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0
(2022-07-13 11:31:49)
标签:
八卦掌鸣生亮太极拳张全亮吴式太极拳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八节:一侧收合一侧开
前一节讲的是肩膀与胯底的左右反向互动,本节要讲的是肩膀与胯底的上下反向互动。肩膀与胯底的这两种反向互动方式都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只是拳者意念侧重选择的不同。实际是,肩膀内收是以下沉为主要动力,外开是与上浮相关联的;胯底内收是以下坐为主要动力,胯底外开是与上擎相关联的。我之所以把肩与胯的上下互动与左右互动分开为两节介绍,一是更容易说明白,二是开始找感觉时很难两种同时兼顾,选择一种方法比较单纯,容易入门。
有的拳书上说两肩两胯都要端平,也不算错。但太极拳的每一个要领都是多方关联、相对而用的,用简单的一个词汇很难说全,故不能绝对化。两肩相平,两胯相平,都不是几何意义上一成不变的平,而是劲势意义上的随遇平衡。平衡是通过不平实现的。在重心偏于一脚的情况下,两肩一沉一浮,两胯一擎一落,一可自生运行动力,二可实现左右平衡。不平之平,才是真平,才能举动轻灵。
一、肩胯开合的运动规律
如前一节的图示,在身体重心从偏于原实脚移至偏于新实脚的过程中,肩与胯上下之间一合一开,用意也可分三步作不同侧重。
第一步以收缩蓄劲为主,即虚脚侧沉肩提胯,肩与胯相向相合,带动脊背松沉,胸腹相吸,整体聚蓄。
第二步以横向转换为主,即想像骨盆后面骨肉分离,水落石出。外层皮肉如水向渐实腿脚流去,内中骨骼如石反向外抽,送虚腿出去。
第三步以伸展发劲为主。即实脚侧开肩落胯,肩与胯相斥相开,带动脊背挺拔,胸腹相开,气势宏伟。
三步都找到感觉之后,做每一个完整的太极运动单元,只要心中默念“合、转、开”三个字,各部位全过程就自然到位了。
“合、转、开”一气呵成,就是运动过程三步一体的太极,千变万化永不离。
二、肩胯沉浮的对应关系
为挖掘肩胯开合的深层奥秘,丰富思想内涵,提高开合质量,现把肩与胯的对应反射关系细化说明一下。
第一,胯底四边分成两组对称关系。胯底前侧的腹股沟与后面的坐骨底是一对,外侧的股骨顶与内侧的大腿根(大腿与裆的交接处)是另一对。每一对两者都是此升彼降的杠杆关系。
第二,肩部四个部位也可分成两组对称关系。前面的锁骨和后面的肩胛骨是一对,偏内的肩井穴与外侧的肩髃穴是另一对。每一对的两者也都是此沉彼浮的杠杆互动关系。
第三,肩与胯底有四对开合呼应的关系。前面的锁骨与腹股沟,后面的肩胛骨与坐骨,内侧的肩井穴与大腿根,外侧的肩髃穴与股骨顶。四对中的每一对两者,都是一沉一浮,相吸相斥,非开即合的互动关系。四对关系中,前与后的两对是一组,内与外的两对是一组。每一组中的两对,都是此合彼开、此开彼合、相互支持、相反相成的互动关系。
第四,在移重心的过程中,两肩同名的细部如杠杆的两端,此沉彼浮;两胯底同名的细部也似杠杆的两端,此起彼落。沉落方内收催送,浮起者外开引领,两侧顺一个方向横移。
第五,进退顾盼的不同开合关系。在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的过程中,移动的方向不同,肩胯开合的细节也略有不同。每当左右移动重心时,首先应关注原实(渐虚)脚侧肩井穴与大腿根、肩髃穴与股骨顶,依次相合;然后再关注新实脚侧肩井穴与大腿根、肩髃穴与股骨顶依次相开。每当向前移动重心时,靠后脚侧肩胛骨与坐骨相合推动;每当向后移动重心时,靠前脚侧锁骨与腹股沟相合推动。也就是说,前进时前半身开,后半身合;后退时后半身开,前半身合;左顾时左半身开,右半身合;右盼时右半身开,左半身合。总之,不论向四正四隅任何方向移动重心,都是先走的半身放开引领,后随的半身收合相送。
第六,两脚一虚一实时,虚脚侧肩与胯相向相合的三种关系:一是虚脚在前时,着意锁骨下沉与腹肌沟上抽相向相合;二是虚脚在后时,着意肩胛骨下沉与坐骨上翻相向相合;三是虚脚在侧时,着意肩膀下沉与股骨顶上提相向相合。虚脚侧肩与胯相向相合的杠杆之力反作用于实脚侧,促成实脚侧的肩膀掤开,胯底下沉,肩与胯相斥互推,上下分开。当然,实脚侧的肩胯相开,也有给虚脚侧肩胯相合助力的作用。
第七,开侧与合侧相互推动的关系。从意念关注的顺序来说,就像先拉弓后射箭、先蓄劲后发劲一样,每一个运动单元都应当先想合,后想开,开与合在意念中是有时间差的。但换一个角度,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与阳此消彼长,相互助力,互为因果的角度说,身体两侧是合促成了开,开促成了合,此开彼合,同始同终,同步进行,开与合是没有时间差的。每当合的一侧束肋敛腰,把天地精华吸纳到体内,才能作为动力同时把体内废气挤压到开的一侧,才能推动开的一侧肋腰外鼓,放开放长,将废气排除体外,放射到天地之间。同理,开的一侧通过膨胀放长,呼吐废气,清空内腔,才能腾出空位,接受合的一侧吸纳进来的天地精华,补充生命能量。因此可知,身躯两侧开合互动,初练找感觉时可按先合后开、分步完成的方法练,更容易入门。熟练之后的身躯两侧,应像票夹一样,位居中轴两边的开合同时反向运动,更合天机自然,更觉顺畅有趣。
