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2

(2022-07-13 11:38:11)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十节、肩胯开合带四肢

上述三节所讲身法的根本意义,在于明确了用什么可操作的方法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释放出自身重量中所含的运动能量,还原人体运动的自然本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提高身心的修炼效益。

为了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正确身法,体会身带四肢的作用,再借鉴如下虽非行拳,如同行拳,身法明晰,生动活泼的两幅人体图像进行分析。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2

A重心偏于右脚                  B重心偏于左脚

 

图六、身法形象图

这里并列左右虚实相反的两图,是为了与第七节并列的两幅示意图相对照,这里的AB,与第七节的AB两图左右脚的虚实都是一样的,便于读者理解示意图与形象图内在联系,领悟左右虚实相反与各部位开合相成的内在关系。

一、运气路线

此形象之图的两肩肋,都是虚脚侧的下沉内收,实脚侧的上举外开,下面的两胯底却相反,都是虚脚侧的上举外开,实脚侧的下沉内收。于是,肩与胯自然地互动关系一是左右间反向横移,二是上下间反向沉浮,虚脚侧的肩与胯相互吸引,相向相合;实脚侧的肩与胯相互排斥,逆向相开,左与右开合互助,相互平衡,轻松自然。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2 肩是身躯的梢节,两肩此沉彼浮,带动上体意气从虚脚侧肩沉下去,穿过肋与腰,经骨盆内侧走下弧左右转换,再经实脚侧腰与肋,向肩升上来,全程走了一条“U”形路线。胯是身躯的根节,两胯底此下塌彼上翻,最能带动左右两腰虚实变换,引动丹田左右内转,带动下肢意气从虚脚侧的脚底起沿腿升上来,经裆走上弧左右转换,再顺实腿沉到实脚之下,全程走出一条“n”形路线。虚脚侧的上体意气下降时下肢意气上升,上下相向相吸,借向心力相互作用。实脚侧的上体意气上升时,下肢的意气下降,上下相互排斥,借离心力相互作用。这样,上体与下肢的意气共同走出了一组“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2”形路线,以推动左右两侧上下两半身一合一开,交替运行。

先蓄后发、节节贯串地意气运行,同样是从虚脚侧走到实脚侧,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走两条斜向相互交叉的“X”形路线。虚脚的涌泉穴上提,送地气沿腿一路到胯,胯底外开上举,胯顶向腰脊顷斜,推动腰脊向实脚侧弯曲、鼓起,进而推动实脚侧肋部向上挺立,继而实脚侧腋窝向上开深、向外开大,促使肩气贯入臂,到达手。这是用虚脚虚腿撑起实脚侧上体、肩膀。第二条路线,用虚脚侧肩与肋下塌内敛之力,将意气从手臂一路牵引进来,再斜向下沉到实脚底。意气从手臂到肩,肩井穴、肩髃穴依次松沉,腋窝缩小,肩膀与肋部依次向内收敛,向下松塌,与第一条斜向上的意气路线相遇交叉,并穿脊过腰推骶,沉入实胯,实胯底内收接住,松沉下落,将意气沿腿一路送到脚下。

体内意气不论走怎样的路线运行,有几个要点必须明确:第一,“气”是松出来的,运气就是找依次放松的感觉,松出人体先天本有的自然反射功能。第二,以心行松,以松运身,肩胯是主角。第三,肩胯相合须合到腰,相开须分自腰。关注并分清左右两腰一合一分的区别,比关注肩胯开合还更简约一些。第四,虚脚侧腰肋要上下缩短,向内收敛,虚无空含;实脚侧腰肋要上下拉长,向外突显,充实丰满。

二、肩带手臂

肩带手臂首先是畅通手臂的内气。因为虚脚侧的肩向内收,实脚侧的肩向外开,自然带动两臂意气是从渐虚脚侧的手指进入手臂,穿过锁骨与肩胛,顺实脚侧上肢运行到手,从指尖放出去。

肩带手臂运动的方法,之前打过牧童摇鞭的比喻,现在再打个比喻。肩像家庭的主人,手像来访的宾客,收手出手,像主人邀来宾客或送别宾客。以肩带手,都要经过先顺再逆两步走。

一如处于前伸状态的手臂需要回收时,同侧的肩胛骨先下沉后坐,向回牵拉手臂,像主人对宾客发出来访的邀请。当手臂受到牵拉之力向回屈收时,锁骨放开向前迎合,像是宾客将到,主人出门热情迎接似的。

二如处于屈收状态的手臂意欲向外伸展时,先是肩膀伸开向外推送手臂,像主人出门送客人回家上路似的。当手臂受到推送之力向外伸展时,锁骨后坐,用反作用力向外支撑手臂伸展到位,像主人送宾客到告别之处,返身往回走,祝客人一路顺利似的。

动手不动肩,显得很浮浅,动手用肩带,显得有内涵。肩是上肢的根节,手是上肢的梢节。梢节领方向,根节送力量,节节贯串动,规律永不忘。总之,在肩与胯反向互动、开合交替的过程中,手臂不论伸缩、起落、旋转、绕摆,都须由肩胛、锁骨、膀子三部份协调配合,联合操纵,先用顺作用力或推或拉或举或放,再用反作用力或相迎或反撑或调控,用一阴一阳两种力量掌控运行。这是更深层更精细的开合虚实,是阴阳中再分阴阳,所以滋味浓厚,引人入胜。

