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24

(2022-07-13 09:29:11)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二节:拿住放字练松功

 

松很重要,又很难练。一是难在长期积累的浑身僵滞之力非常顽固,很难在短时期内彻底清除干净;二是难在日常生活及劳动中多有不可避免的用力,抵消了一部分练放松的努力;三是难在对自身拙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是用了力还自以为没有用力,所以就无法纠正;四是难在对松的重要性和松的方法缺乏足够地认识,不知道通过松能将自身重量转化成行拳动力,更不知道怎么松才能完成这种转化。先人深知于此,所以在松字之前加了一个“放”字,组成“放松”一词传给我们,意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有效的松法,那就是“放”。放是因,松是果,因放而松,一放就松。一个“放”字,抓准了不松的根本要害,对解决不松的病根有针对性与科学性,是对症下药,对练松地操作形象、具体、传神,只要长期拿住这个“放”字去练拳,松功就一天一天逐渐上身,松中生动就一步一步逐渐实现了。

一、骨肉松沉地放下

虽然从实际上说,是脚支撑着腿,腿支撑着胯,胯支撑着腰脊,腰脊支撑着肩、颈,但行拳若如是想就会一节一节地向上撑顶,就会用力,影响沉气。行拳求松要反过来用意,要想像是一节一节地向下放着,如想像两肩是放在身腰上,身腰是放在骨盆上,骨盆是放在大腿上,大腿是放在小腿上,小腿是放在脚上,脚是放在地上。每一放都像放易碎物品似的,端平,顺正,轻轻地、稳稳地放下,放得身心如融似化,舒服得好像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也可想像是一节一节地挂着,像张铁生先生说的:“比如头挂在天上,身子挂在脖颈上,膀子挂在肩上,肘挂在膀子上,而下面又挂着腕和指,其他部位也一样,节节相挂,从头到脚顺流而下,每一节都能感觉到它的自重。”一身的皮肉挂在骨架上,就像湿衣服挂在衣架上一样,自然地向下垂坠着。挂着也是放下,都是为了不要提着、端着、挺着自己的身体重量,都是为了解除负担、释放压抑,不与地心引力相对抗。要学会放下。放下皮肉能松体,放下骨肉能生力,放下烦恼能静心,放下心情能安神,放下身心就是道,净化灵魂做真人。放下是一种割舍,放下是一种修为,放下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王宗岳有一句话:“意气君来骨肉臣”。王壮弘迁想妙移,在原韵之中装进了新意,改成了“意气均来骨肉沉”,并进一步强调说:“骨作为沉重用,而不是作为撑顶抗拒之用,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觉得也很有道理,符合松中生动的思想。骨肉松沉,就是骨与肉因放松而自然地同时地、均匀逐渐地向下沉落。如果像有人所说的只沉皮肉不沉骨,就松不出自身重量来,就不能把自身重量转化为行拳力量,练拳就不能真正做到“用重量不用力量”,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松中生动。所以,“骨肉沉”是放松,更是偏沉则随、松中生动的源头心法,第一要义。但是,有人担心骨肉同时向下松沉会软塌,所以提出了“骨挺肉坠”、 “骨撑肉坠” “骨轻肉坠”、“拿起筋骨,放下皮肉” 等。怕软塌的担心者误认为骨肉松沉是全身骨肉毫无差别地同时一起向下松沉。

其实不是。凡肢体运动,一定都是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后地对称运动。“骨肉沉”永远是半边沉、“偏沉”,不可能是“全沉”。不论上下两半身、左右两半身、前后两半身,永远都是半边身体下沉,另半边同时上起,用半边上起平衡半边下沉。假如是上半身骨肉向下松沉,一定会产生向心力,会将下半身意气提起,使脚底下产生虚离。假如说是下半身骨肉向下松沉,一定会产生离心力,会将上半身的意气向上推起。假如是左(或右)半身骨肉向下松沉,一定会产生杠杆力,会将右(或左)半身的意气撬起。假如是后半身骨肉向下松沉,同样会产生杠杆力,前面的劲力自然升起,两手才能够“拿得人起”。半身骨肉向下松沉的过程,就是这半边骨肉重量变为行拳力量的过程,就是松中生力、松中生动的过程。这含有浊降清升的意义,也都是一定的力学规律。问题的关键是,你一身的骨肉有没有松到这种程度,有没有感知规律的灵敏性,有没有遵守规律的自觉性。这就决定了科学规律在你身上能否不被干扰地发挥作用,决定了你对规律是否能真懂。

