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3

(2022-07-14 11:22:40)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六章:松中明理

 

理是包括天理、人理、事理、拳理在内的大道理。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抽象概括,涵盖事物本原、自然规律、道德伦理,是判断太极拳等正误真伪的重要依据。

《杨家太极拳老谱》中的《太极拳体用解》云:“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心有一定主宰者,理也。”

明理才能明心,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看到并抓住太极拳的本质性情,把练拳与人生结合起来。

凡练功夫,都是浅练者练法,深练者练理,由浅入深,由法及理。法因理而设,是理的行之足、飞之翼、外在形式、入门之径。理借法而行,是法的内在性情、核心思想、根本主宰。但应明白,法无定法,有常有变;理无绝对,有大有小。小道理出自不同事物、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所有小道理中相通共用的成份提炼出来、综合为一,就是大道理。大道理就是哲学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比小道理覆盖面更大,性能更恒定、更纯真,智慧程度更高精。大道理不但管着练拳,而且管着人生的方方面面。虽然小道理中藏有大道理,但大道理管着所有的小道理。只有掌握了大道理,往小里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道理,更加准确地因势选择和灵活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往大里说,才能开拓思路、放开眼界,把练拳与做人联系起来,把舍己从人、松中生动等真善美的拳术境界发扬广大,渗入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道理明白到什么层次,思想就升华到什么境界。每当超越自己,走进道理的一个更高层次,你才能发现这一层次的广阔、深刻,发现自己之前的狭隘、浅薄,感到心中明亮和收获的喜悦。

所以,在分门别类讲解了前五章之后,还应进一步地登高望远,站在哲学的文化高度和做人的生活宽度回看太极拳,把太极拳放松的许多小道理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法的大道理中,研究道理中的道理,从而构成一个放松的道理体系。我们不但要把这一道理体系贯彻到太极拳松中生动的研练中去,而且要贯彻到日常地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思想情感、言行举止之中去,内化为自己一生都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样就找到了太极拳的文化之源头,创拳之根本,就把太极拳道升华到了人生境界的高度。

 

第一节:松中明太极

 

先人用“太极”这一哲学概念命名我们所练之拳,是赋予此拳以哲学内涵,把阴阳太极的哲学道理埋藏在拳势动作的一着一式里,期待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去运用、去推广。明太极,一要明太极之理,“每日细玩太极图”;二要明太极之拳,“一开一合在吾身”(陈鑫);三要在松中明,松中生动如流水;四要在为人处事中明,融入人生归本真。明太极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心明、身明、神明,明理、明法、明用,明白太极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本质意义。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第一句话,说出了太极拳的修炼路线和运动原理,提示我们每日练拳,只要进入并保持无极的身心状态,在无极中连续地生出太极,用太极内动交替着开合阴阳,就进入了无极、太极、阴阳哲理的修炼之门。就能心里明白它的道理,身体领会它的存在,神情表达它的意境。

一、虚极静笃修无极

张修睦与冯井春合著的《太极原理与练功精要》中说:“无极是存在于宇宙中看不见的‘场’,它没有边界、是无极的、有能量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场。”

无极是创生万物之大道,是万物生命之灵魂。无极就是没有“极”限,就是混沌一团、尚未分极(阴阳)的景象。无极是万物的出处,又是万物的归宿,是太极之母,阴阳之祖,是驾御太极运行和阴阳开合转换的灵魂。无极是对有极而言的,是对阴阳分明而言的。无极和有极之间的状态,就是王宗岳先生所说“无极而生,阴阳之母”的太极状态。无极生太极。无极先上身,太极才有根。

姜容樵先生在其所著《太极拳讲义》一书中,以“无极歌”为题描述说:“无形无象无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意思是说,修炼无极的功夫,应当以无形无象、无我无物为状态,以无思无想、一片神行合天道,以内空外散、参透虚无为根本,以模模糊糊、混混沌沌为快乐。

身心无极状态的根脉是松空,特征是虚无,练法是均匀普遍、虚极静笃地松,价值是滋养身心、返璞归真、无中生有、松中生动,是培养适宜进行太极拳运动的身心素质、精神气质、道德情操。

