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29

(2022-07-13 11:24:15)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张全亮

吴式太极拳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七节:身运平行四边形

 

身指躯干,在两肩两胯之间,是肢体运动的主体,松中生动的源头。太极拳的手法步法都产生于身法,服从于身法,都是身法的外延。“太极拳是身子耍手,而不是手耍身子”(田兆麟)。太极拳“基础训练要从身法着手,因为身法是最基本的,也始终是最主要的一个法规”(王培生),“太极拳艺是在身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拳中的每个动作,都应首先关注身法,然后再涉及其他。而身法的关键又在肩胯四大块的松法。

马虹先生在其《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一书中写道:“我们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关注肩胯四大块的放松和互动,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

肩胯的松法又都是多维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情景,可以用不同的意念引领完成。为了加深对身法的理解,我想分四节从四个角度介绍肩胯松法和身躯如何松中生动。

本节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身躯是以肩胯为框架的四边形。当重心位于两脚正中间时是正四边形,当重心偏于一脚时,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随着重心在两脚间移动,以肩胯为四角的平行四边形,顶边两肩总是往渐实脚侧移动,底边两胯总是往渐虚脚侧移动。在虚脚离地,或两脚间横向距离较大时移动重心,两肩与两胯左右交错反向移动的感觉还更加明显。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29


图五,身法示意图

假设身形从图A变成图B,即重心从偏于右脚移至偏于左脚,应分三步体会身形的变化。

第一步,肩如荡轻舟。右侧(即原实脚或称欲虚脚侧),肩井、肩髃二穴位依次向下松沉,肩膀下沉内收,像船尾向内收敛、向前推进。同时,前面的两锁骨及后面的两肩胛,像船的左右两舷,向左顺去。左侧(即原虚脚或称欲实脚侧),肩井、肩髃两穴位依次上浮,肩膀向外拉开,好像船头微微翘起,冲破水的阻力,带头前进似的。

客观地说,两肩一沉一浮、一送一领,是不分先后、相互作用的。但意念不能同时照顾两肩者,也可有所侧重。若从先蓄而后发的角度说,可首先关注似船尾的一肩下沉内收的推动作用,再沿着似船舷的锁骨、肩胛走去,关注似船头一肩的上浮外拉。若从往复须有折叠的角度说,也可先关注作为本式“船头”(即上式“船尾”)的一肩、顺上式低沉态走下弧荡起,外开牵拉。接着体会其牵拉力沿锁骨、肩胛向“船尾”的一肩传递。等重心点移过两脚之间的中心点,再关注“船尾”一肩下塌内送的推动作用。或是“船头”牵着走,或是“船尾”推着走,或是头尾相随走,都是相互作用着走,没有对错之分,拳者可因势自由选择。

第二步,胯底涌暗流。我说的胯底,是前侧腹股沟、外侧股骨顶、后侧坐骨底、内侧大腿根,是这四面及其所包围的胯与大腿相连接的整个层面。 胯是一块很高大的骨头,上面平腰,俗称胯顶,下面平裆,自然该叫胯底了。胯底与肩是反向运动的。两肩如船,是领着重心同方向走的,两胯底如水,是逆着重心反方向行的。这既是平衡重心的需要,也是两胯底支撑上体主次交替的需要。胯底如水涌暗流般的移动,是渐虚脚侧的胯底向外拉、向上擎,退出为主支撑上体的位置;同时渐实脚侧的胯底向内收、向下坐,逐渐进入为主支撑上体的位置。

上述第一步与第二步的操作是没有时间差的,应当同时互动、反向平衡。之所以分开两步说明,是考虑初学者很难肩膀与胯底同时兼顾,意念上可先想肩膀,再想胯底。熟练之后,应同时兼顾肩膀与胯底反向相互错动。

鉴于常人的胯底意识较弱,腰腹意识较强,又因胯顶与腰腹同高同动,作用相近,而与胯底动向相反,所以,也可想象,从肩膀向下到胯顶,整个上体一层一层先后有序,向着重心要去时方向(渐实脚侧)滑动。胯顶与腰腹顺着重心走,胯底与裆部自然逆着重心流,上下交错的感觉依然如:

船借水力前进,水因船进后行,同时反向运动,漂移般的轻松。

肩膀与胯底反向移动的交汇之处,在骨盆后侧。此处左右反向交汇运动的心法是:松肉脱骨,骨肉分离,反向滑动,两端相争。即:皮肉从骨上脱落,随着上体走,向渐实胯底沉下去;内骨顺着胯底走,向渐虚胯侧抽出来。皮肉脱落向下沉住气,内骨抽出向上长精神。这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共同为全身清升浊降、外撑内抱的整体拳势助力。

第三步,斜拉两锐角。图示表明,每当重心偏于一脚时,肩膀是,实脚侧的外拉成锐角,虚脚侧的内收成钝角。而胯底则相反,是实脚侧的内收成钝角,虚脚侧的外拉成锐角。肩胯的角度,决定着身躯四边形的形状。在肩胯的四角中,定势应重点关注两锐角的斜向对拉。在第二步完成时,重心已移动到位,身形已从图一变成了图二,肩膀与胯底四角已改变成新的两钝两锐的对应关系。形虽成,但劲未到,还有个定势发劲的动作,要钝角的肩斜向下找钝角的胯,以助力两锐角的肩胯更加明显地斜向对拉,拉出伸筋拔骨的畅快感来,拉出虽不猛烈,但意味悠长的劲力感来。

综上三步,在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的过程中,把众多的要领凝炼成这样三句话:渐虚脚侧收肩开胯,渐实脚侧开肩收胯,两个锐角斜向对拉。上面两肩膀与下面两胯底如此的同步交错互动,身运平行四边形的松中生动自能顺利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