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张前方

(2022-08-20 15:40:53)
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张前方
       夹塘村绿水绕村,水田相依,近野如茵,远山如黛,景色优美;村中粉墙黛瓦,古朴宁静,千余年来,民风淳朴,文风鼎盛,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夹塘村老一辈人们崇尚书法。张酉山、张坤山、叶桔泉、张振山、张波根等先生可谓代表。

张酉山(1900——1918年),吴兴名中医。善琏夹塘福溪兜人。年轻时到千金沈老医生处学习中医外科。出师回家,开私人诊所。1918年秋季,乡里瘟疫流行,他日夜奔波,出诊在病人之侧,不幸自染瘟疫病逝。张酉山,人称阿四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我小时常听村上人常讲起,阿四先生写毛笔字不用择笔,他随意从地上拾几根毛草,理一下,也能写出标准的楷体字来。可惜,英年早逝。我看到他的一手好字,是在半个世纪后。

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张前方

2022年元月的冬日,我走访了湖州金泉花园张建华的家。难得,他还保留着祖辈传下的一批医药书,我们初步点了一下,达50多本。张氏中医药,传承有家书。这精美的小楷字迹,一张张真是墨光照人。其中有建华祖父张酉山用毛笔抄写的一些医书,还有一本医书的封面上写有我祖父张坤山的名字。有一本仁厚堂《脉诀》,宣统已酉(1909年)张酉山读。据张久祥老师考评:张酉山就是张步瀛,他手书有《伤寒指掌》、《三焦温病歌诀》等。记得我家楼上原有一个大樟木箱的医药书,可惜在1966年时,被当做四旧化为灰烬。今天,见到这么多古医书籍,真是意外收获。这些古书都是祖辈学习中医的见证。其中的手抄本,可谓书法精品。

 张坤山(1904-1956年),吴兴名中医。他是我的祖父。早年,曾以湖笔为业,后拜曲尺湾中医名师。曲尺湾位于素有“中医之源”的德清县钟管镇曲溪村。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通晓细微、融入敏锐。学成之后回到家乡,自立诊所。为体面行医,借得吕家埭大财主呂来珍家的一火炉白洋(银元),在福溪兜坐北朝南,临河新建了“三间门面一只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张家厅宅。张坤山医术高明,乐善好施,岐黄之术很受尊敬,里人赠他“歧其乎神”大匾。此匾一直挂在张家大厅。他说,做一名中医师要会写一手好字,能说服病人,懂辨证施治,穿着也要体面。尤其要“一手好字”为首,可见他对于书法是非常重视的。  

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张前方

 张家厅宅应该是不错的。搭楼板用的木头都是见方的,客厅有六扇落地长窗,很亮堂。屋顶上平铺青砖,十分紧密。楼上房间之间都用木板夹开,非常整齐。阿五医师遵循师教,每日随书临证录方,积累了大量医学知识,家中最大财富便是医药书。据说,阿五医生还喜爱书法,与当地的名医顾医师、叶医师两位医生,时常在张家厅堂交流医术和书法。张坤山当年在自家门窗和家俱上留下的题字,成为我们儿时学习毛笔字的范本。我家祖传的八仙桌背后:张坤山置、癸未年办至今清晰。确认为祖父1943年书写。

叶桔泉(1896——1989),中医中药学家和书法名家。作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叶桔泉的著作有27种共35册。他始终相信中医药能治好病,为中国医学作出卓越贡献。曾任全国政协常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叶桔泉出生在夹塘村叶家,当地人只知道他叫坤荣,孩提时,他用方砖和水刻苦练习毛笔字。认为用方砖练字,不仅是为了省钱,还能锻炼臂力。

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张前方

今天,我们在湖州市图书馆可以看到有叶桔泉著作专柜。感谢叶桔泉院士家人的捐赠,让我看见一个著作等身的叶桔泉。中医与书法韵味悠长。观赏叶桔泉院士的一手好字,或立志,或养生,或道德情操,都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名句,化成瑰宝。

叶桔泉有一条幅送给建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叶老的谆谆教诲,令子女受益终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不敢稍懈。

  叶桔泉在故乡善琏的弟子有:张汉民,金怀仁,顾静仁,厐迪仁等。建华的父亲张汉民是叶橘泉得意弟子,1958年后在善琏卫生院工作,曾任副院长,文革时受到打击。建华是家中四兄弟最小的一位,也只有他继承父业。在菱湖溪西卫生院做中药师。从医后,建华有幸得到了叶橘泉大师的关照,他曾两次到南京探望,平时为得到医药书便通信。因文革中父亲受到打击,建华小时读书不多,学习中医必有难度。叶橘泉先后赠与书法作品三幅与之鼓励。从这些书法作品录款看出,当时叶桔泉已有九十高令。

