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4
(2022-07-14 11:25:22)
标签:
八卦掌鸣生亮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张全亮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二节:弱者道之用
太极拳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渊源、为主导,奉老子的《道德经》为圣经。《道德经》就讲道与德。其中讲道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一个“反”字,就是“反者道之动”一句。“反”是道的运动规律,表现在太极拳道之中有逆反思维、相反相辅、相反相成、阴阳相生等。《道德经》中讲德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一个“弱”字,就是“弱者道之用”一句。“弱”是道的作用形式,是德的本质属性,是对强的价值超越,是平安人生的修为境界,表现在太极拳中如舍己从人、松中生动、与人为善、不丢不顶、随曲就伸等。练太极拳贯彻老子“弱者道之用”思想的基本方法就是放松。
修炼放松的功夫,是道家松柔做人的道,是佛家松静修心的禅,是儒家修中庸的中和之法,具有人生哲学的高度和广泛适用的宽度。修炼松功的直接目标不是使自己“强”起来,而是使自己“弱”下来。弱是松的价值取向,追求目标;松是弱的实践基础、修炼路径。弱以松为体,松以弱为用;松与弱是体用关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松者道之基。反——弱——松,从高到低,是一条哲学逻辑线上的三个逻辑段。在这条逻辑线上,弱是承上启下、联结上下、性兼上下的核心一环。弄懂了弱,也就掌握道的性情,明白了放松的哲学意义,入道合道行道就有了登高的阶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拳艺就有了理法的遵循。
一、老子诠释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其中“弱者道之用”是“反者道之动”下属理论的主要支脉,讲道的德性特征是弱,说道是以松柔软弱的性格特质发挥作用的。“弱者道之用”中的“弱”与太极拳中的“松”是同一性向的概念。弱是松积成,弱从松中生,弱是对松方法、作用、效果和社会意义的哲学归纳和集成。“弱者道之用”可演绎成为松者修心用、松者健身用、松者技击用、松者太极用、松者瑜伽用、松者思考用、松者处世用……等等。这些就是“弱者道之用”的实践意义。“弱”表现在太极理论上是无极,表现在行为举止上是无为,表现在为人处事上是知雄守雌、无欲不争、忘我利他。老子所倡导的弱,绝不是弱不禁风的弱,也不是消极、自卑的处世态度,而是高尚道德层次的人生观念,是面对众生的博大慈爱,是启发善念、抑制恶念的人生法则,是不为私欲而争夺、乐为大家谋福利的大胸怀,是开悟益智、离苦得乐、平安人生的大智慧,是百折不挠的柔韧性、以退为进的软实力,是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引进落空的制胜策略,是有底气、高自信、善迂回、静观待变的人生态度,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老子以弱为德、以弱为用的论述,在他的《道德经》中比比皆是,充分揭示了弱的精妙含义,其哲理深邃、涵盖广泛,令人顿醒。现摘要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老子自己解释“弱”的原话。
1、弱是虚无空灵。《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老子所说的“无”,主要是指一种松空柔弱的境界,是“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的一种虚静状态,是无欲不争无障碍、循环往复无断续的一种永恒,是松至整体中各局部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相安无事的无,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无,是通过放松,理顺、消化实质的有之后的虚无、空无、似有似无,是能生太极的无极之无。无是道的状态,内中包含着道以弱为用的正能量。道家说的无,类似于佛家说的空。空则灵、空则通、空内包含着万有,包含着无限可能。太极拳虚无空灵的无极状态,就是“弱”的身心状态。
