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志》湖笔老字号材料之六

原名湖州石淙湖笔厂,初创于1960年。最初创办者主要是自善琏湖笔合作工厂被精简的职工,人员有杨阿兴、金引珠、陆如松、张巧生、吴金珍等数人。创办企业名称为“镇名大队湖笔组”,为队办企业,地点设在当时的石淙公社镇西大队银坝桥自然村。1965年3月21日搬迁至李家埭自然村郑碧玲家中。初创时,该企业仅生产羊毫笔,1966年善琏笔工师傅钟安庆(兼毫择笔工)、倪引娣(兼毫水盆工)夫妇进厂,始增加兼毫笔生产,扩大了产品品种。“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7年发展到30余名职工。1968年前后改为石淙湖笔社,升格为社(乡)办企业,厂址迁至牛头村,随后更名为“石淙公社湖笔厂”。1981年,该厂又更名为“湖州市(县级)石淙湖笔厂”。1973年前后,公社安排残疾人就业,20余名残疾人进入湖笔厂。
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形势好转,当年厂里注册了“玉兰牌”湖笔商标,开始自营品牌经营,企业在此期间获迅速发展。1983年开始新建厂房,1984年新厂房启用,建筑面积为1585平方米。至1985年,石淙湖笔厂职工达到171名,为企业人数规模最大时期。同年,该厂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实行联营,产品开始出口。此后其他乡办企业兴起,因湖笔制作为手工劳动,工作比较艰苦,不少青年职工离厂而进入其他企业,湖笔厂人数开始减少,至20世纪90年代初,厂内职工减至80人左右。
1994年,石淙乡实行企业兼并,石淙湖笔厂被并入乡办炼染厂(后改名为银盛轻纺集团有限公司),自原厂房迁出。但湖笔厂仍保留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此时期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1997年,湖笔厂被列为乡里第一批改制企业,由时任湖笔厂厂长的丁阿细从银盛轻纺公司手中买下产权,湖笔厂改为私营企业。改制后,丁阿细又将部分企业股权出让给早期参与办厂的骨干,实行合股经营。由于湖笔市场呈现下滑,为减员增效,企业职工削减至60人左右。
改制以来,石淙湖笔厂采取以产品出口外销为主的经营策略,产品外销额一直保持在总产量的60%以上。企业经营保持着基本平稳、略有上升的态势。2001年,企业实现销售额109万元,2004年为120万元,2008年增至160万元,2010年达到209万元。
石淙湖笔厂注重职工技术水平的培养、提高,鼓励精细操作,取得明显的成效。在2004年、2005年市级部门举办的4次湖笔制作技能比赛活动中,该厂职工先后有3人次获得第一名,4人次获得第二名,2人次获第三名,总体成绩居乡镇湖笔企业首位。2010年9月,湖州市振兴湖笔产业领导小组举办湖笔首批制作名师考评,全市共评出10位“湖笔制作名师”,该厂就有严信凤、杨菊红两名笔工获此荣誉。
石淙湖笔厂自创办以来,历任负责人先后有杨阿兴、沈阿四、冯庆荣、杨根土、郑碧玲(女)、丁阿细。其中,在厂时间最长的为郑碧玲。郑碧玲出生于1950年,1965年最初的湖笔组就设在她家,她随之入组,拜金引珠为师学习水盆技艺,学成后在厂工作。1968年前后任车间主任,以后又长期担任厂党支部书记,两度出任厂长,直至2005年退休离厂。她伴随石淙湖笔厂长达40年,为工厂的初创、发展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