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5
(2022-07-14 11:26:04)
标签:
八卦掌鸣生亮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张全亮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三节:松是道德功
太极拳像是一个宝盒,里面装着道德人生、传统文化等无尽法宝。先人把这个宝盒传给我们,不只要我们欣赏其外在天姿国色的美丽,更主要是指望我们打开宝盒,享受盒内隐藏着的宝贝,让宝贝进入我们的灵魂深处,融入我们心血肌体,引领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打开宝盒,必须用一把叫“松中生动”的钥匙。这把钥匙没有现成的,必须以自己的身心为原材料亲自打造,必须通过长期用松中生动的方法练拳,体感心悟,点滴积累,一步一步地合道修德、超凡脱俗、唯道唯德是从,逐渐走进道德人生的高境界。
我们的太极人生就应当是道德人生,是以明道立德为修为纲领和精神支撑的人生,一生的修炼从低到高应经历四层境界:第一个层次是法,是满脑子的动作方法,是学习动作要领的层次;第二层次是功,是练功夫,讲究思想觉悟能力和肌体运动能力,是吃透动作要领的层次;第三层次是德,是静默心性、涵养品行、舍己从人、善利万物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道,是放下身心、忘掉自己、无为而为、返仆归真的层次。这四个层次,低层为基础,高层为统领,每层都重要,都应修炼好,都应沿着松功铺就的道路,踏踏实实,逐层把太极人生修炼成道德人生。
道德人生是健康人生、智慧人生、成功人生、幸福人生,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人生,是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描绘的理想人生。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华历史证明,《道德经》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修身处世的“东方圣经”,更是我们修炼太极拳的最高指导思想。全书五千多字,分八十一章,其中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由此可知,道德一词原本是包涵了道与德两个概念的。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写道:“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二经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世哲学、用兵之道、治国方略,凡人生所能涉及到的事物几乎都说到了。当今社会提倡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道、德二义更是熠熠生辉,普照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中,暗中支配着思想意识,影响着人生之路的曲直祸福。太极拳虽为小技,内中却包含着大道大德。我们练拳,应通过正确放松、松中生动,松掉背道离德的迷惑,自觉地向老子的道德思想靠拢,学着站到老子的思想高度,试着理解老子的良苦用心,用《道德经》中的大智慧练拳悟理,合道修德,走向道德人生,做个道德真人。
一、符合规律叫合道
何为道?孙禄堂先生在其《拳意述真自序》开篇即写道:“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
道是万物之祖、万物之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育万物,潜入万物,运化万物,规定着万物各自不同的性情,掌握着万物的发展变化。道既是一种无的状态,又是一种有的规律。大道无边,覆盖着天地人间所有的大小事物,纵向按巨细,横向按领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大道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潜藏于事物内部,支撑着事物存在。大道无言,无意志、无爱恨、无善恶、无是非的差别,公平公正地面向一切。大道不出头、不露面、不张扬,却能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老子)。“善人”可趁着一年四季、日夜更替的自然规律,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可日作夜息、安享生活。可顺着阴阳对称、状态反射的运动规律开合自身,可借着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运行太极。只要能识道之律,顺道而为,道就是你的宝贝,可为你谋利、助你成功。“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老子),道在人中,人在道中,不能分离。大道处处有,看你识不识,只要能识道合道,就能借得道力,成就自己。只要你违道背道,也必然会受到惩罚。
道的实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事物内在不断重复出现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内外两个部份,内部是事物各构成部份、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外部是此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相互联系的性质,或是社会性的,或是自然性的。在自然性的联系中,或是化学性的,或是物理性的。在物理性的联系中,主要是或开或合、离心向心、矛盾统一的关系。这种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不论什么性质,都是以能量或力量的形式存在,以能量转换或力量推动的形式相互发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不断重复出现,决定着事物必然的兴败存废和发展趋势。这就是规律。规律造化着一切、运化着一切、消化着一切。规律就是道。