我们都生活在“有”的世界里,目有所视、耳有所闻、舌有所味、鼻有所嗅、身有所触、心有所思。感官感知到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有分别的。有分别就会有计较,就会患得患失,破坏心理平衡,产生喜、怒、爱、恨、忧、思、欲等复杂情绪,扰乱身心原本良好的生命状态。按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的说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失味),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不良)。”这些都是引逗人们无穷地贪婪、追逐,甚至不惜越轨,害人害己的祸根。所以,我们应当虚化有、修炼无,修炼全身均匀普遍虚极静笃的无极功夫。

“虚无是宇宙万物生化之源”(爱因斯坦),所以,太极拳功法有无极桩,套路有无极式,练拳要持无极态,时时处处都要求拳者,化实为虚,实以虚运;化有为无,无中生有,进入无形无象、无我无物的无极身心状态。身心进入无极状态的方法是虚极静笃地放松。放松的基本方法是:放下心气,打开心胸,忘掉自己,无欲不争。虽然目有所视,但视不入心,心中无视,所以虽视而不注目,虽视而不见。耳是有所闻,但闻不入心,心无所闻,所以虽闻而不凝神,就叫听而不闻。肢体是在动作,拳势是在运行,但心意在享受运动中有序放松、筋骨畅通的幸福感,在于创造一种能够生太极的无极的身心环境,并不在拳脚的具体运动形象,所以叫“拳无拳”。心中是有所想,但所想没有焦点、没有刻意、没有具象,而是一种轻描淡写、宽宏大量、似有似无、如真似幻的朦胧思想,如李雅轩先生说的“半睡半醒”、有意无意的身心状态。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拳无拳、有意无意、半睡半醒的身心状态,不是意识迷惑、思绪混乱,而是思想开放、立意高远、澄心定性、融化在天。有时像独自在无边的苍穹舒卷,甚至还跳出自我,不像是自己亲自在练,而是欣赏别人练拳,引发自己共鸣,从而入情入景,陶醉其中,以淡化意念约束,放开天机自然的引擎,尽量虚化实感,随性舒卷,丢掉困扰,清除障碍,保持身心虚无空灵的无极状态。只有无极的身心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生命潜能。

空了就满了,舍了就得了,无了就有了。无了形象就有了包容,无了边际就有了深广,无了分别就有了和谐,无了计较就有了安祥,无了障碍就有了通畅,无了执着就有了灵光,无了困扰就有了自由,……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必然导致“万物并作”(老子)、竞相生发,无极必然生太极的道理,就是修炼无极的价值所在。

修炼无极身心状态的方法是放松。放松,是传统的修为文化,是用松沉、松开、松静、松空的方法,达到松通、松顺、松畅、松快、松动的目的;是用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哲理的科学方法,拨乱返正、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用潜移默化、无声滋润的传统方法,提高身心素质和道德操守,获得不争而善胜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无极身心能力。

《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编写,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内功举要》一书指出:“行无极之功,当首推心静。心静始能体松,四肢百骸犹如荡然无存,念中渐呈一派虚无缥缈的空寂之象,惟有一线气机蕴含其间。待其静至极时,气机方始流动,气动则太极生成。所有的气功功法,皆来源于无极之中。”

二、太极包括天下理

何为太极?

按王宗岳先生的定义理解,太极是界于无极(静)和阴阳(动)之间的状态,即动静转机的状态,是在无极的大混沌(静)之后,虽然清气尚未上升为天,浊气尚未下降为地,动相尚未外显,但内在清升浊降的机势已显,在动。具体到练拳,是意已动,形未动,丹田已动,四肢未动,是动静转机的瞬间状态。

如果按朱熹“总天下万物之理便是太极”的定义,王宗岳说的“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太极,便只是太极的核心部分、中枢部分,而不是一太极的全体。太极是无限大的道理,理应包括无极和阴阳,其全貌应该如太极图所表示的那样。太极图外面的圆圈表示无极,包围着阴阳和太极本体,可联想为虚极静笃的身心状态。圆圈内的两鱼表示阴阳,是太极开合变换的运行主体,可联想到肩胯四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3


