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含山文学社(续二)
张前方
打开少年文学窗
打开我含山的日记,文学记忆十分清晰。
1980年4月14日,初一(2)班“课外文学爱好组”
成立了。提出:这是以兴趣者取之。我先让班上学生报名。课上定了4名学生,又从外招2名。文学组织产生了。它以王阳明: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为宗旨,开展文学釆风、文学评讲等探索活动。重在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能否拿出成绩来呢?老师高兴,担忧,但更多是期望。于是,我采取了许多尝试。
人人动手改作文。1980年4月15日,我在班上实行作文批改新方法,“人人动手批改作文”。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大堆作文,交到老师手中了,较果很好!此作文题为:《我们的教室》。教师在讲评中点明了本文中心及应用的方法顺序。提出明确的评分标准。经过自我批改,写好后记,老师浏览,由蔡旭昶,沈发祥,蔡新南、唐文英等组成四人小组朗读,全班讲评,最后上交。这样的民主,学生们兴趣很高。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4月16日,我看了小说《倪焕之》中的一段教育学生的情节,颇有启发。《倪焕之》长篇小说。叶圣陶著。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它的问世是新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文艺界的星星之火。我也可釆用感化么?一次又一次,将作者的像与倪焕之插图作反复比较,我这么想:老教育家叶圣陶与倪焕之有相近之处。这本小说在我这里放着,如获宝贝。最后,教初三的马老师催着要走了。从此,为激发学生文学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多表扬”。
结缘《少年文艺》。1980年5月3日,含山中学搬迁东坡新建的教学楼。我任初一两个班语文课,兼初一(2)班班主任。为了引领学生在文学领域起步,我们在班级开始订阅一些文学杂志。江苏《少年文艺》是少年文学刊物,保持着自己鲜明的刊物特色与风格,我把它看成是最重要的朋友,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师。1981年2月23日早上,我从家回校。因道路泥泞,走出了一身汗,两裤脚好多是泥。进办公室,便见到《少年文艺》81年第一期,朱安平的《结构续谈》一文。发现此文将《小米的回忆》作者曹靖华误为吴伯萧。曹靖华的散文《小米的回忆》,立意高远、感情笃挚、文辞质朴,就象他本人所讴歌的“小米”那样,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对人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另外,原文由小米生发回忆,涉及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有很大跳跃性,从内容到形式做到“形散神不散”,而作者分析是“按时间线索”。为了纠正这个明显错误,我给《少年文艺》编辑部写了一信。由此我想到人的识别能力很重要,我们不能迷信书本。为了打开“少年文学”的天窗,我采取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文,给《少年文艺》上的小作者写信,交流作文体会。没想到,此举有意外惊喜!不久便有班上四个学生收到了“文学少年”的回信。一封封来信,如同一阵阵拂晓的微风迎脸而来,吹到学生们的脸上,吹进了学生们的心窝,温暖着大家的心房。从此,我与《少年文艺》结下了深深的情谊。经过与《少年文艺》作者的良性互动,在学生们的心里,始终弥漫着那份割舍不掉的文学情谊。班上传来了悦耳的歌声,一阵阵嘻嘻哈哈的谈笑声。青春的脚步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过大家的心田,留下一点淡淡的痕迹。打开青春的天窗,扑鼻而来的是在阳光沐浴下百花齐放那清新的芳香,感受美好的生活的开始。
水缸边上的故事。1983年4月12日,我化两节课时完成“水缸边上的故事”这篇作文。当时,我在湖州电大的写作课,两次参考没有高分。于是,想到有多练练笔的必要。我这次作文,吸取了学生盛新凤的题材——水缸;卫忠妹的情节—水战。第四节是自修课,我让几位学生宣读自己的作文。最后,我也读了自己的作文。尽管多次强调,不要迷信老师,结果,还是将学生吓住了。我宣布,老师的不作数,仅供参考。但“水缸边上的故事”还是定局了。4月21日傍晚,初三同学陆胜妹来朗读这一作文,以作修改。这时,周继林校长进来了。他高兴地说,区里沈教导讲要选派学生参加“市普通话朗诵比赛”,叫含山中学参加了。我马上想到这篇“水缸边上的故事”,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可以去作朗读表演。这时,学生周红颖进来,她听了一会说,“此文好是好,但有两处不对。一是刚开学第一天,哪来睛空辟雳?电视还没放呢。二是讲“散发出阵阵臭气,其实这不是夏天。”学生的嘴怪历害的,我连声称是,表示马上纠正。市里演讲的任务么,让陆胜妹去。虽然。为参加区里选拨的演讲会,我们做了认真准备。但是,校领导没同意。1.因为事先没上报;2.语音通不过;3.此文太长。总之,拿不出去。5月4日,胜妹同学演讲没去成。但此作文,可谓含山文学社的代表作,在许多学生中留下好的印象。可惜,如今文章找不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