道是事物客观存在的道理和发展变化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现在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规矩之中。理论是对规律地认识,规矩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运作模式。理论和规矩很多是表现在古圣今贤经典著作里。书是先人传道给后人的载体,内中包含着许多的道理、规矩。读书是最简便识道、合道的方式,是捡先人历经辛劳才有所得的现成的。例如,先人在练拳过程中反复体悟,发现心意与肢体,以及肢体各部位之间一些反复出现的连动关系,总结出“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与外合”等一系列应当遵守的运动规矩。这些规矩就暗含大道之理。道的本质是物质的,但又不是指物质本身,而是指物质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力,指此物质与彼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规律。这种物质力作用于事物内在的阴阳两极,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导灵魂和内生动力,决定着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这就是道的魔力。
太极拳运动作为万千事物之一,除包含有天地大道之外,也有自身具体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肢体各部位之间、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状态反射、连动互动。维持这种联系的除自身的骨肉相连之外,主要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向下牵拉着我们的身体,遇到地面地阻拦,又派生出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我们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在顺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谋得便利。我们在接受地球向下向上两种力的同时,又可以利用这两种力的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关系,以夷制夷,使两种力在肢体的不同部位的作用分开主次、变化布局,将两种力的矛盾关系转化为肢体不同部位阴阳相推的互动关系,从而产生运动。利用阴阳相推的连动关系行意练拳,就是识道、合道,与道融为一体,就顺利,就体现出道是“善人之宝”的意义。
人的许多烦恼大都来自主观不能正确反映客观,来自于思想和行为不合道。练拳十有八九的不顺来自不能松中生动,来自用力强为,来自违背了自身生理结构,来自无视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在体内的必然联系,来自动作不符合天机自然的客观规律。练拳合道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摸索规律、顺从规律、利用规律,特别是要探索自己与地心引力的关系。练拳合道就是要学习前人的理论,总结自己的理论,用理论指导练拳。探索规律、顺从规律、利用规律,均须以放松身心为前提。松沉身心求虚静,松开胸怀得神明,放下身心走向道,放松路上觅道踪。松至虚极静笃、心胸开阔之后,生命就退出了后天的困扰,回归到先天纯真的灵根,就与道顺性、顺路,同频、共振,就能体察到道的踪迹,就能合道了。
在识道、信道、守道的修行过程中,对人和己总结出来的“道理”可相信但不迷信,可服从而不盲从,不能墨守成规,教条主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虽然都有规律可循,但也都有混沌待清。人们的认识都是逐步深入的,永远都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准确,总结出来的规律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全面,总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我们所认识的规律,都是相对于混沌而言,都含有混沌的因素,需要不断地归纳、提炼。有常(规律)有变(混沌)才是世界,相对而论才是辩证,守正创新才是正道,这些的总合才是阴阳太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道。
二、放下自己好修德
“好德”是成语“五福临门”的五福之一。好德是和谐环境、幸福人生的根源。好德最基本的修炼方法就是放下自己。
放下自己,就是放下身心、放软身段、放低姿态,就是以弱为用、舍己从人、随机顺势,就是淡化自己、忘掉自己。放下自己, 就破除了与道之间的隔离,就能提高觉悟、提高德性,就容易合道了。
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性。道的本质是物质中所含的能量、能力,是物质力发生作用的规律,是德的物质本源。道凭借其无穷的能量、能力和无为而为的自然规律,先生天地,再生万物,表现出伟大而崇高的母性。道的这种母性就是德。道的性状空虚、松静自然、因应无穷。道性有力却不强为、生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求报、助推却不主宰,没有自私自利的图谋,一切都顺任万物本有的自然而然。道性无形象、无分别、无计较、不显自己、柔软作用。道的这种性质就是德,就是德性。修德之人具备道的这种性质,才能亲近道、认识道、融于道,做得道之真人。得道真人必然是修德高人。
