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1

(2022-07-13 11:33:10)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九节:点线面体如水流

 

本节是讲移动重心时身躯骨肉节节贯串的松动方法

身体重心是全身各部位骨肉肌体所受重力(地心引力)的综合作用点。移重心首先是移骨肉,以骨肉的移动完成重心的移动。移骨肉不能像搬运一个固体物那样外动内不动地整体移动,而应像山体滑坡的土石那样,先松散掉它们各部位之间的凝结力,把原本凝结成一体的所有小块土石(骨肉)都松散开,松出各自的自由度和活泛性,然后凭着它们各自的自身重量(重力),自由地下落、滑坡,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节节贯串、相互助力,如淌似流地滑动转移,从而引起整个山坡(身体重心)的移动。骨肉“滑坡”移重心,重心移动带全身;以内带外松着走,自身重量是动因。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几何学的思维逻辑,也是练拳骨肉松中生动的用意顺序。太极拳每一个完整的运动单元,只要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依次运动,就能逐渐把板结僵硬的骨肉之身练成如水的流动之体,提高开合虚实的运动质量。就练拳的一般意义而言,“点”是指每动应首先着意、能启动拳势运行的那个穴位或部位;“线”指从这一点开始在体内节节贯串运行所经过的一路。但必须明白,肢体运动的点和线,不同于几何意义上没有体量的点线,而是有一定宽度、有一定深度、有一定体量实感的点和线。再说面和体。练拳意义上的“面”,不局限于皮肤表面,主要是指平面或弧面覆盖着的筋骨肌肉,是节节贯串一线横向推动的一大片、一大层;“体”是指包括身躯和四肢在内的全身整体。

在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的过程中,结合“身运平行四边形”和“一侧收合一侧开”,点、线、面、体地依次运行,就能做到松中生动。

一、点动成线

原实(渐虚)脚侧肩井穴向下松沉,如水渗沙,按照肩、膀、肋、腰的顺序,依次穿过半边身躯的骨肉,像江河走成一个流域。这就是偏沉。如此偏沉,是沿途骨肉依序松至稀碎,落物般地自然下沉,是能流向全身的源头活水,是自身重量转化而成的行拳动力,是每一个运动单元开始的动作方法。

二、线动成面

原实(渐虚)脚侧紧接着肩井穴下沉的是肩髃穴向下松沉,以引起膀部(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沉落,腋窝缩小,并随着点动成线,肩、膀、肋、腰一路的骨肉依次向下松落的同时,向内收敛,向新实脚侧滑行,推动重心移动,推动新实脚侧肩、膀、肋、腰的骨肉向外充实、鼓出,使身躯本来向原实脚侧鼓出的浅弧形,变成了向新实脚侧鼓出(见第七节的示意图及稍后的形象图)。这种左右此收与彼鼓的曲线变化,体现着先走处突出为领,后走处内收为送的运动原则。这一运动原则,与第七节说的身运平行四边形,与第八节说的肩胯开合是一致的,都是状态反射、力学连动的关系,有利于虚实分清,借自身骨肉的重量移动重心,与新虚脚侧手脚相互平衡。

点动成线的偏沉是移动重心的第一动力,线动成面的横移是移动重心的第二动力。偏沉的一线走到哪里,那里的骨肉就向内收敛,向另一侧横移。原实脚侧的部分骨肉移走了,就自然内收、自感空虚,就为上面肩膀下沉及下面胯骨上擎腾出了空间,收缩了距离。新实脚侧接受了新增添来的骨肉,就自然外鼓、自感充实,自然也就加长了肩胯之间的空间距离,推动肩膀上浮、胯底下沉,推动肩胯相开。移动重心,首先应重点关注的是通过肩胯的沉浮开合移动身躯骨肉,而不是首先关注两腿伸屈。

左右两肋在此降彼升的过程中,横向推移的重要作用和运动形象,引发我两种联想。一是联想到古船上的帆,张帆受风是为了借自然风力推动船行;两肋左右蠕动可借其骨肉重量的左右增减推移重心,两肋鼓向那边,重心就移向那边,用重量不用力量,同样是借自然之力推动行拳。二是联想到太极图阴阳两鱼及其之间的那条S形曲线;转换着左右两半身的开合虚实,变化着脊柱在伸缩中左右绕摆的曲线,恰似细玩太极图,以身运阴阳一般。如果缺少了两肋的左右蠕动,左右的虚实就难以分明,阴阳的开合就地无法充分,身心的舒畅就不能尽兴,动作的质量就少了内涵,锻炼的效益就受到局限。

扩展一点说,这种上下之间的开合与横向两侧凹凸变化,不但左右两侧有,前后两侧也有,前后与左右同始、同行、同终。不过,两脚横向距离大、重心左右移动更明显时,如侧行步,身躯左右两侧此开彼合的幅度更大、此凹彼凸的弧度更明显。两脚横向距离很小、前后顺步进退时,身躯前后两侧此开彼合的幅度更大、此凹彼凸的弧度更明显。原实脚侧肩胯相合的同时,前面胸腹也相吸相合;新实脚侧肩胯相开的同时,前面胸腹也相斥相开。胸腹相合时,是收腹弓腰的浅弧形;胸腹相开时,成鼓腹敛腰的浅弧形。这证明,立身中正也是相对的,要义是在不中之中求中、在不正之中求正。

三、面动成体

在基本完成腰背的线动成面之后,尾闾与实胯底落物般地向下坠落,主动地多接受一些地心引力,把原本内含的一部分地面反作用力排挤到腰以上去,从而将后背这个平面上下拉长;向下延伸,意气经胯底沉到脚下去,向上延伸到夹脊后分开,经肩膀气贯指尖,经大椎穴化气为神,贯到头顶去。这样就气行诸外、四肢发动、整体有力,就实现了面动成体。这时就头融入了天,脚融入了地,周身皮毛充满气,气向外散无边无际,就其大无外了。

综上三步,点动成线时靠原实脚侧的肩膀下沉推动,整体拳势是合;线动成面时靠原实脚侧的上体骨肉横移推动,整体拳势是由合到开的转换;面动成体时靠实胯底及尾闾带领的后背底部下沉推动,整体拳势是开。这种由沉肩入身的点线面体依次运动虽好,但非唯一。熟练后,也可多关注一些两胯承上启下、贯通全身的枢纽作用、多关注一些两胯此沉彼升、此收彼放、与肩互动,其效果也很不错。

点线面体如此依序运动,其动力来源是自身重量,其修炼目标是,通过放松,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如水流动,节节贯串,内动外延,全身走遍,把固体之身练成流体之身。

“等你把点线面体的基础打好之后,就要把方的棱角磨平,让它变成圆的。圆了之后还要圆通,还要螺丝型、交叉型,之后还要把有形的变成无形的”(王壮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