图七,古太极图

 

肢的绕摆伸屈。阴阳两鱼之间“S”形的界线就是整个太极的核心、本体,是大太极中的小太极,是王宗岳“无极而生,阴阳之母”的太极,代表着逆反思维、相反相成的太极哲理,可联想着反向运动的腰骶丹田。

太极图所包含的三个部分中,无极是基础、阴阳是主体、S曲线所代表的太极本体是中枢、是主宰。这条S形曲线由两个半圆的弧线反扭着连接而成,象征并决定着阴阳两仪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相互关系。这条S形曲线,是“反者道之动”的道动路线,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路线,是辩证方法、逆反思维的逻辑路线,是我们曲折人生、荣辱祸福的变化路线,是太极拳对敌、自修的策略路线,是练拳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动作路线。这条线中既含有世界观,又含有方法论,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谁都无法逃出其外的一条哲理线。

太极歌

无中生有分阴阳,化有为无真性彰;

有无之间是太极,天下道理其中藏。

太极是包括做人、做事、练拳等天地人间万事万物相通共用的总道理,无极、太极本体、阴阳是总道理中的分道理。一人一太极,一物一太极,一事一太极,一动一太极,一阴一阳一太极。天地是个大太极,包含所有小太极。不论大小,每个太极都是包括无极、阴阳、太极本体在内的一个道理体系,都值得我们从宏观、微观及不同角度全面地理解。无极以虚极静笃的性能产生太极内动,并表现为太极的虚静特征,叫无极生太极。无极所生的太极以中位、中和、中枢及动静之机的性能分出阴阳两仪,启动阴阳开合,并成为阴阳开的起点与合的归宿,叫太极生阴阳。阴阳以偏沉则随为持续动力进行开合,并回归于太极本体与无极,叫阴阳合太极,太极归无极。无极、太极本体、阴阳两仪各尽所能、连环为用、三位一体,成为“总天下之理”的太极。

如果按王宗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的三段式思路理解,可将练拳比作一个人做事。无极像是此人的佛性、道性、德性、心性、情商,是决定成败的性格能力;太极像是做事的动机、目的、策划、智商,是决定成败的思想能力;阴阳像是运作过程的方式方法、平衡驾御、顺势借力、动作技巧,是决定成败的操作执行能力。只有这三种能力都很良好,相互促进,融成一体,才能做事顺利。一个人的性格决定思想,就像无极生太极;思想决定行为,就像太极生阴阳;行为左右逢圆,就像阴阳运开合。反过来说,阴阳开合运自身,又能修身养性、清明思想,就是阴阳归太极;思想进入无为而为、无欲无求的虚无境界,就是太极返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又阴阳返太极,太极归无极。如此往复循环、螺旋递升,既是太极拳的修炼逻辑,也是人生的修行逻辑。

如果按朱熹“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的大局思路理解,就可以把无极、太极本体、阴阳比作一家人,其中,以身心状态为代表的无极像家风、家规、家庭的文化氛围;以腰骶丹田为代表的太极本体像家长,像既贯彻无极精神又对阴阳发号施令的家中母亲;以肩胯四肢为代表的阴阳像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每当拳势开放、肢体伸展时,像母亲催促两儿各奔东西,外出打拼,释放能力,获得所需。每当拳势收合、肢体屈缩时,像是家中老母召唤两儿携带所得,回家团聚,休养生息,积蓄再出的能力。这包括家风、家长、儿女在内三位一体的一家,就像总合过日子大事小情(天下之理)为一体的一太极。

