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前方
张前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82
  • 关注人气: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摇船杭州扒垃圾张前方

(2022-08-15 09:05:11)

   摇船杭州扒垃圾张前方

   1976年的初冬,我在队上劳动,摇船去杭州扒过垃圾。

 我和父亲在一条船上。队里两条农船从大队坝上出发,每条船上三人,一路摇船。我们要沿运河南下,到杭州。沿途要经过千金、菱湖、德清、塘栖、卖鱼桥直至杭州城里。我村是蚕乡,桑树生长,全靠肥料当家。肥料有许多,如粪肥、饼肥、土杂肥、堆肥、塘泥、绿肥等。为何要去杭州扒垃圾呢?父亲笑着对我讲,自古以来,我们村上要到杭州扒拉圾,这里的肥料带咸味,用于桑地,就特别肥,桑叶绿得发亮。桑叶好,茧子质量就好。我由此想,湖州丝绸之府之名,原来与抗州扒拉圾这个农事有很大关系。

    起先,我摇橹,我拉帮。我爸使橹手段自然高明,或急或慢,有张有驰。但是,我俩合作,这样轮班时间会拉长,于是,我提出自已来撑橹。之前,我在队上通过积肥劳动,已经学会摇船。“哦,你行吧?”父亲让我跟着前面的船,这么问。我拼命顶上,刚开始就有些累,但坚持着,没当回事。过了千金镇,遇见顺风了,我感觉使橹越来越好,几乎跟父辈的一样了!

出生江南水乡。一条小船欸乃而过,水面上摇曳出优雅的波纹和醉人的光晕,恰如江南女子的一脉秋波。我边摇橹,边思想起古诗上关于河道的美景来。

前边是菱湖码头,水埠边有一两只船经过,有渔船,也有罱泥船,它们经过时带起的细浪,拍打在水埠口的跳板上,发出轻微的啪啪的响声。

我们奋力摇橹,终于来到塘栖古镇。塘栖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一个重要节点,自古以来杭州往北方运输船要经过这里的。我们去杭州扒垃圾是一件苦活,但是,我的向往是塘栖,这是京杭古运河,船过这里,有长长纤道。我于是要上去背纤,感觉这是一件体验古代人生活的美事。船上张开了篷,由风力把船帆吹得鼓鼓的,顺水顺流,船果然行得很快。我在岸上拉纤,根本用不着使。这里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吗?暮色苍茫中,我的视野所能及的便是长亭更短亭。长亭短亭,这是中国古代在路边修建的,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亭子。这漫长的京杭大运河上,今有塘栖运河古道让我去体味。

背纤之后,距杭州越来越近。我回到船舱,闭眼休息。只听得父亲他们在讲:到武林码头了,前面是拱宸桥。大概半个多钟头后。我们两条船挤进去,靠在市河码头边。  

第二天起来,我发现抗州市河是黑色的、水发臭。河面上漂着一层油污,散落着零星的漂浮物。还不时冒出水泡,荡起阵阵黑色的涟漪。杭州是天堂,而居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我们来此扒垃圾”,这几天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了。来不及你去想。早上起来,就得打起精神,准备好出发。我们都有自己的扒拉圾工具,你挑担,我举棒。一路笑嘻嘻地出发了。我们两条船之间还有个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呢!

“手里拿个自制扒,学那悟空腾空去。过了一楼又一弄,看见垃圾好欢喜。”当时好象有电影孙悟空吧,我不一会写了这么一首诗。

 这个是厨房垃圾么?,那要解开袋子,把易腐垃圾倒这里,垃圾袋放到其他垃圾桶里。”这个杭州方言很熟悉,可那是在今天。当年,杭州居民投放垃圾都是在家门口。小区里的垃圾箱都让我们这些水乡人抢空了。

我们不停地走进一个个单元楼去。记得当年,每家每户多的是煤渣。当时还没有烧煤气。我曾在三楼看见有个戴眼镜的青年人,样子很峻峭,他在厨房做菜,一边还在翻看一本书。我想,这是当代青年理想的生活图了。

两天时间,垃圾船满舱后,我们可以去杭州西湖游玩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闪发光,十分美丽。素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我高中时学军,“拉练”来过这里。站在美丽的杭州西湖边观景,很享受。可惜没相机。

    终于回家了,但愿顺风顺水。归途时,我发现,我们的垃圾船舱明显比同伴的浅了些,感到有点难为情。天却很快暗下来。未料,午夜时,一瞬间,黑云压过来,突遇暴雨,不一会,我们浑身湿透,眼见大水涨潮,举步维艰。半夜,我们只好投宿在沿河边的一家廊屋头。铺上稻草,便躺下,因为太累,竟睡意浓浓了。但是,天不亮,又起程了。谁也没有怨言,更没有休息好,头发抹一抹,就走进了垃圾船舱。

天晴了。我从船舱里找出自己从垃圾堆里捡的两件宝贝。一件是毛边纸临贴本。就是我们读书时买的米字红格本,里面写的毛笔字,刚强有劲,就像字帖一样;另一件是没封面的小说书。是一本破烂不全的《烈火金刚》。我躺在船板上,认真的看起来。《烈火金钢》描写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在遭到鬼子的五一大扫荡情况时,我根据地的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进行的殊死搏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英雄故事。书本淋湿了,放在船上晒了一会。等到干时,再打开书,有股味很难闻。讲究书香的我,到家门口,这书还是不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