骨肉松沉就是把自己放下。真正地把自己放下了,一是体就松了,心就静了,体内就有了无极的环境,就给无为而为、静极生动、无极生太极创造了条件;二是立身就正了,各部位协调了,就容易阴阳相济,平衡稳定了;三是沉乃轻之君,因为沉给地面的作用力加大了,地面给人体向上的反作用力也就随之加大了,精神就贯顶了,身体就轻灵了;四是沉为膨之因,因为有沉,肢体纵向就能放长了,横向就能撑圆了,即有“骨撑”感了,再加上有了向上的虚领顶劲,万法不离的掤劲也就从中产生了。五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样,把自己的骨肉实体放下、松开、虚化,把意识中清晰的形体变成有而不觉、似有似无的恍忽之物,才能清空思想、开悟益智,为物质变精神创造条件;才能解除约束、开阔境界、放大自由、释放潜能;才能在自练时松中生动、顺畅如流,在技击中舍己从人、不争善胜。六如王壮弘先生说的:“只有你做到放下,你才可以变成流体”,“你放下就是了,放下,放下,你放得不彻底,所以你不能完全从人”, 还有潜在的刻意和丢顶。放下,不但是简单易行的放松心法,舍己从人的技击功夫,而且是愉悦身心的幸福享受,是人生境界的入道修为。行拳放下,一动就是自肩到脚层层落下,如水渗沙,穿骨透肌,滋味极佳;一动就是一合一开,一蓄一发,阴阳运化。放下,是把身心所有的牵绊、别扭、障碍全都松落到地下,把身心放到虚无、空灵的程度,将拳术升华到半自动化的顺畅境界。“放下”的好处还能说出一些,很重要,一定要作为松中生动的主要科目去练。

从肩到脚向下松,如水渗沙酥酥通;锻炼深刻又全面,拳术奥妙在其中。

二、伸筋拔骨地放长

伸筋拔骨就是要求把韧带、筋肌、经脉拉长,把骨关节拉开。放长也不是用力将肢体伸拉得笔直,而是在保持肢体外形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能随机变势、富有弹性的情况下,把意劲放长放远,即常说的形曲劲直,曲中求直。放长是借助向下松沉中产生的反作用力或膨胀劲作用于对称双方,是对称双方互借反向相开的离心力、对称劲;就是要求松伸松拔,动作舒展,躯干与四肢的意气都能从根走到梢,节节贯通,走到走够。

“伸筋拔骨”的筋,是对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总称。全身骨骼之外,皮毛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筋束骨而利关节,通传导而送气血,辅精神而强体格。伸筋拔骨有利于柔筋正骨、舒筋散结、畅通气血,是对筋肌、骨骼、关节、气血、神经等全身的综合性锻炼,能增强肌体弹性、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生命活力、美化身段形象,所以有“筋长一寸,寿长十年”,和“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寸”的说法。伸筋拔骨放长的感觉是体畅心舒、精神愉悦,有利于陶冶性情。伸筋拔骨放长的形象是肢体舒展、劲力充沛、动作大气、姿势神气。伸筋又叫拉筋,是外练筋骨皮的重要内容,贯彻于行拳全过程,不但开势要伸,合势也要缩中有伸。合势是肢体屈缩。屈缩主要是肢体阴面的筋肌收缩。阴面收缩,阳面就必须同时撑开,才能缩而不瘪,屈而有圆。这就是合中之开,缩中之伸,内抱中之外撑。做开势时,肢体要伸筋拔骨地放长。这虽然好理解,但意念要有重点,要侧重于肢体阴面的筋肌伸展放长。伸展放长,要伸足伸够,要伸展到四肢末端和头顶百会。特别是每逢一式做完接做下一式时,即折叠转换时,要在定势已伸拔的基础上再伸拔一下,即开中再开一下,以通过“物极”,引起“必反”,顺“必反”之势转入下一个动作。

