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消失的风景
条条河流连大海,家家门前皆植桑。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故乡的田间地头,到处有河流桑树的影子。桑树成行成块的,它们并不高大,与大树相比,枝条也略显纤细,这倒显出几分婀娜与妩媚,颇有水乡女子的风韵。
一早,母亲就背上篾篰,出门去队上采桑叶。我有时跟随去。到了桑树林,看到那诱人的桑葚,心中便有说不出的喜悦。当桑葚成熟时,最高兴的是我们这些孩子,跳着蹦着去采桑葚,我们吊着桑枝,边采边吃,嘴唇很快变成了绛紫色。随着年岁的增长,让我感受到桑事的艰辛。采桑喂蚕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初夏时节,桑地里又闷又热,社员们戴着草帽,背着篾篰,勤快地采摘着。大家要严格遵照蚕令规定采摘。
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可以喂蚕。桑树皮是一味很好的中药,药名叫做桑白皮,它有治咳嗽、清肿热、利尿的功效。当时我们善琏镇里有一个收购点,收购晒干的桑树皮,可以换钱补贴家用。于是家家户户多了一道农活——剥桑树皮。到冬天,那片桑林,退却绿色,矮矮的,静穆的,那“桑拳”一个个,在热烘烘的太阳光下,显得多么雄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天,浙江省委党校文史教研室谢月丹老师来湖州做刊授调研,当她看到水乡大片的桑地时,惊喜地说,竟有这样的神奇景象。尤其是这粗糙的桑拳,
就象是老农的拳头!我讲起桑树的好来。夏天双抢时,汗流浃背的我,常在桑树底下歇凉,桑树是我最佳的避暑场所。
2017 年,我在市社科联秘书长任上。一次组织市文学会采风。我与挂职企业书记董伟亭对接,带作家金一鸣一行,到了八里店镇的华祥高纤公司。“这里是聚酯车间,其产品有聚酯切片、涤纶预取向丝、涤纶牵伸丝、涤纶加弹丝等类,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纱纺面料、各种运动鞋辅料、室内装饰面料等生活领域”。董书记带作家们参观车间,介绍说。我第一次见到这巨大的、高水平的人造丝场景,不禁感叹工业文明的神奇。自然想起家乡绿荫荫的桑树林。如此下去,蚕桑业必将被取代,风光不在。2020 年 11 月
8 日,我从老家后门拍下这个粗糙的桑拳头。我在微博上讲,它可以长出新芽,长成绿枝条,长出叶子,枝条茂盛向上伸长。这该是多美!
可是,近年来,我回家乡,发现绿色的桑林正在一片一片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新农村建设种草养花和垃圾分类。我父母年纪大了,已无力养蚕,桑树地存在成为问题。村上年青人都进城去了,收益远比种桑养蚕实惠。桑农开始砍掉桑树林。大自然是很脆弱的,也是娇贵的,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难以恢复了。因此,我深深地惋惜那一片片还在消失的桑树林,在茅盾“春蚕”小说中,我们儿时记忆之中,它曾是农耕文明的标志。这全身是宝的桑树,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每当回故乡,汽车从湖州八里店湖盐公路经过时,我总要关注一闪而过的“世界丝绸之源”标牌。这已为钱山漾遗址公园了。想起上世纪
70—80 年代,丝绸就是我们湖州市的名片,还办过丝绸文化节。蚕要吐丝就要吃桑叶,
桑叶又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桑树开花结的果实又叫桑椹,桑皮还可造纸。如今,这美美的风景只有进丝绸文化馆了!
2020年12月,荻港渔庄董事长徐敏利赠我一盒桑叶茶。她介绍说,这茶有降血脂、降血压之功效。看着这盒包装精美的桑叶茶,我自然地想起了故乡的桑树。早在2016年,徐总在荻港村成立了“湖桑茶生产合作社”,以 2 元左右一斤的价格,收购农户养蚕剩余的桑叶。为了推广桑叶,她带领团队,将桑叶茶研磨成粉,在传统糕点的基础上,开发了桑叶糕、桑叶曲奇、桑叶蛋糕等产品,为了推广这些产品,渔庄里每天的早餐,都会免费提供桑叶糕点给客人品尝。很快,桑叶糕点就成了渔庄里的热销产品。故乡的河堤边,那片绿荫荫的桑林,连着树林间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鱼塘,桑树,不知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如今,我们夹塘村养蚕的人很少了,蚕种数量也从最高峰时的5000余张缩减到10张左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