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塘村的老一辈书家张前方


张酉山(1900——1918年),吴兴名中医。善琏夹塘福溪兜人。年轻时到千金沈老医生处学习中医外科。出师回家,开私人诊所。1918年秋季,乡里瘟疫流行,他日夜奔波,出诊在病人之侧,不幸自染瘟疫病逝。张酉山,人称阿四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我小时常听村上人常讲起,阿四先生写毛笔字不用择笔,他随意从地上拾几根毛草,理一下,也能写出标准的楷体字来。可惜,英年早逝。我看到他的一手好字,是在半个世纪后。

2022年元月的冬日,我走访了湖州金泉花园张建华的家。难得,他还保留着祖辈传下的一批医药书,我们初步点了一下,达50多本。“张氏中医药,传承有家书”。这精美的小楷字迹,一张张真是墨光照人。其中有建华祖父张酉山用毛笔抄写的一些医书,还有一本医书的封面上写有我祖父张坤山的名字。有一本仁厚堂《脉诀》,宣统已酉(1909年)张酉山读。据张久祥老师考评:张酉山就是张步瀛,他手书有《伤寒指掌》、《三焦温病歌诀》等。记得我家楼上原有一个大樟木箱的医药书,可惜在1966年时,被当做“四旧”化为灰烬。今天,见到这么多古医书籍,真是意外收获。这些古书都是祖辈学习中医的见证。其中的手抄本,可谓书法精品。

叶桔泉(1896——1989年),中医中药学家和书法名家。作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叶桔泉的著作有27种共35册。他始终相信中医药能治好病,为中国医学作出卓越贡献。曾任全国政协常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叶桔泉出生在夹塘村叶家,当地人只知道他叫坤荣,孩提时,他用方砖和水刻苦练习毛笔字。认为用方砖练字,不仅是为了省钱,还能锻炼臂力。

今天,我们在湖州市图书馆可以看到有“叶桔泉著作专柜”。感谢叶桔泉院士家人的捐赠,让我看见一个著作等身的叶桔泉。中医与书法韵味悠长。观赏叶桔泉院士的一手好字,或立志,或养生,或道德情操,都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名句,化成瑰宝。
叶桔泉有一条幅送给建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叶老的谆谆教诲,令子女受益终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不敢稍懈。
“精神萬古,气莭千载”是要求奋起立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叶橘泉晚年将唐 张继的《枫桥夜泊 诗》书法写得十分精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这是难得的佳品,他将此作于1985和1986年分赠于张汉民和张建华,可见关怀有加。
书法之美,乃为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之美的代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源远流长,两者结合更是韵味悠长。港、台、日本都有向叶老求字者。台湾《自然疗法》第十二卷·第二、三期合刊的封二上,赫然影印着叶老1989年5月的题辞: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第四期上刊有叶老1985年7月作于中山陵疗养院的《蝶恋花·赞花粉》词。
日本汉方医药学家龙野一雄先生1973年5月1日给叶老的信中说:今天收到了您寄来的字幅与刺绣,非常感谢。您的大字幅已裱装好,作为家宝保存。
张振山,夹塘村福溪兜书法老先生。叶橘泉原配夫人张阿桂的弟弟。村上人称他为阿三先生。旧时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除了对病人的观察、询问,还要把脉、研判,所以在诊疗时旁边往往坐一副手,负责记录病历及根据医生的口述帮助开具药方。叶橘泉先后两次在苏州开馆行医,当时,阿三先生跟随姐夫做的就是这一份差事。因当时书写均用毛笔,张振山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据张久祥介绍,解放以后,张振山不幸被划入五类分子(即:地、富、反、坏、右)之列,受到了不公正的政治及生活待遇。文革期间尤甚,挂牌游村、上台批斗、劳动改造成为家常便饭。晚年时,因他性格固执,不愿和子女一起生活,一人独居。因年老体衰、经济拮据,故生活十分窘迫。然而,村上人家家俱上要写字,非他不可的。
1982年10月3日,我在村上给人家蚕匾上写毛笔字。这天我眼睛痛。小队里分家产。我家分到了一只缸,6只匾。隔壁人家,分到了9家匾。早上,要我帮他们重写名字。这匾上,原有名字的。大多是村上老先生张振山写的。这是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我以为自己的楷书可以了!今天一比较,矩离感有了。我的字不见好,主要是基本功力不够,不怪毛笔差。终于,我在自家大天井里,用毛笔完成书写的任务,但要写出“阿三先生”的水平很难了。
张波根,夹塘村福溪兜书法老先生。夹塘村福溪兜大姓张氏历来崇文尚学,培育出了众多优秀人物。有私塾先生、中先生、还有风水先生。他们都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张天源,一生以开馆(私塾)授课为业。他是叶桔泉的启蒙老师。他是张久祥老师的曾祖父,一手好字由于年代太久,墨迹难寻。张波根,是村上的风水先生,字也很好。他的祖父张金生是有名私塾先生又是风水先生。1937年,我父亲曾读过他的私塾,当时,有十多位学生,设在南头户。由于战乱,不久被迫停办。
听村上老先生讲写毛笔字的经验,最关键的要用脑指挥,手指手腕的协作完成,因此我们在练字的时候要多想、多看、多听、多练,并经常锻炼手指与手腕的活动范围,增强手指与手腕的稳定,从楷书写起。张波根先生的毛笔字比不上张振山甜美,常显笨拙些,村上人不很认可。我高中毕业回乡,开始在大队出板报,写毛笔字。社员见到我的字,认为写得好。进入新世纪,村上能写毛笔字的老先生很难找到了。

一次回家,我看见村上在请张波根写字。便将《夹塘诗》抄录,让母亲带了去请张波根老先生用毛笔书写,准备了一包中华香烟。这样,留下了他的一幅字。我看上他这字很有功力的,虽然不是一件书法作品。几年以后,得知波根先生已去世了。他的儿子张卫清继承了一些文化和村上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