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淙》名人诗作(六)

(2023-12-18 19:40:39)
《石淙》名人诗作(六)

石淙蚕花诗汇

石淙蚕花制作工巧,过去行销江浙两省。《宋文及翁庙记》里有一段话,陆圭之妻姚氏得到敕封,被封为“花锦夫人”。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石淙蚕花的功能不断扩大,不仅用于蚕事,也被女子佩戴于发髻,簪于辫梢,用于装饰。在含山蚕花节上,不仅中老年人买去用于养蚕,不少年轻人也争相购买送情人,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在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织丝的历史过程中,石淙蚕花成为当地许多风俗习惯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几乎贯穿于全年的农事活动,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董蠡舟有“留取几枚白胜雪,去蛹藏侬绒线贴,他日携往阿母家,倩人剪作鞋头花”的诗句。诗中的“鞋头花”,就是用茧剪成花朵作为鞋尖的装饰,当地人又称“蚕花鞋”。 清代乾隆时沈炳震的《蚕桑乐府择茧》则说:“垂髫已有娇痴女,偷眼还将白茧取,剪虎镂花过端午。”可见,蚕花不仅用作鞋面装饰,更被当作首饰。

明代南浔人董说在《村居述》一诗中说:

耆旧集中看故国,田家谶里证残经;

卖花人到话新事,除却看山总厌听。

  卖花人足迹可见一斑。因其畅销,石淙附近的含山、千金、莫蓉等地也纷纷仿效,千金镇的塘桥村过去一直做蚕花买卖,因此有了一座“卖花桥”。做蚕花也因之而成为当时女红的一种手艺。

 

红线毯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红线毯,
择茧缫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
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译文与注释

注释:
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练:亦作。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
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毳:指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地衣:即地毯。

 

译文: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卢梅坡

春蚕运巧起经纶,底事周防反杀身。

鼎镬如归缘报主,羞他肥禄避危人。


咏蚕  无名  

古道通西域,绫绸出九州。

种桑农苦力,伺叶蚕喜眸。

到死丝方尽,安眠茧自囚。

一生虽短暂,虫小益干秋。

 

 

采桑词

元朝   杨维桢

吴蚕孕金蛾,吴娘中夜起。

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

使君从何来,调妾桑中憙。

不识秋胡妻,误认金楼子。

 

咏蚕

晚唐   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

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

但贪衣上绣鸳鸯。

 

 原创诗词丨七绝二首丨咏蚕  壮图山人

 其一

未知躯贱怨身微,得食桑枝数月肥。

吐尽蚕丝因炼茧,修成彩蝶向花飞。

 其二

曾赖桑枝恨命微,谁言天道不容违?

当时屡被蚕衣困,脱茧终能化蝶飞。

一一2018030206:48

 

 《寻溪掉歌》

董询

昨夜熊黑入梦无

笑郎先写弄璋图。

太君堂里祈男去

杨柳腰肢倩碑扶。

 董洵 清代医学史家。擅诗词,通经学,并善医。

 

 戊戌初夏游石淙

                          计淦梅

夏风送爽时节暖,红紫翩翩垄上妍。

花海徜徉香染袖,清溪转辗澹沾颜。

太君庙古藴藏厚,民俗园新物华涵。

昌盛还凭国策兴,繁荣画景证斑斓。

 附:石淙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浙江湖州南浔区中部重镇。相传石淙原名“石冢”,因晋高祖石敬瑭逝葬于此而得名,1922年石冢太君庙(原称太均庙,是北宋兵马都监陆圭的神庙。)太君堂失火,死伤甚众,故易名“石淙”,属一方蚕花圣地。

此为“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景点大奖赛入围作品。

                                                      2020-07-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