耗资2400万元打造而成,总占地1200平方米。博物馆以“宋韵流淌•凡石遗韵”为主题,精心布置了宋代印象、行都辅郡、凡石缩影、市井烟火四大展厅,展陈宋代景德镇瓷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宋代文化的视觉盛宴。

石淙太君庙,坐落于石淙西塘河畔,始建于南宋咸淳十年,是为纪念宋代兵马都监陆圭而建。1993年,太君庙被列入湖州市旅游局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清明节、九月十六,均有来自江苏、太湖沿岸、嘉兴、嘉善、德清等地的数万名香客慕名而来,祈福求平安,场面蔚为壮观。

午餐时分,我们品尝了石淙的特色美食——小龙虾。厨师详细介绍了烹调方法:先去头,再用刷子仔细刷洗虾壳,随后用中火煮30分钟。他还提醒我们,每次食用最好不超过10只,且应选择麻辣口味的小龙虾。看着红彤彤的一大盆麻辣小龙虾端上桌,大家立刻食欲大增。老饭笑着告诉我们,吃小龙虾时要先剥掉头部的器官,只吃身子和钳子的肉,同时还要除去虾线。大家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断。石淙小龙虾之所以出名,得益于其独特的“稻虾共生”“藕虾共生”生态养殖方式,养出的小龙虾品质优良、色泽诱人、口感绝佳。今日,笔者也有幸一尝其鲜。

 三、江南清丽地,繁华新石淙

20231027,金秋的田野铺展着丰收的画卷,稻子沉甸甸地低垂,满目皆是金黄的喜悦,仿佛大地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午后一时,我应石淙镇宣传办之邀,踏上了前往石淙花海龙虾节的旅程。

搭乘画家朱小杰的轿车,我们一路驶向那片充满魅力的花海。此次节会于南浔区石淙镇的花田囍事盛大启幕,围绕“活力、平安、休闲、文化、古韵”五大主题,巧妙地将水陆景观串联,动静相宜,生动地勾勒出“江南清丽地,繁华新石淙”的绝美图景。

值此宋韵悠扬、活力四溢的石淙时节,今日的仪式格外隆重。许是主办方精心策划,将我们石淙镇志采编团队与湖州老画家展的友人安排在前三排就座。晚餐时,大家共聚一室,畅谈石淙镇的非遗文化,氛围十分融洽愉快。

漫步花海,品味龙虾,石淙花海以虾会友,历经数年的精心运营,愈发显得美丽动人。初秋时节,虽非繁花盛开的旺季,但石淙花海依旧有大片花朵竞相绽放,五彩斑斓,宛如一片花的海洋。在艳阳高照的晴空下,这片花田美得令人心醉。

在此之前,凡石宋韵博物馆还隆重举办了“秋岁新绿”——湖州老画家邀请展的油画、国画优秀作品开展仪式。活动中,我有幸与多位书画家深入交流,领略了他们的艺术风采。如刘祖鹏的《花开时节》系列,刘旭春的《石淙太君庙》等,皆是佳作。据悉,这是他们的“第十六届老朋友画展”,六十载春秋流转,他们气息相投,情谊深厚。开展时,石淙镇小学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来参观,为活动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现场,镇领导与画家刘祖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让整个活动更加圆满。

坐在“值此宋韵,活力石淙”的活动现场,我不禁思索:今日的仪式如此隆重,那一顶顶可入住的帐篷小屋,一个个造型独特的小屋,是否预示着石淙村旅游的美好未来?

笔者从手机中,可见这个文化与经济共繁荣的盛景。走进慕仁淙星营地,坐下来感受一番,这里下午有草坪野餐、花艺体验,还有嗨皮烧烤,更有风筝、射箭、儿童蹦床等游玩项目。晚上,在白色帐篷中住一晚,聆听蛙鸣,仰望繁星,乡间田野的诗意与远方尽在眼前。

湖州慕仁淙星营地负责人李小白感慨地说:“这里的乡村风景美不胜收,我们把营地建在这里,吸引了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前来打卡。平日里,和游客一起烘焙、制作花艺,工作也变得惬意与快乐。”

木匠手艺人王新建也兴奋地说:“老家这几年变化真大,家门口的风景好,游客多,我们开了小卖部,卖卖小吃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我还想着把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建个木匠工坊,吃上旅游饭呢。”                                                 (文张前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