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德是一种道对他种道、一种事物对他种事物的有用性。例如,地心引力吸住地球上的万物,不使它们飞到天外去,就是地心引力的德;地面反作用力托举着地球上的万物,以免它们被地心引力吸到地球里面去,这就是地面反作用力的德。德是以道为本体、为根基、为能力发挥作用的。道以德为用,道是以德的形式发挥作用、被人认知的。
道是内在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外显之德和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德是事物千姿百态、中和相处的外在表现。德因道而生,是合道之必需、行道之反映。德是道外在的社会规范,是合道行道的良知、善为。我们拳者,是地球上的自然一物,运动受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制约,受自身重量的管束。这就是规律,就是道。我们不能摆脱道,不能改变道,只能改变自己,认识道、利用道,变不利为有利。于是发现了练拳用重量不用力量、偏沉则随、松中生动等合道用道的运动窍门,并作为运动规范固定下来,传播推广,希望拳者通过放松,放下自己原来努气使力等不合道的思想观念与动作习惯,向与道相合的思想观念和动作习惯靠拢。这种放下自己、节制自己,向道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合道的修为,就是德性修炼、积累的过程。
合道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表现为做事的操作能力,练拳的技艺高下。修德是对利人利物的愿望、追求,是做事的精神动力,练拳的情操、心态。道德是一个人的素质、品行,是对人、对物、对事、对社会的正面作用力。德是舍、也是得。从放下自己、修德行善的角度说,德是一种付出,一种舍弃。从因缘果报的角度说,行德施善能收获价值感、成就感的快乐,能和谐人际关系,故德又通得。总的来说,德是一种精神,如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等。德是一种胸怀,如心胸宽广、立意高远、包容万物、不斤斤计较等。德是一种爱心,如爱人、爱物、爱国、爱护环境等。德是一种态度,如对待工作负责、对待他人友善、对待生活积极、对待自己客观等。德是一种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家庭观、价值观、是非观等。德是一种规矩,如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助人为乐、礼貌周到等。
三、修德须明理
练拳心为主、德先行。心性主导德性,德性主导拳性。修德先修心,心善德自高;练拳先修德,德高拳自正。拳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认知能力,都会表现在拳里。练拳修德合道,首先应当摆正心态,放下自己,提高认识,明白如下五个方面的道理。
一要明白,道的体系庞大至无外,细腻至无内,深奥至无限,很难被全面认识,更难把道性化为己性。艺无止境,理无绝对。所谓得道之人,也只是对道的认识和践行更多一些,但任何人任何时都得不到道的全貌,永远都有大量需要探索的未知。凡是夸耀自己有多高明多能干的人,都是不科学的,都是自以为是、不懂大道的人。真正认识并服从大道的人,知道大道深奥无比,很难用语言表达,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不会哗众取宠,显示自己的知识和聪明;不会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会强悍妄为、高傲自重;总是虚怀若谷、求知若渴、无为而为、为而不争;总是自愿放下自己,甘处名利气势的低谷,以利于吸纳包容、养精蓄力、利万物而不争。放下自己,甘处低谷,实则站到了道德高地。
二要明白,修德之人也常有不厚德不合道之处,但他总能发挥德性的导向作用,努力探索道、认识道、符合道、融于道,与道同体,培养自己静定持心的人格特质,希望自己逐渐能像大道一样,无为而为,不弃不争;胜败有思,荣辱不惊;谦虚谨慎,不自放纵;胸怀若谷,扩大包容;不拒污浊,自保常清;不惹事生非,常含光藏锐;甘居寂寞之中,等待灵机自生;陈旧却不凋零,内心总有新生。有德之人知道:嗜欲深者天机浅,无欲求者德行深。要修德、厚德,成为有德之人、明白之人,必须想得开,看得破;想得开才能放得下,看得破才能不迷惑。必须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知道满足、懂得退让。了解别人是机智,认识自己才高明;战胜别人是能力,胜过自己才强大;知足常乐不贪心,持之以恒是大志。
三要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为学日益”就是要努力学习,天天进步,就像需要一日三餐,不断增加物质营养似的,天天学习新知识、明白新道理,以增加精神营养,提振精神活力。“为道日损”就是要修道舍己、放弃奢欲,就像需要及时拉撒排泄体内废物似的,天天清空思想,清除精神垃圾,保持心理清彻、思维敏捷,留出足够纳新的空间。“为道日损”是吐故,“为学日益”是纳新。“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是精神吐故纳新的生命过程,就像物质地新陈代谢是肌体必需的生命过程一样,是精神健康、精力旺盛之必需。“为学日益”令人像天行健那样地自强不息,“为道日损”令人像地势坤那样地厚德载物。为学日益而自强不息,为道日损而厚德载物,这一益一损,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道德精神提升的过程,是构成完整人格所缺一不可的。