2、弱是无为而为。松柔软“弱”在思想上是以无为静,表现是无意;在行为上是以无为用,表现是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是不强为,不带成见、不违背客观规律刻意而为,是松出来的以弱为用、随机顺势、道法自然而为,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是以无为心去作为,以无事心去做事,以无味心去品味。“道常无为”(第37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29章)。怎么去为无为之事呢?老子回答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如果把“为道”具体为练太极拳,“为道日损”就是练太极拳要天天做减法,要通过松沉和松开,减少拘束和强为,减少刻意和用力,减少再减少,直到减无可减,没有了丝毫的刻意和用力,身内没有了丝毫的拘束和障碍,只剩下了本真和自由,只剩下无为,只剩下偏沉则随、松中生动了,就能凭着条件反射应对各种状况,达到“无为而成”(第47章),以弱胜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了。“太极拳的至高境界是无为法,即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王壮弘),无法就是“弱”法。
3、弱是知雄守雌。松至柔弱的表现还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第28章)。此语中“雄”指雄性,比喻尊显、强大、主动;“雌”指雌性,暗指卑微、柔弱、被动;“溪”指山谷底部的溪水,形容低矮、阴暗、潮湿,也有空旷、包容、滋润和生发万物的意思。老子这话的意思是,我们虽然知道雄起的强大尊显,但却不执着于雄起强大,而是心甘情愿地松静雌伏于卑微柔弱的地位,做天下善于吸纳包容、存养活力、生发万物的谷溪。这样的弱法才能守住永恒的道德,得到更多的收获,如同回到了婴儿柔弱本真的状态,具有着美好的未来。知雄守雌、知强守弱的意义还在于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55章)。天之大道如水松驰柔弱,所以能畅行天下、永不言败。示强之物、之人,意味着衰老,不合天道,就会提早结束自己。
4、弱是松柔不争。《道德经》中“守柔日强”(第52章)的理论用于太极拳就是“积柔成刚”;《道德经》断定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78章)在太极拳中就是“以柔克刚”。积柔成刚和以柔克刚的功夫是从松中练出来的,是由松入柔成弱的。松驰运动能使周身畅达、轻灵变化、协调一致,能培养如水借地势流动一样借助形势而渗入、裹挟、摧毁万物的能力,就像“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第78章)一样,“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弱能胜强的原因还在于不争,不针锋相对地硬碰硬,“天下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73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松柔软弱者像水一样,甘处低势不争高,只利万物不争功,无所欲望不争利,不贪荣誉不争名,所以刀劈不断,斧砍不乱,巨压不垮,还有谁能拿其奈何、与其争夺,还有谁能战胜它呢?
二、松是弱之根
老子这些有关“弱者道之用”的精辟论述,都是对松的价值归纳和理论提升。正如“反者道之动”的“反”中寓正,“弱者道之用”的“弱”能胜强一样,前述“松者太极用”中的“松”字,也不再仅是拳中小技,“松”与“反”与“弱”字一样,都超出了原本的字义拘限,甚至超出了个人修炼的范围,外延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把“松”提升到了社会文化的高度。前述“弱者道之用”对“松”的归纳和提升,虽然其中没有用到一个松字,却处处内涵着松意,引起对松的联想,让人觉得 “无”是松至没有障碍的一种自我体验,“无为”是松静自然地做人做事,“知雄守雌”是松沉淡定的战略思维,“守柔日强”和“不争善胜”是因为松柔能积蓄一种更可持久、更具智慧、更加深厚的力量。由此看来,“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和各种表现,都是建立在放松基础之上的,是从松的修行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以此往上类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理论又是从诸如“弱者道之用”等许多相反相成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这样,我们就看出了高、中、低三个理论层次。“反者道之动”像是塔尖,属高层;“弱者道之用”像是塔身的部分,位居中层;“松者道之基”,松像是塔的基础,位于底层,但却支撑着中层和高层。“反”、“弱”、“松”,高、中、低三个层次相结合,才能组成一座完整的文化宝塔。反过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中高层文化不论多么辉煌,都是从最基层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都是以松文化为基础、为支撑的。试想一下,假如老子不是一位身心松驰的人,而是一个情绪浮躁得静不下来的人,他还能进行冷静地观察、深刻地思考,头脑中还能迸发出诸如“弱者道之用”等一系列智慧火花吗?他还有《道德经》传给我们吗?
