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小灵山父子山的传奇故事

(2025-03-19 19:32:51)

 大小灵山父子山的传奇故事


在菱湖镇东南约34公里处,曾经有一座山叫灵山,凡是菱湖人大都晓得。但在菱湖镇正南方约2公里处一个叫费家埭的村子里还有一座灵山,晓得的人就不多了。村里的老人的老人上头一直有个传说,菱湖有大小灵山,它们是父子山。费家埭村的灵山是父山,叫小灵山,而菱湖东面的灵山是子山,叫大灵山,是由小灵山(父山)延伸长大的。菱湖大小灵山一脉所系,同一血统,均属西天目山脉延伸的“小山脉根”。下面,先来说说菱湖的大灵山。

今天,大灵山已经没有了,它只留在了菱湖父老乡亲的记忆里,它是一个断尾之痛,是菱湖小镇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菱湖自古乃平原水乡湿地,河网纵横,田圩密布,鱼塘如镜,却不知何时起已无法考证,就在这平坦静谧旷野之地,突然长出了一个小山包,馒头状,渐渐隆起,长高长大成了一座小山,有乡贤名士异常兴奋,遂给它起名“灵山”,意为“灵光突现”。这灵山突出平地约摸四、五十米,山体面积约摸三、四百亩。在这样一个水乡平原地域长出这样一座小山,着实让菱湖四乡百姓视为了“瑰宝”。

据史书记载,灵山上建有一庙宇,名“清灵院”,始建于南朝,重建于宋朝改名“上乘寺”,明代又拓建,将原来的大门改为朝西,乾隆年间又建起罗汉堂,下有地藏殿,中有大悲阁,金壁辉煌,蔚为壮观。山上还建有一亭阁,名为“五松亭”,因亭旁种有五颗松树而得名。

菱湖水乡平原一座灵山,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乡贤名士前来探幽踏访。明代孙铨(菱湖人 进士)曾为“五松亭”赋诗一首:

 

夏后偏隆主社功

秦皇会宠大夫封

千载青山经几劫

五株苍藓尽成龙

云凝黛色匠花雨

风落涛声间寺钟

结构淑邱供近远

尽携余兴坐高舂

灵山山腰西面有一石壁,清乾隆年间曾有6个文人诗友,他们是蔡崇基、孙贻年、王骅、沈树德、王受圯、王炯结伴在此饮酒赋诗题词,并刻于石壁上。清代孙汝元用隶书在石壁摩崖上刻下“六友石”,从而留下了著名的千古绝景“灵山摩崖石刻”。有千古绝景,还有千古传奇,这摩崖石刻的石壁上有一条长长的石缝,传说用一根一丈二尺的无节茅草就可打开石缝开启石门,拿走里面的金银财宝,更是赋于了灵山诱人的神奇色彩。

馒头型的灵山小巧玲珑,精致秀美,它突兀地耸立于水乡平原旷野之地,给人有仙鹤独立之感。山上佛殿亭阁与青松翠柏相映成趣,“高阁凭虚”、“平台纵目”、“齿齿奇岩”、“泠泠沼沚”、“阁亭锁翠”、“折磴旋筇”、“茂林幽鸟”、“古寺疏钟”、“山绕浮蓝”、“山横黛远”十个景点环绕灵山,游人如织。山腰的宝篆堂、环翠堂窗明几净,芳草幽竹,是游人极佳的休憩之处。

1920年,灵山西麓建了一座山青别墅,主人姓费,又称费家花园。园内花木葱笼,桌椅茶几,环境优雅,可供上山游人下棋品茶休憩小坐。再后来,还建起了茶舘,成了四周乡邻村民上山喝茶聊天的一个好去处。

登上灵山山顶,极目远眺,阡陌纵横,河港交汊,桑基鱼塘,一望无边,菱湖古镇,尽收眼底。东有善琏含山塔,西有东林锦峰塔,灵山适在其中,犹如香炉在中央,风水极佳妙不可言。近望山下,农家村舍炊烟裊裊,篱笆小园鸡鸭成群。东笤溪一支千金塘,宛如一条彩练,飘流在千顷桑园万亩良田之间。货运客轮摇橹东往千金、善琏、新市----,西去菱湖、双林、南浔----,水浪泛舟,碧波云天。