三、三位一体运太极

阴阳是普遍存在于各种事物内部性质相同、性向相反、对立统一的两种势力。阴阳两种势力的性能、状况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变化。所以,《黄帝内经》有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才有“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周敦颐)、“一阴一阳一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谓之拳”(陈鑫)等论断,才引起古圣今贤的高度重视。阴阳两仪在明处,经常有较大幅度地发展变化,是能引起大家注意、议论的重要原因。但是,有阴阳就必有其之间的“中”;“中”就是太极本体、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是太极图阴阳两鱼之间的那条S形曲线。构成这条曲线的两个半圆一个是阴的初型,一个是阳的初型,相接于无极的正中心(圆心),表示着其小无内;外延于无极的大圆圈,象征着其大无外。这条曲线,横看如波,俯视如漩,有水的流动感,象征着千变万化,无限可能,道法自然。这条曲线所代表的阴阳之间的“中”,是出谋划策、发号施令的部位,常居暗处,动作幅度较小,没有阴阳那么强的表现力,所以常被人忽视。被人忽视,却是主宰。就像看太极图,大家往往只注意了阴阳两鱼,却容易忽视界于阴阳两鱼之间那条不显眼的S形曲线。虽不显眼,却是太极的核心,是太极的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流变之机。是阴极与阳极之间的中极,是阴阳之间的道。如果画太极图不画这条曲线,阴阳两鱼就显示不出来。没有了阴阳,也就没有了太极。这条S形曲线的奥妙之处还在于,从阴鱼那边看,它就属于阴鱼;从阳鱼那边看,它又属于阳鱼;两条鱼一起看,它就往往被忽略了,就只见阴阳不见“中”了。 “这个隐而不显、客观存在、维系于阴阳之间的‘中’,是‘活眼’,是生生不息之‘机’”(王壮弘)。所以应当说,阴非道,阳非道,阴阳之间方为道。阴阳之间的中,相当于佛家理念中因果之间的缘。缘聚则有,就是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阴阳才能结成一体;缘散相无,就是无缘,“无缘对面不相逢”,就结不成太极。阴阳之间不可能没有中,就像儿女不可能没有生身父母一样。阴阳两仪之间如果没有“中”的联结、激励、操控,就没有“缘”的纽带,就不可能“谓之道”,就不能成“一太极”,就无法“相济”,就像练拳只用四肢不用腰腹身躯一样,就毫无太极内涵。“中”是贯通阴阳的桥梁、平衡阴阳的支点、主宰阴阳的机关,是亦阴亦阳又非阴非阳的阴阳重叠交汇之处,是阴阳之母、阴阳之家,是“一阴一阳一太极”中的太极本体。

大到天地,小到微粒子,世上凡相对独立可自称一事物者,皆有阴、阳、中,皆成一太极。例如,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之间的空旷和万千事物为中,构成一个大太极。我们是在天地这个大太极之中练拳,练的是自身这个小太极随着天地这个大太极运转,好象贯通于天地,与天地融为了一体。腰以上离天更近,与天交流更直接,属阳;胯以下离地更近,与地交流更直接,属阴;中间以丹田为核心的腰腹裆胯,是活眼,是灵机,是沟通阴阳、平衡阴阳、运化阴阳的“中”。人体的上中下三盘构成一太极。

人身体的许多部位也都具有阴、阳、中三位一体的结构,也都可自成一太极。例如:两手臂一阴一阳,以之间的胸背夹脊为中构成一太极;两腿脚一阴一阳,以之间的裆胯为中构成一太极;腰骶与小腹为一阴一阳,以之间的丹田核心部位为中组成一太极;腰间的左右两肾为一阴一阳,以之间的命门穴为中结成一太极;胸前两乳为一阴一阳,以之间的膻中穴为中又是一太极;同一侧的肩膀与胯底为一阴一阳,以之间的腰肋为中也是一太极。如此等等,在一人一太极之下,全身形成一个有层次、分大小、无处不阴阳、处处皆太极的太极体系。拳势一动就是大太极带动小太极、小太极支持大太极、大小太极一动无有不动的真正的“太极”运动。

从运动角度说,一套拳不论多长多短,就只有一阴一阳两个动作,都是一阴一阳两个动作以“中”为机枢地交替循环。阴动就是肩脊向下放松,上半身气向下行;同时,小腹上提内收,牵动腿脚气向上行;全身是意气聚会、劲向内蓄、肢体屈缩,是从外向内松。阳动就是小腹外鼓下沉,腿脚气向下行;同时,伸腰竖脊,上半身气向上行;全身意气开放、内劲外发、肢体伸展,是从内向外松。阴动和阳动之间也有一个“中”动,就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的过程中,原实脚侧肩、膀、肋、腰的骨肉,在向下松沉的同时,向新实脚侧的方向横移,就是经过一个亦阴亦阳又非阴非阳的阴阳转换过程。这样,阴动、中动、阳动,三动连成一气(一动),构成一个基本的运动单元,一个动态的阴、阳、中三位一体,一个运动太极。

