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河桨声里的千年竞渡张前方

(2025-03-24 19:31:31)

    运河桨声里的千年竞渡张前方

   "踏白船的记忆,在清道光诗人沈焯笔下化作'旌旗忽闪恣轻快'的灵动诗句。那绵延千年的竞渡鼓点,始终回荡在含山塘的粼粼波光里。"

我的乡愁锚点定格在章家环桥。1974年求学练市高中时,每周六徒步归家,总爱在古桥石栏小憩。南望含山苍翠如黛,北瞰运河千帆竞流,夹塘十七村星缀两岸,那些带着""""""的水系地名,恰似撒在碧绸上的银纽扣,串起江南特有的水文密码。

清明时节的运河是沸腾的。章家环桥与山塘桥之间,农用木船卸下犁耙箩筐,化身八桨齐发的踏白船。德高望重的"大橹"稳立船尾,接班的"阿橹"分立左右,出挑板上的浣纱少女衣袂飘飘,恍若凌波仙子。当铜锣震碎春水,几十艘彩船如离弦之箭,鼓点与号子激荡出千年不绝的漕运血脉。这竞渡不设起点亦无终点,运河就是永恒的赛道,耐力与技巧的较量常在转瞬之间——相向而行的船队若不当心挡了对方船头,汉子们的木桨真会化作兵器,将竞速化作水上擂台。

蚕神庙的袅袅香烟里,鱼笋时鲜先祭蚕神,后飨壮士。村中老幼围灶分胙,米酒尚未沾唇,豪气已然盈胸。这般盛景曾因日寇铁蹄沉寂数载,又在胜利的爆竹声中重焕生机,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水泥船取代轻盈的木舟,机械马达惊散棹歌,千年民俗渐成绝响。

2012年,我在作运河文化调研时,被一张张泛黄老照片吸引:彩旗猎猎似火,桡手古铜色的臂膀绷紧历史肌理,两岸桑林前攒动着万千看客。更惊喜发现蔡家桥的传奇——"活着不见三姑娘,死了难见阎罗王"的民谚,让消失的船娘在水墨长卷中永葆青春。而今善琏镇政府正重拾文化基因,让清明竞渡化作流动的非遗博物馆。当现代龙舟与传统踏白船并驰水道,运河的皱纹里,正泛起新的春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