三、胯带腿脚

胯与脚的关系和肩与手的关系相此较,根节带梢节的连动关系是一致的,但也有许多不一样之处。就下肢而言,脚为梢节,胯为根节。就身躯而言,肩是梢节,跨仍然是根节。胯是下肢与上体的双向根节,是上下之间的运动枢纽,除带动腿脚之外,还有负载上体、带动上体的任务。

成人胯约有十几至二十几厘米的高度,胯顶平腰,胯底接腿。胯顶与胯底反向互动,相互送力,相互借力,协调着上体与腿脚的运动关系。胯的运动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可以是上下垂直竖正,可以向任意方向倾斜,使人体变化出不同曲线调整出丰富多彩的运动姿势和平衡关系来。

就以胯带脚而言,提胯才能提脚,落胯才能落脚,收胯才能收脚,送胯才能出脚,撇胯才能撇脚,扣胯才能扣脚。两胯一高一低,两脚才分实虚,两胯一正一斜,两腿才显伸屈。若是胯底向下松垂,胯顶向上竖正,自能送腿气向下行,送神情上贯顶,产生出顶天立地的豪情。虚脚侧胯适当倾斜,可送腿伸蹬,使上下身意劲贯通。左右胯此高彼低、此正彼斜,两腿脚才能此提彼落,此前彼后,屈伸交替,行猫步运作。左右胯此内扣彼外翻,两腿脚才能够此外旋彼内旋,推动上体左右旋转。

两胯难放松,一高一低一进一出很难找感觉,用心作如下的想象比较好:虚胯倾斜,胯底举高,如向实胯内注水;实胯降低,胯底内收垂正,似为了接住全部来水,注入脚下。也可想象左右两坐骨如一杠杆的两端,以尾闾为中间的平衡支点,此起彼自落、此落彼自起。当然,还可想象第八节所讲骨盆后面骨肉分离,反向运动。

练拳常想着两肩两胯,此向上向外、彼向下向内、相吸相斥、开合互推的运动形象,体会着骨肉节节贯串、依次松通的运动走向,将肩胯四大块相反相成、松中生动的运行过程,内化为腰身的揉挫蠕动,外延为四肢的绕摆伸屈,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肢体动作,就是省力高效、自然顺势、优美动人的太极拳运动。

这样练至懂劲,只要感到腰身骨肉有节奏地左右蠕动,肩胯的开合虚实就能自动到位了。再练至神明,虚化了所有执着,只要感到神情一卷一舒,一切就不求自有了。这时,不想任何规矩,忘掉骨肉身形,动若空中风筝,尽情享受和风。

综上身法,肩膀与胯底,此升彼降,此进彼出,“用现代运动生理学的话来说,就是状态反射的有意识利用。状态反射是先天性的,它在各项运动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广泛利用着,对顺利完成动作和提高效果(成绩)很有帮助”(金仁霖)。按照上述的运身方法,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状态反射原理练拳,就能找到松中生动的感觉。只要偏沉的部位找准了,偏沉的路线走对了,其他部位的所有动作,就可放心地交给偏沉“则随”,交给“状态反射”了,就能按照状态反射的连动规律自己走,自动化了。意念只要不干涉,跟着欣赏就行了。这不就松中生动了吗!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首先是放松。只有通过放松,加大肢体每个细胞自己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弹性空间,才能使其自身呼吸含展和相互沉浮聚散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并使其通风透气,气进气出,往复循环。才能逐渐体会“为道日损”,“忘规矩而合规矩”,化繁为简,归于水性,走向无为。

忽忽悠悠一水人,偏沉则随松为魂;

流涌推动鼓又荡,融化骨肉享精神。

本章都是从练拳的角度说松中生动。但要明白,松中生动内含力学的科学性、生理的畅通性、心理的愉悦性、思想的辩证性、举止的得体性,所以,松中生动不仅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而且是一种思维逻辑、行为方式、生活智慧、艺术情怀,具有广泛的用途。用松中生动的策略处世,遇到困难就不会正面相迎、以硬碰硬,而是放松身心、端正心态,积极而不强求,化解而不对抗,在认知大势的基础上,从包容中找到脱困的方法。水随形就势方得始终,人顺势而为方能成事。紧张僵硬则举止失措,松中生动则收放得体。松中生动就是无为而为、不争而胜的绝招。

太极诀窍就是松,松中生力生运动;

舍松都是白费劲,松法一通百法通。

回顾前面说过的修炼理法,包括贯穿本书的各种松法,都经过理论考证和实操检验,都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东西又不可能同时同等操心全用。随着修炼层次的由低到高,修炼的内容也需要逐渐更新。有些已练成习惯的东西应逐渐淡化,不再着意,有些新发现的好东西需不断地加深认识、强化体感。弃旧才能图新,一切“为学日益”的东西都只是进步的台阶,登上是为了继续前进,而非最终目的。当练至基本“懂劲”,在向“神明”过渡的时期,应丢掉一切有形有像的妄念,只进行形而上的思维;应抛弃所有必须怎么做的执着,任肢体下意识的动作。清空思想,扩大视野,无中生有,进入上善若水的境界。

初始似在水中游,进而我即一水球;

鼓出荡回加翻滚,微波细浪任意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