四要明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到了高处也许会发现,提着身心多烦恼,放下身心即为道;高处风大不胜寒,天道睽睽损余端;低处聚水能成海,深谷包容万物繁。修德者处于低潮时明白,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得以失为母、富以贫为始,所以,胸中有天地,脚下有定力,安贫乐道德,不争不眼气。修德者处于高潮时能做到,高不忘下、荣不忘辱、富不忘贫、贵不忘卑,心怀良善,谦虚谨慎,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不论顺逆,修德者常能保持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中庸中和、无过不及的德性。修德就是通过放松,放下自我,松开自我束缚身心的枷锁,松散自我扰乱身心的迷惑,松出自我身心没有丝毫挂碍污染的空灵清彻。
五要明白,修德正心,以敬为本。敬,是虚心、诚实、尊重、恭敬,出自博大的爱心,表现为敬物、敬业、敬人、敬道。敬物是珍惜万物的各有作用,有的可保人安全,有的是生命的能源,有的能启迪智慧,有的可做为景观。万物都来之不易,各有各道的内涵,都应尽其所用,使用都应节俭。俭以养德,常记心间。敬业,不但能获得财富,而且能得到尊重,愉悦身心,实现自我价值。工农兵学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诀窍内中藏。敬业就应热爱所做之事,带着浓厚兴趣,心怀大局做细。敬人,就是恭敬孝亲,敬友爱群,尊师敬长,忠信待人。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别人的优点,自觉看齐;要善于包容别人的缺点,多多理解,自察警惕。友善待人,和睦长存;敬人人敬,尊严人送。敬道就是遵守规矩。太极拳也是一门道,也有识道合道的许多不易,也必须遵规守矩。陈鑫先生在其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明确指出:“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束敛,如何能学艺。”接着还举了些要敬的注意事项,如“不可狂”。要“带儒雅风气。”“不可满”,要“虚心受教”;不可马虎,“着着当细心揣摩”等。能敬则专心致志,一心向道,不涉轻浮;不敬必然惰慢,杂念扰心,拳病丛生。
对以上五个方面传统文化的道理,明白一分,道德就高深一分,明白两分,道德就高深两分,如果大部分都明白了,不只是心里想明白了,而且是情感取向上分明白了,为人处事上做明白了,那就是得道之人,高德之人,是合道修德成功的真人,是值得大家崇敬的人。
无我之境是圣境,忘己之人乃真人;心中无我超越我,放不下我烦恼多。放下身心得轻松,腾挪闪展更从容;抱着自己难自保,东奔西突苦相争;执着于我迷惑我,东南西北分不清;舍己从人大智慧,拳内拳外理相通;无牵无挂自合道,无我无物德自升。这些都是大方向,只在自我修炼中。
四、由德入于道
“着熟”之后修炼太极拳的核心内容就是“懂劲”,是弄懂肢体各部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和连动规律,弄懂肌松劲掤、松中生动,使身心懂道合道,符合道的属性,具备德的性情。“武术非私有,唯有德者居之”(孙禄堂)。“做到心正才能学到东西,技艺才能上身”(陈惠良)。道能生德,德又能识道。因为德高者虚怀若谷,更善于吸纳、包容、涵养,更具备识道、合道、得道的能力。所以,欲要入道,必先修德;由德入道,才是正道。积累德性必须放下自己,放开身心,从松中产生运动。正确放松是解放天性之妙法,提升人品之阶梯,平安人生之大计,由德入道之路径。
松中生动是舍己从势,顺势流动;舍己从人,随人而动;舍己从地,借力而动。舍己的目的是:摆脱自我束缚,解放自然天性,适应客观环境,避免以硬碰硬,获得性命双修,开发潜在良能。舍己就是,忘掉物我的细微末节,进入高远宏大、空空荡荡的无极世界。舍己的运动方法是:只用自身重量,不用肌体力量,坚持松中生动,随机顺势运行。舍己的修炼就是养性修德。
舍己自然能放松,放下骨肉,放下心情,放下欲求,放下竞争,使身心保持松弛安静。松静志道不乱,身安益寿延年,无求品德自高,无欲远离忧烦,无为无不能为,不争无与纠缠。放松就是要放下世俗的身心,修炼纯真的道心,就是淡漠自己、放低心气、亲近天地、寄托情意。放松就是任事物千变万化,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要让身外之事物折腾身内之心,不要凭主观愿望违逆客观规律。放松就是要立意高远、心境开阔,把自己置于身心之外、大道之中,顺着大道过日子,靠着大道讨生活,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之中,无为而为,为而不争,享受那不计较得失的快乐。这样的放松,放下自我、养性修德,进而由德入道、合道得道,就是练太极拳应当追求的最佳境界。
松中生动就是舍己从地地运动、无为不争地运动。如把松中生动与老子《道德经》、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关思想结合起来体会就会发现,全身均匀普遍地虚极静笃松所松出来的身心状态,既是无极状态,又是无为状态,是侧重于修德的状态。点线面体地偏沉则随松所松出来的肢体运动,既是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无不为地运动,也是由德入道、合道、行道地修行。如果把松中生动与合道、修德联系起来体悟就会发现,松中生动与合道修德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是练拳运动与性命双修的关系。德为道之性。只有具备德的性情,才能进入道的佳境。修德与合道的关系,是前提条件与生成作用的关系,是修心养性与提升拳品的关系。修德有利于入道、合道,合道有利于养性、修德,合道修德有助于松中生动,松中生动能推进合道修德。松中生动、修德、合道,三者相扶互辅、互利三赢,应当融为一体、融于太极。
道德护佑生命,提升品质,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