松文化属基础层次的文化,更通俗、更普及,与实践、与群众的关系更直接。也正因为大家太熟悉了,以至于熟听无闻、习以为常、浅尝辄止,不少太极拳人并没有把“松”提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去铭刻在心、身体力行、弘扬光大。松文化的重要作用不只表现在太极拳中,在所有的健身、修心功法中,在语言、声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创作中,在印度的瑜伽中,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智慧性、灵魂性的重要作用。松文化滋养了许多的艺术形式及修炼者的人生幸福。松文化是中高层文化的源头活水和价值支撑,支撑着拳术的内在质量和艺术品位,支撑着中高层思想文化发挥作用,就像地基支撑着高楼大厦一样,一旦缺失,后果可想而知。
三、弱是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是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提出来的,是太极拳的人文精神和攻防技巧,是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哲学思想的体现。“舍己从人”中的“舍己”,就是虚化、空化、忘掉自己,忘掉对自己地记忆和挂念。忘掉自己是一种克己的修炼,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升华,一种仁爱之心和慈善之举的培养。忘掉自己则轻松、无碍,就扩大了回旋余地。只有舍己才能从人,舍己是从人的前提。从人是与人接触时不丢不顶、随屈就伸。“人”是面前的对手,也泛指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有从人,才能了解对方、灵活应对、自保安全。舍己从人,不仅是拳术的攻防技巧,更是一种辩证思维、“弱”的功夫,是人生的处世哲学、高尚的社会道德、传统的文化智慧。
舍己从人的弱,是一种虚极静笃的无极状态。表现在与人较技上是舍去自己主张,融入对方的力量。表现在自己练架上,是舍己从地,服从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也就是服从自身的骨肉重量,让骨肉肢体跟着自己的重量走。
生活中舍己从人的弱,是看破五光十色的过眼云烟,拒绝名利物欲的百般诱惑,不做爱恨情仇的舍命奴隶,进入无我无物的空灵境界,自得超越生死的自由、快乐;是以他人为先的道德修养,克己利他,尽量适应人与物的环境需要;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人着想,换位思考。
通过放松修炼舍己从人,通过舍己从人践行弱者道之用,在以弱为用的过程中体会反者道之动,自觉接受传统文化地教育。松中生动——舍己从人——以弱为用——逆反思维。这就是几个重要理念在行拳中的排位顺序,也是练拳由技入道地修炼逻辑。
四、弱是放下身心
按先圣老子的说法,之所以能“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有余”者,即以强为用、突显自己者,就会被天道(自然规律)损贬,容易失败。“不足”者,即以弱为用、放下自己者,就会被天道补助,容易成功。老子又说:“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即天道将要消弱你的时候,先让你逞能显强,让你过多消耗精气实力,排斥八方助益,自己消弱下去。强梁者不得善终,好胜者必遇其敌。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不要总觉着“我自己”有多么能、多么强,好像一颗大树受人仰望,却忽视了树大招风的道理。而是要放下自己,保持一颗刚出土小树苗的心态,知道自己的不足,充满对世界的好奇与对未来的憧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知道万物各有不易,发自内心地敬人惜物,见贤思齐。敬人者人帮,惜物者物助,自己无贪图,八方来照顾,心中有大爱,铺就成功路。即使真的自己很强,也应谦虚谨慎,低调做人,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弱者道之用”不但是道家的哲学思想,而且是佛家的修为主张。台湾佛光山的大德高僧星云和尚,曾用如下四句话化解过台湾政客间的一场争斗。“手持青秧插满田,低头看见水中天,身心放下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四句诗字面是写农民插稻秧,但含义深刻,讲明了“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其中的主题词是:第二句讲“低头”,第三句讲“放下”,第四句讲“退步”。低头、放下、退步,表面是讲插秧的动作,实际是讲“弱”的含义。讲“低头”,就是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低头静思,尊重别人,看似示弱,实则能拓宽思路,放开胸怀,高瞻远瞩,能像是看到了敞亮的白云蓝天似的,看到了光明前途。讲“放下”就是在利害相关、取舍不定的时候,要放下身心,甘于割舍,克制贪婪,光明磊落,一身正直,自能潮头挺立、顺其自然、合德入道了。讲“退步”就是在遇到冲突风险时,不要针锋相对,要知退让、懂回旋,以退为进,寻找转机,选择良策,转危为安。这与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所写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是一致的。
放下身心,就是忘掉自己,走出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开辟心胸宽广的大视野。这样,心中只剩了大道和厚德的参照,没有了利害得失的忧愁烦恼,淡化了比较、计较、排他之心,就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自会产生慈悲、包容之心。忘掉自己,自然会降低对物欲、名誉的兴趣,感觉那都是小孩子们玩耍的,终究是要丢掉的。这样,心态平和了,举止轻松了,活力增添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人生自然就幸福了。
总之,“低头”与昂首、“放下”与担当、“退步”与进取、退身与“身先”、外身与“身存”、柔弱与刚强,都相互相包含、相反相成。在这一正一反地哲学思辨中,我们要守住柔弱,不逞刚强,顺势而为,才能无忧怨、无负担、无障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实践证明:“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绝不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而是能为云云众生遮风挡雨的平实房舍、精神家园;绝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人生的大智慧、社会的正能量。它不但是我们练拳的指导思想,而且是一生一世地价值取向、谋事策略,是平安快乐的保护神,化解困扰的软实力。它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心之内、一念之间。只要我们信仰它、理解它、运用它,它就融入思想、常驻心田,使人心态和谐、言行得体、减少坎坷、一生平安。
弱者道之用,净化人心灵;修得好德性,品质大提升。
身心放下道行深,无牵无挂得本真;清空思想生智慧,忘掉自身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