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石淙》征文“自然风光篇”之二

(2025-07-09 07:26:16)
《我爱石淙》征文“自然风光篇”之二

石淙, 我爱这一片土地

一、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这里,桑地、水田、鱼塘挨着连着,高低错落,其间沟渠如网,流水汨汨。这一片土地,往西静静地靠着一个听起来另类但又很接地气的小地名,叫后腰兜(一般写成“后窑兜”)。这兜浜,在镇西村里虽有点儿深,但不算大:一条挺普通的小河,从西南方蜿蜒而入,到这一片土地跟前戛然而止。

这里,农舍傍河而建,并跟着河道的走势,一排儿伸开来,兜南兜北后门对着前门,屋脊望着屋檐,高矮有序,起起伏伏;河道走到哪儿,农舍就跟到哪儿,河道与农舍相偎相依,不离不弃。有河兜的地方,就有人家,有生气和活力。

早前,这里的生态,相当棒。每每说起这些事儿,这兜浜两岸的庄稼人就有说不完的自傲。我,曾因工作的原因,一段时间里驻进村里,走在坊间,与兜南兜北的同龄人闲聊,确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田是好田,地是好地,鱼塘也是好鱼塘。”谈话间,一同龄村民如是说,继而又细细地描绘起这一片土地来——

村民说,不说秋、冬、春,单说夏季,这一片土地,就有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故事。以前,每每忙种时节,夜短日头长,天朗黄昏美,人走在公路上,看四周黄绿相间的田野,平展展一片接一片,片片有棱有角;蓬松松一茬挨一茬,茬茬生机勃发。曾经墨绿欲滴的桑树林,转眼间一摊摊全给剪了,只留下了一双双“秃顶”的桑拳,还很威武地摆弄着身姿,向行人“健”着“美”。曾经金黄一片的油菜田,已到收购季节,村民们卖了头蚕茧,正抢着时间踏起油菜籽来,等到踏好收毕后,有些人便会给一堆堆的菜籽壳点上一把把火,等风一吹,“哔哔剥剥”的,成了一堆堆野火。 

村民说,小时候,在盛夏夜,和风习习之时,闲着没事,他定会拖一个蒲团,掼在道地上的风口,一屁股坐上去,再举起一把破蒲扇,“希里哗拉”地扇一通,然后静下心来,看天,纳凉,听田畈里田鸡那成片成片“呱啦呱啦”的叫声,听老人们那零零碎碎的农事、家事、心事,以及天下的故事。如果是雷雨夜,天凉地爽之时,一只只田鸡会不顾一切地从稻田里蹦出来,蹦上岸来,有的会蹦到房前屋后的旮旯里,甚至蹦到弄口廊檐下…… 

这后腰兜“两岸三地”,有三个生产队,兜东头两侧,南为3队,北为4队,而兜北西面为12队。全兜住户中,户籍人口那里共358人,其中42人在外地,或办厂或经商或打工,满兜人丁兴旺、财运亨通。这一片土地,专属兜头的3队和4队的。这一片土地,原本南北长257.35米,东西深139米,足足有53.63亩。如果想象够丰富的话,那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后腰”上的一只“肾”。

 

二、这是一块“宝地”,明事理的后腰兜人早就拿定了一个主意:宝地要当宝地用!首先看中这块“宝地”的,是原石淙中学校长杨永建。杨校长观念新,头脑活,洞察社会、估摸形势的能力极强。通过仔细推敲、反复论证,他一下子“迷”上了这一片土地——便打定主意,一定要征下这片土地的“精华”部分,新建一所中学,让这块“宝地”要当宝地用——这故事,发生在1993年。

从地理位置上讲,这“后腰兜”在镇西村的东南方,这一片土地,与镇政府大院仅一墙之隔。杨校长是后腰兜的后起之秀,他生在兜南长在兜南,跟后腰兜的父老乡亲有深厚的感情,与这一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利用自己在村上的亲情、影响力和让人信服的口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说服了村上所有有影响力的人。事后,坊间盛传:杨校长仅开了“一个会”,讲了“一通话”,就签下了“一份协议”,这征地的事就成了。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说明镇、村、校三方“功在课前,以理服人”的决策是卓有成效的,更说明后腰兜的乡亲是明事理、识大体的。真所谓:理明则气顺,气顺则事成。

从“红线图”上看,那次被征的土地,至少涉及39户村民,被征地南北长118.35米,东西深139米,面积约24.68亩(含带征地),地价6500/亩。前期立项、征地、设计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过去后,紧接着是经费的筹措、教学楼的土建工程的奠基启动——在刚刚一年的时间里,一座设计新颖、建筑面积为 2539 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硬是从这块“宝地”的中央“长”了出来,高高地耸立在人们的面前。

新学校建在这一片土地上,后腰兜人笑在脸上,美在心里。他们知道,学校是播种知识、塑造心灵的乐园,孩子们美好人生的起步,哪里离得开学校?这样从长远着想,他们自然觉得“值”!

