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酒宋韵评述张前方


在酿酒业兴盛的宋代,湖州酒很霸气。湖州是宋代酿酒的发达地区。南宋时湖州的酿酒坊规模仅次于首都临安。据嘉泰《吴兴志》载,当时湖州、德清、武康及新市镇都设有户部的“赡军酒库”。 湖州德清洛舍东衡村曾出土宋朝陶制韩瓶、酒坛遍布村郊墟落。酒坛敞口鼓腹,古朴可爱。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隐居东衡村时,常与夫人管道升品酒斗茶,并根据衡溪中络绎不绝的载酒船画了《太白载酒图》。湖州马军巷,因宋代马军营故址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疏市河时,近河道挖出完整的韩瓶,瓶为瓦质,形似长筒花瓶,约可容水1公升。这宋代的军用水壶,据考证是韩世宗首创的,故名韩瓶。如今,马军巷公园里立有韩世忠父子的雕像,以此纪念。韩世忠一生忠心报国,其子韩彦直也赤胆忠心,屡建功业,还有他那了不起的娘子梁红玉。
在酿酒业兴盛的宋代,湖州酒有底气。乌程酿酒业在宋代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酿造理论。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湖州人朱肱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酒经——《北山酒经》。朱肱(1050~1125),归安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在隐居杭州北山大隐坊时,潜心研究与总结制曲酿酒技术,终撰写成具有指导价值的《北山酒经》。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为"经",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并且对全书的酿酒,制曲作了提纲契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宋代,湖州的酿酒人不仅能先睹经典,更可能得到朱肱的亲临指导,让乌程酒散发出美酒更浓之芬芳,更淳之甘美。
在酿酒业兴盛的宋代,湖州酒多文气。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樽”。这是由唐 颜鲁公在《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中的首句。联句为唐人联句之冠,被收录《全唐诗》,全诗共29联58句, 参加诗人之众,把湖州城南岘山之巅的洼樽亭大名推向了高潮,在中国文坛上可与“兰亭雅集”相媲美!樽,酒器也。宋时洼樽亭尚建于石樽之上。让宋代名人学士沉醉其中,以华美的诗文表达赞誉。元丰二年(1079)五月,苏东坡四十三岁时,来湖州任太守,听闻李左相、颜真卿等常“以石为樽,联句赋诗”,于是浩浩荡荡,逶迤前行,携酒登临岘山,并手书“窪樽亭”三字,勒石为碑。诗人李含章、王十朋、李处权等相继登临岘山饮酒赋诗,感悟自然人生。从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可以知道,当时湖州在全国有名的酒有六客堂、爱山堂、碧澜堂、霅溪等。苏东坡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不带其他礼物,只说“今日扁舟去,白酒载乌程”(《次韵答参寥》)。苏轼一生,曾五次来过湖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离杭州到密州任知州时路过湖州,曾与当时的湖州知州李常、诗人张先等六人聚宴。他们在湖州碧澜堂欢聚畅饮,赋诗填词。十七年后,苏轼第四次来湖,再宴于碧澜堂,又是六客对酒,只是座上之人,除苏东坡外,前六客中的五人俱已仙逝。东坡酒酣思故旧,作《定风波·后六客词》。 “薄茶便当乌程酒,短艇聊充下泽车。”可见乌程酒在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秦少游心目中是何等珍贵。
在酿酒业兴盛的宋代,湖州酒飘仙气。乌程酒被称道,也是因为闻名的十八仙酒。湖州酒有沈东老与吕洞宾喝十八仙白酒的美丽的传说。宋代东林山的沈思(又称沈东老)在总结前代酿酒的基础上,创造了十八仙酒。其制作的方法是:先把米浸四五日,然后蒸成饭,然后把饭盛在大淘箩里,放在河里淘净,再把酒药和十八种药拌在一起,这些药可能就是花椒、陈皮、甘菊之类,酿制十八天成酒了。这酒味甘色白,酒性醇美,远胜其他的酒。由于十八仙酒名气很大,一时名传天下,名流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民间有吕洞宾饮醉后用桌上的石榴皮于东林回仙观墙上题诗的故事,诗曰: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东林山北麓原有回仙观,山下有一座回仙桥。
在湖州这片酒文化浸润的土壤中,乌程酒传承了二千多年,至今韵味十足。湖州现有酒企46家,正在新时代提升现代化水平。老恒和料酒2019至2021连续三年位居全国料酒产销量第一,被中国调味品协会认定为中国料酒产业领导品牌。乌程白酒酿造技艺荣获省级非遗称号。此外,箬下春、乾昌酒业、练市酒业、双林览春、新市酒业、浙一家等老字号酒业都传承了乌程的美名。“湖州酒之源”写进了市政府十四五规划。湖州酒业在提升品质,人才培养和工业旅游等方面有了开拓性的进步。湖州妙西中国白酒文化艺术馆和乌山酒文化遗址公园在建设之中。乌程酒醇和、口感舒服、甘美醇和、有回味,湖州众多酒业负责人,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传承发扬宋韵酒文化的基础上,谱写新时代湖州酒文化绚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