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23
(2022-07-13 09:24:34)
标签:
八卦掌鸣生亮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张全亮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五章:松中生动
松中生动,包含有科学的规律,做人的道理,文化的意义,是太极拳最明显的运动特色,应成为太极拳理论的落脚点,成为我们修炼太极拳的目标集成、技术集成、效果集成,成为判别拳艺品性真假、质量高下的准绳。还可以把太极拳松中生动的思维逻辑用到拳外去,用到平时做人做事中去,用它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不论什么流派、什么套路的太极拳,首先应当是“松动太极拳”,都应坚持松中生动。只要把放松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坚持不懈,多练多悟,量的积累够多了,就会发生质变,就会发现,身内松得合理,外自运动得体。松中不但能生动,而且能生健康、生德性、生技能、生智慧、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生百益而无一害。这时你会坚信,松中生动是唯一正确的练拳方法。不是松中生动的都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松中生动仙佛功,行如驾浪与乘风,莫说高深难企及,道德高地天天登。
松中生动应成为拳者心中永恒的旋律。
第一节:无为练拳松中求
无与有同体同源,互根互生,是一对阴阳关系,一对哲学概念。“有”是事物外在的形象、表现,“无”是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则。“有”是事物的硬件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实体,是容纳和保护“无”的结构。“无”是事物的软件部分,灵魂部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含有最精华的能量,是事物不可缺少的内涵、功能部分。按老子在其《道德经》第一章所阐明的哲理,我们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事物,都可以通过其“有”的实体观察其物理构造,通过其“无”的空虚探索其神奇奥妙。如一个碗,有瓷做的碗底碗壁,有形有相,是有的部分。同时又有碗壁所包围的空间部分,无形无相,是无的部分。“有”的部分是常人所熟悉、所重视的;“无”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常被人忽略。其实,有是无的存在条件,无却是有的存在价值;如果不存在无的部分,有的部分也就没有价值了。人们之所以要制造碗底碗壁这个“有”,就是为了要得到中间的那部分“无”,用“无”来容纳美食。如果制造出来一团实心的瓷圪垯,没有中空的“无”,不能装饭,那这个“有”也就没有碗的使用价值了。“无”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穷变化,无限可能。
了解佛家说的空,有助于理解道家说的无。空和无都是明心见性、无为而为的心理环境。空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空间、空旷。佛家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缘起性空”。空是性之态,性是空之魂,事物皆依性空而起,向性空而归。佛经讲,空就是色(形形色色的事物),色就是空;空是色之家,色是空之景;空不离色,色不离空。通常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实际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空也不是绝对的,断灭之空世上无,不空之空谓之空。例如,地面之上,高天之下,常识为空,但空中有大自然养生的空气,地心的引力,风云雷电,还交织着人类发射的无限奥妙的电磁波,又是天地能量交换的通道。练拳常想着空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大与小相通互变,有助于练得“全身透空”,无为而为。
一、有无相生
道为恍惚之物,虚无之状,只有用虚无的心境,才能把握对大道的观照,才能得道、行道。道为有无之物,存在于有无之间,都是在有与无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平衡地过程之中发挥作用。有常无常,有极无极,有物无物,有我无我,有拳无拳,有意无意,反映的都是无处不在的有无世界,对立统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相,无之以为性;有是无之舍,无是有之帅;有是现象,无是本体,表达的都是有与无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将这种有无运化之道融入太极拳修炼,首先应记住四句话:有非拳,无非拳,有无之间才是拳,有中含无无生有,有无行于身心间。其次应明白四点道理:一要明白,有指物质之现象,指有形质的肢体骨肉和肢体动作;无指精神之本体,指无形相的心意气神和思想意识。从有认识无,无中妙生有。太极拳在有与无相生互变中寻找自由、道法自然、运动身心。二要明白,物质变精神就是将有化为无,就是通过放松,淡化、空化有形肢体在意识中的存在,就是让肢体各部位各归其位,获得自由,舒适得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就是有力不用、当作无力;化实为虚、实以虚运;从有形中体察无形的精神存在。与此同时,神情升腾、胸怀扩展,精神却活跃起来、弥散开来。三要明白,精神变物质是要无中生出有,就是要通过放松,用虚化至恍惚窈冥的精气神调动肢体的功能,用偏沉出来的自身重量引导拳势运行;就是要重视神经系统对其他各生理系统、运动系统的调节;把无形的精神灌输到有形的肢体之中,催动肢体运行。从而在不用力(无)中生出力量(有),在骨肉松驰(无)中生出运动(有),在虚无之中享受骨肉开合虚实节奏变化的幸福滋味。四要明白,无是万物之初态,大道之踪影。无则无障碍,无限止,生万物。无的心神高远宽广、通透明亮、无限自由、无所不及。所以,无有之有是万有,无用之用有大用,无极之中生太极,无意之间出真意,无拳之拳拳神奇。虽然是无不离有,有不离无,但在不同的练拳阶段,对有无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当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时,主要应当重视和发挥无的作用。
法无定法,不要执着;法中含理,不可断灭;
有法无法,自由动作;有无之间,大千世界。
拳本有无互化成,互化之法就是松;无中生有松生动,无为练拳是正宗。
二、无为练拳
