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前方《夹塘村运河故事》之六十一

大队书记吴志芳
我出生时,他已是支部书记了。最初的认识,我是在读东风小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我们夹塘平北完小改名为“东风学校”。大队部有革委会牌子,造反派也有头头。当年,大队部开会常在学校教室。这天正巧,我走过时,见几个造反派在讨论,按照上级红头文件,大队里要召开一个批判“二月逆流”的黑干将大会。下面也要抓典型。我听到,有人提了张文波的名字。这是在讲我大伯,当时大伯是含山公社党委副书记。成为土生的“走资派”,可借来批斗了。吴志芳书记也在场。他的态度鲜明,说将他们先关起来,办学习班。我大伯的老婆是吴书记的亲妹,他为什么不阻止呢?当时,才小学两年级的我,是想不通的。据说,1968年春天,在新华总社举办的各分社部分工作人员“学习班”上,军管小组曾经批判“二月逆流”的“黑干将”陈毅、谭震林等革命元老。与此同时,江青一伙在社会上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击“二月逆流”的浪潮。很快的,此风刮到了我们东风大队。两天后,在学校大教室里召开了声势巨大的批斗大会。我在外头望进去,见到台上,有一批走资派被一根粗大的黑绳子牵着,一个个在低头认罪。以后,我问大伯这事。他说,“文革”的时候,造反派拿些事来批斗。这就是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苦笑) ,我在含山,先是被拉到公社礼堂开批斗大会,完了又拉到大队批斗会。但是,当时,搞这种声势浩大的公开批判大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吴志芳)书记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罢了。
我与吴志芳书记,真正交往是在1975年10月,我高中毕业回乡。他让我办双抢战报。在东风大队支部二层办公楼东楼。
东风大队礼堂建在我们福机兜西面的桑树林中,面对圣堂洋。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南侧为两层楼,北侧则是面积近300平方米的一个大厅。直到今天,礼堂还依稀看出当年的样貌。建造这公家房子的部分砖瓦和楼板拆自夹塘村叶家兜大地主家的房子。礼堂前面是楼房。下有走廊,东边筑一平台可上楼。
大礼堂建成后,便成了当时群众集会的场所,社员大会、文宣队活动等都在礼堂里,那热闹的画面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吴志芳书记约我到大队支部。当时,大队里只有《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邮递员每天会按时送到。他为了让社员们通过报纸了解国家大事,给我一个任务:就是将大礼堂门厅建设一个宣传栏,把报纸上重要的内容用毛笔字抄写,张贴出来。这样,我的毛笔字有了展示地方,当然乐意。我先在大纸上打方格,然后,一个个字认真抄写。12月6日,我报名参加公社九曲湾劳动,兼任报导工作。完成了《九曲河畔新苗壮》等稿。工程结束后,吴书记找到我说,你写的“一个有志青年,应豪情满怀,投身于农业学大寨之中。”这话很好。我在想,要在全大队营造“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宣传氛围。于是,12月31,大队安排我与张久祥老师一起到各生产队里写标语,将一脸盆红粉,用一把刷子书写仿宋体标语。有“苦战三年,实现四化”等。一时间,赶到队上,一幅幅红色标语十分亮丽。
东风大队礼堂,我难忘的是在此纪念两位伟人。1976年元月7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我在大队礼堂书写悼念标语。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东风大队礼堂要布置灵堂。我书写的纪念毛主席的条幅多多,挂满了整个大礼堂。15日,在大队部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仪式。由革委会副主任谈根荣致追悼会悼词。
在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阵子,我因为喜欢画画写写,又有几篇广播稿被吴兴县人民广播站采用而被选到大队部编“双抢简报”。于是双抢大忙一到,我在参加队里劳动的同时,多了“编辑”这一行。我首先将采访来的材料整理成稿子,然后编辑计设版面,可谓全程服务。于是,一篇篇短文,经自己的一手“仿宋字”,在16K纸上有了整齐的排列和组合。我给简报起名为《东风战报》,用“书法”写成漂亮的报头,印刷时还套了红。在人看来有模有样。《东风战报》开本:16开 。共出6期。编辑部还有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徐土根、吕发林。
1980年2月15日,过年了。高兴的日子。我来到吕家埭,去吕发林、沈铭华家玩,在水泥场打羽毛球,到到学校办公室理报纸。听说徐土根从部队探亲回家。我们便同去看望。一起回忆大队《东风战报》的往事。我望见谈家兜港中的一条破船,远处的房屋、田畈。想到当年大队让我写的“三年变大寨”的标语来。如今,两人读了师范当上老师,一人参了军。
进入新世纪,我忙于《世纪窗》杂志工作,很少回故乡。知道吴志芳书记去了善琏湖笔社,也任职支部书记吧。退休后,回到老家吴家埭。偶然遇见是在富老师小店。
富老师小店,在我们福溪兜村上。这里是村上文化窗口,能采到许多有意义的人事。吴书记常来小店光顾。一天,他戴着老花眼镜,支着拐杖,从水泥道上慢慢走过来。小店门前有一棵香樟树。这棵树有茂密的枝叶,有粗壮的树杆,还有它那高大的身躯,足足有三层楼那么高。问话当中,讲到几个子女,他很自豪、笑逐颜开。说都很争气,新华在南京很有成绩。
吴书记站在树荫下,让我回忆《东风战报》的事。
一个人的辉煌不过二三十年,想到吴书记始终不忘的,就是“农业学大寨”。张吴唐漾,是东风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实践。当时,他和副书记张文英为之付出很大努力。这是他(她)们的梦想。农业学大寨,筑坝围漾造田,不曾想,改革开放后,张吴唐漾建了砖窑厂。听说,吴书记后来回家一直住在该地抽水站泵房内,怎么劝他搬回家住都不听,直至去世!
夹塘大队礼堂,已经退去昔日光彩。村里为了盘活集体资产,礼堂便出租成为厂房,变得破败不堪!这里是蚕乡,眼下村里生出许多家开毛厂。村里,少有人愿养蚕了!农业要向工业转,农村要向城市转,农民在向居民转。这是趋势。当然,我们要做的,如何将文化传承!我感到庆幸的是,因为礼堂保留着,将乡土乡情乡愁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