在“伸筋拔骨地放长”中,“伸筋拔骨”是放松的体感效果和修炼目的,“放长”是做法、是动力,是心意要关注的重点。要通过从内向外松松地“放”,想象肢体在延伸、加长。重点不是肢体实际上放长了多少,重点是心意放长,形短意长,是拿住“放”字练松功,是对称放松的做法,而不能用力强为,强拉硬拽,不能违背放松的本意。

三、八面撑圆地放开

八面不是单指四正四隅的八个方面,而是指从内向外360度撑圆,如球充气般的立体膨胀。撑圆不是用力向外推,膨胀也不是努气向外鼓胀。撑圆、“膨胀也是靠地心引力,掺杂其他的力就不好了”(王壮弘语)。放开、撑圆、膨胀,都是放松的表现,是由“骨肉松沉地放下”引起的,就像将提着的半塑料袋水放在地上,水袋同时受地心引力向下吸引和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托举两个力的综合作用,就会向周围铺开放大一样。练拳放开,不仅指肢体舒展饱满,八面撑圆,而且指宽松身心,放开胸怀,扩大包容,加深涵养,是从肢体到精神的全面修炼,应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着意。

1、体内放空。空就是松,松就要空;空,既是松的心法,又是松的境界。“打拳想要松,一定要先空,空一定要圆,圆也不能圆的不三不四,一定要圆满,其大无外”(王壮弘)。空就是无,无就是有;感觉体内没有实物了,就能包容万物了,就能储存更多能量了。特别是整条脊柱之前的大空间,是储存能量的大仓库。这个空间扩大了之后,顺颈正头、力由脊发、腰为主宰、丹田内转、尾闾带动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支持。空则无障碍、广通达、多自由,可尽情释放天性,暗含随机应变、无限可能。

2、“皮毛要攻”。“攻”字也是意气从内向外膨胀、撑圆,使皮肤展开,汗毛竖起,汗毛像触须一样能灵敏地探知身体附近微弱的敌情信息。“皮毛要攻的具体做法是把全部心意七成放在丹田,三成集中于皮毛,使皮毛有充气感,使皮毛如漆如胶地粘着于对方皮毛上。进攻刺皮不刺骨,化解擦皮不及骨”(张全亮语)。“是要求在练功中全身的毛细孔都要张开,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内气跟外气相结合,……练功时不论离墙有多远,都好像贴着墙似的。毛孔张开之后,好像一个人占据了整个空间一般,空间有多大,你这个人就有多大”(王培生语)。整个空间都是你的气场。

3、外撑内抱。八面撑圆是从内向外撑。正如有阳必有阴,有外必有内一样,有外撑必然有内抱。外撑与内抱相结合,撑抱出皮毛外攻的张力,才能饱满、成圆,没有凹凸,没有缺陷。外撑与内抱也不是五五对等的相结合,而是有主有辅、三七配比的结合。八面撑圆地放开是指开势的动作,是以外撑为主,是七分外撑,三分内抱。如果是合势动作,则是以内抱为主,是七分内抱,三分外撑。

太极拳放松运动是对称的、辩证的,是因为有上提才有放下,因为有缩短才有放长,因为有内收才有放开。也就是说,只有用上提支持放下,用缩短支持放长,用内收支持放开,才能真正做到、做好放下、放长、放开。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

以骨肉松沉地放下为动力、为基础,以伸筋拔骨地放长和八面撑圆地放开为延伸和发挥,阴松与阳松相互支持,不停变换,才是全面地、阴阳相济地、松中生动地修炼。这种修炼,不仅是骨肉形体上的,而且是精神气质上的。在精神气质上,似是融入天地大格局,大气随我而聚散,小至无内大无边。每当上半身向下放时,全身自外向内松,好像是天地精华之气聚向我身中。每当下半身向下放时,全身自内向外松,好像一身的能量冲高射远满天空。这时,自感立地踏实稳定,顶天宏伟高大,撑圆辐射宽广、占满空间。旁人观看也会发现你气场很大,气质不凡。

沉气提神扩心胸,精神气质自不同,空间多大我多大,顶天立地满长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