精神萬古,气莭千载是要求奋起立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叶橘泉晚年将唐 张继的《枫桥夜泊 诗》书法写得十分精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这是难得的佳品,他将此作于19851986年分赠于张汉民和张建华,可见关怀有加。

 中央电视台通过电视荧屏,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材料:92岁高龄的叶老,正挥毫书写他的老年保健十六字诀:食勿过饱,动勿过劳,思想不老,坚持用脑。那端庄凝重、一丝不苟的情态,一似他严谨治学、正直做人的一生缩影。

书法之美,乃为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之美的代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源远流长,两者结合更是韵味悠长。港、台、日本都有向叶老求字者。台湾《自然疗法》第十二卷·第二、三期合刊的封二上,赫然影印着叶老19895月的题辞: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第四期上刊有叶老19857月作于中山陵疗养院的《蝶恋花·赞花粉》词。

日本汉方医药学家龙野一雄先生197351日给叶老的信中说:今天收到了您寄来的字幅与刺绣,非常感谢。您的大字幅已裱装好,作为家宝保存。

张振山,夹塘村福溪兜书法老先生。叶橘泉原配夫人张阿桂的弟弟。村上人称他为阿三先生。旧时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除了对病人的观察、询问,还要把脉、研判,所以在诊疗时旁边往往坐一副手,负责记录病历及根据医生的口述帮助开具药方。叶橘泉先后两次在苏州开馆行医,当时,阿三先生跟随姐夫做的就是这一份差事。因当时书写均用毛笔,张振山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据张久祥介绍,解放以后,张振山不幸被划入五类分子(即:地、富、反、坏、右)之列,受到了不公正的政治及生活待遇。文革期间尤甚,挂牌游村、上台批斗、劳动改造成为家常便饭。晚年时,因他性格固执,不愿和子女一起生活,一人独居。因年老体衰、经济拮据,故生活十分窘迫。然而,村上人家家俱上要写字,非他不可的。

1982103,我在村上给人家蚕匾上写毛笔字。这天我眼睛痛。小队里分家产。我家分到了一只缸,6只匾。隔壁人家,分到了9家匾。早上,要我帮他们重写名字。这匾上,原有名字的。大多是村上老先生张振山写的。这是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我以为自己的楷书可以了!今天一比较,矩离感有了。我的字不见好,主要是基本功力不够,不怪毛笔差。终于,我在自家大天井里,用毛笔完成书写的任务,但要写出“阿三先生”的水平很难了。

张波根,夹塘村福溪兜书法老先生。夹塘村福溪兜大姓张氏历来崇文尚学,培育出了众多优秀人物。有私塾先生、中先生、还有风水先生。他们都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张天源,一生以开馆(私塾)授课为业。他是叶桔泉的启蒙老师。他是张久祥老师的曾祖父,一手好字由于年代太久,墨迹难寻。张波根,是村上的风水先生,字也很好。他的祖父张金生是有名私塾先生又是风水先生。1937年,我父亲曾读过他的私塾,当时,有十多位学生,设在南头户。由于战乱,不久被迫停办。

听村上老先生讲写毛笔字的经验,最关键的要用脑指挥,手指手腕的协作完成,因此我们在练字的时候要多想、多看、多听、多练,并经常锻炼手指与手腕的活动范围,增强手指与手腕的稳定,从楷书写起。张波根先生的毛笔字比不上张振山甜美,常显笨拙些,村上人不很认可。我高中毕业回乡,开始在大队出板报,写毛笔字。社员见到我的字,认为写得好。进入新世纪,村上能写毛笔字的老先生很难找到了。

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张前方

一次回家,我看见村上在请张波根写字。便将《夹塘诗》抄录,让母亲带了去请张波根老先生用毛笔书写,准备了一包中华香烟。这样,留下了他的一幅字。我看上他这字很有功力的,虽然不是一件书法作品。几年以后,得知波根先生已去世了。他的儿子张卫清继承了一些文化和村上的风俗。

 行云流水的书法,尽显中华书法之美。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虽然不是书法家,但是尽得书法之趣!以后到我们这辈,很少有人写得好毛笔字了。吴新华一手毛笔字很不错,唐文华退休之后参加了善琏成校书画班,毛笔字也有灵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