作为一个自在的太极人,不论在拳内拳外,看到一个事物阳面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还有阴面;看到阴面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还有阳面;看到阴阳两面相互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阴阳之间还有个“中”在发挥作用。这就是太极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的思想意识,是出世间的处事方法。

四、阴阳对立又统一

阴与阳的关系是一体两面。一体是指阴阳双方同处于一个事物之中,筋骨相连、血脉相通、气息相应;两面是指阴阳分列于方向相反的两个方面,如人体的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内一外等。阴阳双方,因是一体,所以相互吸引、相互统一;因是两面,所以相互排斥、相互对立。阴与阳的一体两面,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同理,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内生动力,是我们练拳逆反思维、反面入手、对称生力、松中生动的哲学根据。有意识地把自身的一体从中间分开为两半,划分为阴阳两仪,就是为了在两半身之间建立以“中”为支点的杠杆关系、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向心和离心的关系,通过相反相成的力学关系,练出两半身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支撑、一沉一浮、一聚一散的阴阳相济效果。

无极是生太极的适宜条件,太极是阴阳开合的初始动力。无极与太极皆隐于内,共同推动阴阳出头露面,使阴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太极拳运动。阴阳也非消极被动、无所作为。阴阳分别附着于肢体的各自一半。阴的一半偏沉、为实,以利用其自身重力(重量)接续太极的初始动力,吸引或排斥阳侧,引起阳侧对称相随。而阳侧接受推拉,以力学支点的作用形式回应阴侧。阴阳两侧如此地相互给力、相互借力、对称生力、对称运动,相互补充正作用,相互抵消负作用,从而变化成拳。

拳者一身到处都分阴阳,举手投足每一动作过程都不离阴阳,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阴阳体系。在众多的阴阳之中,应举纲张目、抓大带小。比如在身体结构上,第一要分清上下两半身的阴阳,第二要分清左右两半身的阴阳,然后再顾及前后之间、内外之间、根梢之间的阴阳。又如在运动过程中,第一要抓好开合之间的阴阳,第二要关注虚实之间的阴阳,然后再顾及刚柔之间、进退之间、起落之间的阴阳。

我们都是太极人,半身属阳半身阴;

阴阳互助反向动,开合虚实运自身。

行拳过程中,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所处的位置关系上说,常是阴处在下,阳处在上;阴处在内,阳处在外;阴处在根节,阳处在梢节;阴在不被人注意的暗处,阳在显而易见的明处。第二,从劲力关系上说,阴处以直接借用地心引力为主,常是偏沉,气向下行;阳处以直接或简接借用地面反作用力为主,常是偏轻,气向上行。阴处分担着更多的自身重量,蕴藏着更大的行拳动力(位能),引动全身随之而动的效果更好;阳处分担着更小比例的自身重量,内含的推动力更小,所以更灵活、更随和。阴处产生的是作用力,是劲路的起点;阳处出现的是反作用力,是劲路的终点,是内劲对外发生作用之处,是劲力做功之处。第三,从神意不同处说,阴处是心意关注之处,应主动、先动;阳处是精神舒卷之处,应借势随动。第四,从往复过程上说,“往”是伸展出去,是意气劲力从体内向体外发放,属阳动;“复”是收缩回来,是意气劲力由体外向体内聚集,属阴动。