灵山山脚有两座古石桥,“灵山长桥”和“将军覇桥”。灵山长桥雄跨宽阔的千金塘,将军覇桥扼守灵山口河港要道,两座气势不凡雄浑沧虬的百年石桥,春夏秋冬不分四季,日光星辰不分昼夜守护着水乡平原的“瑰宝”灵山。

每年清明时节,菱湖镇上的男女老幼纷纷结伴出行,灵山便是踏青春游的最好去处。走出菱湖东南栅就是南浜,这一路上桑树青青,菜花黄黄,桃红柳绿,彩蝶飞舞,近一个时辰便到得将军覇桥,桥边有一凉亭小憩,再走过灵山长桥,灵山就在眼前了,这等美妙的场景,当年每个菱湖人都不会忘记。我们这些小孩子对于灵山的最深印象是石壁上的石门最为好奇,小孩子们都会背诵这样一首顺口溜“游灵山、着长衫、前山翻后山、洞里有金砖、金砖寻勿着、算你白游山”。每次到灵山就要去看石门,摸摸那条长长的石缝,看看石门有没有被人打开,而后就前山翻后山去寻找一丈二尺长的无结茅草,找到茅草就可打开石门,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什么稀奇宝贝。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话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地兴修水利建造“菱湖塘”及各支流水系塘砌石护岸,需要购买大量的“龙山石”,因缺资金,地方有些部门领导为完成任务就把目光盯上了灵山,炸灵山采石料。那时,当地不少百姓和有识之士曾极力反对开山采石,但也无济于事,这一采就达10年之久,灵山被夷为平地,从此荡然无存。

曾经菱湖镇上有德高望重的老者这样说过,菱湖古称“龙湖”,西北方安澜桥外的“风水墩”是龙尾,东南方的灵山是龙头,风水墩解放前曾被大火烧毁,如今灵山又被采石挖平,没有了龙头龙尾,“龙湖”再难有起色。虽说这话带有迷信色彩,却也不尽道出了菱湖百姓对于灵山被挖的悲愤和无奈。

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开采的灵山石出土后,颜色白嫩,坚韧度极差,后用于砌石护岸的灵山石经过两个冬天的冻性考验,石头多被冻酥了,一点多不牢固,什么原因?因为这个灵山是大灵山,是子山,它还在成长之中,还在慢慢长大长高,在菱湖还有一个灵山,叫小灵山,却是大灵山的“父亲”称父山,接下来,就来说说这个父山小灵山。

在菱湖正南方2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费家埭村,小灵山就在费家埭村,有趣的是费家埭村里还有一个小自然村,村名就叫小灵山,有40多户人家。据村民徐某讲,小灵山由3个大小不等的小山包组成,山前当年还有一座土地庙,3个小山包呈“靠背椅子”型。说是山包其实就是一根石柱,最高的一根石柱有近9米,村民利用石柱作基座,上面建了自来水塔,还有2个山包显得较低矮。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笔者特地前往费家埭村作实地察看,并和当地村民作了访谈。小灵山的3个山包长满了荒草,看到其中一个山包上果然建有一座水塔,山南面的土地庙遗址上现已建了新庙。村民们绘声绘色地说,村上老一辈传下来就说菱湖先有我们这里的小灵山,而后才有东面的大灵山,小灵山是“父山”,大灵山是“子山”,大小灵山均属西天目山脉延伸的“小山脉根”,由于地质的不规则运动所致,导致“父山”小灵山长不高,然而它的山根反倒向东北方延伸了近3里多路,生成耸立起了“子山”大灵山,故大灵山仍在成长中,所以后来采下的灵山石颜色白嫩,质地不坚固,原来大灵山还很年青,还在长大之中。听着村民们讲着这样的传奇故事,是真是假,有无科学依据已不重要,而大小灵山却是真真切切真实地存在于菱湖的土地上,大灵山被开山采石毁于一旦,小灵山则默默地伫立于费家埭村的荒草泥土之中。

                                                                                          作者:老高、山高水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