光阴如箭。高速变革的时代,有许多梦想,在不经意中就会变为美好的现实。

时至1998年,石淙镇政府又决定整体搬迁镇中心小学,校址就选在石淙中学北侧、镇政府南侧——这是后腰兜兜北的“宝地”。据当事人说,这次征地,要比第一次征地难了许多,难就难在村上两代人的“冲突”上。老人们担心:田地越来越少了,下一代人会没饭吃;而年轻人却有自己另类的想法,他们反问老人们:祖祖辈辈管田管地,管来管去,何时富裕过?这样的心灵碰撞,在整个村子里,甚至在一家一户中爆发着、漫延着……

在镇、村领导、校方等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一是起早摸黑走村串户,苦口婆心与说话有份量的当家老人们“磨”嘴皮;二是动员眼光远、观念新、有影响力的年轻人强势引导、积极带头;三是在村内村外寻找“突破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村民的工作;四是中小学教师拧成一股绳,强势宣传“‘宝地’还当宝地用”所留给后腰兜人诸多好处等等。待慢慢形成共识后,便签下了一纸征地协议。

协议所涉主要内容有:1、征地总丈量面积为23亩(按户丈量面积为23.44亩);2、每亩土地一次性征用费9000元,作物补偿和沟渠配套费为1000元,桑地另加桑木补偿费每亩3000元;3、生产队的余粮任务全部减免,公粮任务减免数以上级批准的减免数为准(几天后生产队又与村里补签:因生产队里被征用的土地较多,人均占有水田的面积已较少,所以本次征用土地后,生产队的余粮任务全部减免;公粮任务除上级批准的减免数外,其余全部永远以款代粮,抵缴农业税;公粮现粮缴售由镇、村负责解决);4、春花作物在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允许农户成熟后再收割,若影响工程施工,则补偿农户损失费等。这次征地,至少涉及30家农户。

20019月,石淙镇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即石淙学校,原仅一墙之隔的石淙中学和石淙镇中心小学,合二为一。于是,学校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一片土地,又重新融为一体,散发出更加瑰丽的光彩。逐渐地,美,在这片土地上延伸。

 

岁月如梭。这一片土地,在月亮的“阴晴圆缺”中,走入了“精品”石淙“二横三纵”的宏伟蓝图之中。随着“墙莫公路”的扩建改造工程的推进,随着石淙第一公路大桥——“恒盛大桥”的竣工及使用,随着石淙进镇“黄金新路口”的形成和有史以来第一套“红绿灯”的诞生,这一片土地,显得更加厚重、更加亮丽、更加富有生气。

俗话说:“动,则活;活,则新。”20098月,这一片土地,又一次“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为了完善校园布局、优化校园周边环境,镇政府决定征用石淙学校南围墙至“恒盛大桥”桥堍之间那一小片土地,用于铺筑“黄金新路口”通往石淙学校南大门的道路及美化、绿化“景观带”建设。

通过入户宣传,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后腰兜”人,又一次把“宝地”、把崇文重教的心思“捧”了出来,晾晒在热辣辣的骄阳下。这块地,共7.478亩,地价4.1万元/亩,计30.6598万元,地面樟树、鱼池、蔬菜等附着物处理,计1.184万元,这块土地共涉及22户(含集体)人家。

如今,在晨风里,当你站在“恒盛大桥”上,静静地眺望这一整片土地,感悟这一片土地的婀娜韵味,聆听那校园内外的天籁之声,你心中就会涌起一股热流,不禁会赞叹:好美啊!

北边,一眼尽头,一个新建的250M环型跑道的塑胶运动场和塑胶篮球场,连成一片,很是艳丽;雪白的跑道线,像一款巨大的、很有创意的铂金耳环,镌刻在这一片土地上,让人浮想联翩。目光渐渐往回收,见“向上楼”、“圣雄楼”和“恒盛楼”,自北向南依次均匀地排列着,使整个校园显得格外厚重而有力量;南首,在校园“文化广场”上,一尊由“江南恒盛”费银生总经理捐赠的大型“景观石”,已端庄地挺立着,其上那“笃学、厚德、博学、崇真”八个鲜红的大字,分明是在向人们昭示:美,正在这一片土地上延伸!

校园里,那耀眼的紫薇花,正敞着露着,艳丽无比;而高低错落的各种树木,更是争强好胜——一枝枝拼命往高处里疯长,悄悄地抢占着空间抢占着阳光,悄悄地演绎着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法则。尤其是满园的樟树,经过春风夏雨的洗礼,在八月的阳光里,托起一片片翠绿,更显得古朴而又不失时尚,给人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那一簇簇的桂花树,赶着趟儿,使劲地孕育着八月里的芬芳,为遍地飘香执拗地做着准备;飘逸的垂柳,正含蓄地舞着柔软的身姿,在蓝天白云下秀着美;潇洒的棕榈树,也伸展着十分夸张的叶片儿,随风摆动,看上去够阳光够自信的。

站在暮霭里,往西看,落日低垂,一畦新辟的绿地在夕阳下,十分苍翠;“新路口”那套崭新的红绿灯,毕恭毕敬地站立着,默默地指引着过往行人、车辆平安通过……

自然有大美,人间有大爱,让我们把感恩的心播种在这一片土地上,播种在“失地农民”的记忆深处,继而开花,结果。感谢你,这一片土地的主人!(文陆顺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