阴阳对立的原则要求我们懂得阴阳、分清阴阳,利用阴阳相反的性向运化阴阳、产生内劲、推动行拳。

阴阳之间的统一性也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阴与阳相互依存,互根互生。先从空间位置的关系上说,阴阳虽是一分为二,但仍是合二为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陈鑫先生形容的:“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面,还是一个。”这个“丸”黑的一半属阴,就像肢体偏沉、实的一边;白的一半属阳,好比肢体偏轻、虚的一边。阴阳两边不但骨肉相连,而且相互借力、相互给力、相互支撑、相互呼应,劲力上也是一体的、统一的。再从运动的方向和时间顺序上说,阴动和阳动,是一伸一缩、一开一合、一上一下、一进一退,因为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意念运用是分一先一后的,所以才能相互为对方创造运动条件,提供回旋或施展的余地,才能先一动为后一动打好基础,后一动借先一动的余势运行。所以阴阳两动虽分先后、相互交替,但却不会间断,总能一气完成,共成一太极。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阴自阳出,阳由阴生,虽然相分,却不相离,总是一家;一旦失去了对方,也就失去了自己。

第二是阴与阳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既要分清阴阳,又不能纯阴纯阳;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性表现是沉稳、踏实,但不能死板、呆滞,所以阴性中应含有一定比例的阳性。阳性表现是轻灵、飘逸,但不能飘浮、无根,所以阳性中应含有一定比例的阴性。人体任何部位,都含有总量为十的阴阳两种元素,阴性元素多于五时就呈阴性,阳性元素多于五时就显阳性;阴性元素与阳性元素五五对等时就是阴阳不分,就是双重,就失去了一定性向的灵动,则滞。至于两种元素的配比是六四、七三、八二、九一,都有可能,都是偏沉,偏沉则随。但阴阳比例绝对不能是100,不能阴中无阳或阳中无阴。即使一腿独立,独立之腿仍是实中有虚、实以虚运、松松站立、似直仍曲,而不能僵直笔挺。另一腿提起为虚,也应贯有神意、虚中有实,而不能全然无力。

第三是阴与阳相吸相斥,相互转换。太极拳每个先蓄后发的完整动作,阴方与阳方都是先相互吸引、相互走近、合二为一,然后又相互排斥、一分为二、相互离远,结果是原来的阴处变成了阳,原来的阳处变成了阴。就如,原下沉处变成了上浮,原上浮处变成了下沉;原带头引领部位变成了在后相随部位,原在后推送部位变成了先行牵引部位;原屈缩聚蓄之势,变成了伸展发放之势,原开放之势变成了收合之势;其余如呼与吸、虚与实、刚与柔、顺与逆等,也都在相互走向反面,不停转换,往复循环,从而运化成拳。

阴阳的和谐统一性要求我们,练拳要开合相接、虚实相兼、阴阳互动、连绵不断;要重视开合交替、虚实互变,由微渐著,节节贯串;既要走到走够,又要留有余地,无过不及、含蓄留连。

长期体感心悟阴与阳矛盾统一的和谐关系,能逐渐使人达到意识和形体、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有助于生命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综上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类似于动物的雌性与雄性、人生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虽然相互依存、相生相克,但阴是基础,属第一性,阳是主导,属第二性,两者在功能上还是有些区别的。虽然是阳也能生阴,但基础是阴能生阳。虽然是外能引内、梢能领根、神能领情,但以内带外、以根带梢、以情生神才是根本。所以,先圣张三丰在其《太极拳真义》中提出了“锻炼阴精”的理念。这些阴与阳之间不能颠倒的微妙关系,与太极拳以弱为用、以柔克刚、松中生动的思想是一致的。

练太极拳就应当这样,用无极、太极、阴阳的理念把握大方向,用阴阳转换的松法松出具体动作,把每日练拳都当作是用放松的工具在太极哲理这个文化金矿里挖金子,以积累精神财富和健康财富,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大千世界,都是太极,都是按太极的形式存在,都在按太极的规律运行。明太极之理,修太极之道,不只在拳中,而应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自觉提醒自己:我是太极人,我在修太极,都自觉用太极的眼光观察事物,用太极的思维理解现实,用太极的道理平衡心态,用太极的方法做人做事,都自觉用无极的无化解阴阳的有,用阴性的隐淡化阳性的显,用阴阳的互补安抚忐忑的心态,以利在纷乱的生活中保持一片心灵的静土,在克服困难、守正精修中发现人生的乐趣,在岁月的积累中把自己修炼成超凡脱俗、离苦得乐的太极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