第八,斜向交叉的肩与胯虚实相同的关系。虚脚侧肩膀与实脚侧的胯底同时下沉,同样为实;实脚侧的肩膀和虚脚侧的胯底同时上浮,同样为虚。斜向交叉的肩与胯,同沉(实)同浮(虚),同收(合)同放(开),有利于相应平衡,是“外三合”中“肩与胯合”的重要内涵。
这些关系,说起来有些繁琐,但都是客观存在的生理状态的自然反射、力学连动,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发现它、利用它、顺着它走,动作就科学、合道、得窍,就能松中生动,自由畅行。无视它、违背它,动作就盲目、不顺、高耗低效。
三、开合之间的深刻内涵。
第一、太极运动。每一次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都分三步走:第一步为阴动,即原实脚侧上下相合;第二步为中动,即从阴动到阳动的过渡转换动作;第三步为阳动,即新实脚侧上下相开。阴动、中动、阳动,三动一气呵成,就是一个含三为一的运动单元,就是一太极。太极拳就是许多这样含三为一的“太极”串连而成的。
第二、新陈代谢。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吃喝拉撒。吃喝就是纳新,就是吸收营养;拉撒就是吐故,就是排泄废物。太极拳的生命过程就是一合一开。合是从外向内松,是吸收天地精华之气聚于体内,相当于物质的吃喝,是吸收营养、积蓄能量的过程。开是从内向外松,是体内之气散于诸外,相当于人的拉撒,是排泄废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太极拳一合一开的运动过程,就是与天地沟通信息,交换能量的过程,是太极拳运动新陈代泄的生命过程。不懂开合就不懂阴阳,就不懂太极拳的生命运行过程。
第三、生发拳妙。一从劲力方面说,合如拉弓,身肢缩短,劲向内聚,是柔是虚,向心力当家,是防是守,化解对方来力。开如放箭,身肢放长,劲向外发,是刚是实,离心力为主,是进是攻,劲远意长,深入对方身体。二从意气方面说,合是外气吸入,穿过筋肌,收敛入骨,气势凝聚,其小无内。开是内气呼出,伸筋拔骨,四散诸外,气势宏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意义在于一个“无”字。因无内无外而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令人想不透,说不清,空寂虚幻,无思无想;因无内无外而没有障碍,无限空旷,无拘无束,动作流畅,聚散充分,如水起浪;因无内无外而无形无象,忘其有己,仙佛一样,明心见性;因无内无外而排除了后天的一切“有”,只剩先天的全是“无”;有则分心滞身,无则如风如云,有则没有太极,无中才出本真。就是这个无字,把人带入无极世界,无中运行,无中转换,无为而为。三从神情方面说,合是眼神收近,耳神回颅,骨肉酥麻,神情愉悦,头如悬球。开是眼神放远,耳神听后,伸筋拔骨,神情肃穆,精神贯顶。四从节节贯串方面说,合是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开是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陈鑫)。
第四、融入天地。太极拳阴阳开合地运动,既是肢体运动,更是精神运动,是通过心意想象引领肢体,通过假借场景,引起生理反应,实现真修身心的作用。例如,通过想象头融入天、脚融入地、周身通空气,把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在空气中练拳,找冲破空气阻力、带动空气流动,空气向内进出骨肉、在外摩擦皮肤的感觉。再如,按照陈鑫先生的说法:“吾身之开合,即天地之阖辟;天地之阖辟,即吾身之开合。”阖即关闭,辟即开辟。就是说,我身合时,八面收缩,好像天地也为我关闭了空间,帮我排除干扰、进入静默,助我合得充分。我身开时,伸向八面,好像天地也为我开辟了新空间,大至无边无际,以利于我无限伸展。这虽然只是想象,却能使开合向内更深透,向外更辽阔,运行更活泼,产生借假修真的全新效果。
一合一开一太极,太极包含天下理;千变万化太极拳,不出开合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