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行为哲学,是一种行为方式。无为是以无事心做事,即心闲身劳而为;是心无妄念牵绊、有意无意、自由自在而为;是教人清心寡欲、静心松体、不急躁、不狂妄、不苛求,以利开发潜能、顺势借力而为;是教人尊重客观规律、避免主观片面,顺天时、合地利、应人和,以最小的付出,收获最大的效益。无为是精神境界和行为能力的更高层次,是没有之中的真有,是助益于幸福体验、心灵智慧、初始天性的自然作为。正所谓:“有心(有为)栽花花不发,无心(无为)插柳柳成荫”。“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无为之益,天下希及”(老子)。“无为法”是彻底解放生命的至高大法,是拳者的至高追求。
辩证法认为,“有为”一定会有所不为,“无为”自然会无不能为。有为和无为,是思想方法和执行能力由低到高两个不同的水平阶段。有为法的思想是停留在相上,或像“瞎子摸象”那样局限于一定的角度看问题,具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或如“蜻蜓点水”似的局限于事物的表面,抓不住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害;或似“刻舟求剑”一样的死板教条,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所以,老子提出了“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修为路线,在“损”掉各种局限性之后,才能思想全面,认识深刻,处事自如,达到“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有为则有穷有尽,无为则无穷无尽。“一切都是从有为开始,然后到无为”(王壮弘)。无为之“无”,不是归零,不是真空,而是意识上隐去,状态上不控,感官上无觉,不思不想,一切都任其自然。没有想法拘限就自由自在,就能顺应客观规律的自然走向,借助道法自然的天道力量,无穷变化,无限可能,无不能为了。
是靠主观意识控制动作,还是靠体内之“水”(自身重量)自然地沉浮聚散调节运动,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练拳的标志性区别。无为练拳就是在练拳中排除自以为是的执着刻意对天地、对生命、对先天自然之道的违拗,是任凭身心的本初天性在天地自然之力的作用下自由运动。无为练拳就是通过虚胸实腹的方法沉下心意,通过浊降清升的方法发扬精神,是在心死神话的状态中,抑制心意对肢体的拘束,放大精神对肢体的激励,像夸好孩子似的欣赏自己、鼓励自己,引导肢体动作。无为练拳就是舍己从人、舍己从地、偏沉则随、被动而行,就是正确放松、巧妙放松、松中生动。松中生动就是无为练拳,是用无为思想练拳的具体方法。松出来的动作,顺天理、合天道,得天地之灵气,至真、至善、至美,非凭想当然刻意做出来的动作可比也。
三、松成无为
无为是大智慧,放松是真功夫;无为出自放松,放松修炼无为。放松就是要松掉一切有为思想和执着动作,只把以松中生动为代表的无为思想和运动精华留下;就是把骨肉松垂下去,把肢体放长放开,解除僵硬对肢体的捆绑;就是使生命得到自由,按照自己的身心需要和生理特点,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产生如水因势而流似的太极拳运动。练太极拳肢体之所以有规律的运动,不是加力,而是减力,减弱了肢体一边对自身重量的支撑力,使身体重心产生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肢体对不平衡随觉而应,本能地及时地作出调整,寻求新的平衡,于是就产生了自然而然的运动。这就是“偏沉则随”的道理。偏沉就像开渠引水时向下挖地,是根据拳势动作方向的需要,决定哪一边放下、偏沉(挖低一点),引动肢体像流水一样按要求运动起来。太极拳就是这样“挖”(偏沉)出来的运动,是通过放松解放出来的天然本性运动。太极拳信奉的是放松,是不用力;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即使是肢体的某些部位需要向上升举时,也不要直接关注这些部位的升举,而应当首先关注与之相对应部位的向下松沉,用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杠杆力或贴地流涌的浮力将要上升的部位托举起来。
无为练拳松中求。但是,无为法又是比放松法更高深的功法。放松的本质还是受意念支配的有为法。用放松的方法修炼无为,当练至没想放松也能自然准确地松中生动时,就应把放松的概念也忘掉,进入没想放松自放松、自放松中生自动的境界。这与松中求无为相比,又向真正的无为练拳靠近了一步。真正的无为必须无我、无法;只有无我、无法,才能无为。“真正的无为法,应该是连‘无为’这两个字都没有,甚至连‘法’字都没有了。那就是真的清静了,到时候你什么都通了,神通广大,没有什么是你不通的”(王壮弘)。
四、无为养生
人的生命过程主要是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完全用意识控制,却能通过身心的和谐状态与科学运动给予助益,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好环境于心而言就是静,于体而言就是松,于理而言就是无,就是无极、无为。在创造好环境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以松静虚无为特色的太极拳运动,为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一种生物电、催化剂性质的助力。通过太极拳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加大肺活量,促进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的新陈代谢。通过肌体地开合伸缩,促进气血流通,促进各组织各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和新陈代谢。所以,虚虚无无、松松静静练太极的过程,就是养生的过程。养生就是让生命休养生息,就是通过太极拳的无为运动,给生命提供最舒适的养生环境和最适度的养生助力,而不是用强力强为的有为方式消耗生命和损伤生命。练太极拳对生命是养还是伤的问题,冯志强先生做过最精辟的总结,大意是:松练为养,紧练为伤;柔练为养,刚练为伤;静练为养,躁练为伤;慢练为养,快练为伤;圆练为养,直练为伤;……总之是像休息一样练拳为养,像劳动一样练拳为伤,用无为法练拳为养,用有为法练拳为伤。
五、无为懂劲
练拳分着熟、懂劲、神明等三个阶段。懂劲阶段练松中生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松意在体内开始只是断断续续地走动,渐渐地练到畅通无阻地节节贯串,又渐渐练成层层推动的水波浪。头脑中有形、有相、有为的成分越来越少,无形、无相、无为的成分越来越多。动作中做出来的成分越来越少,松出来的成分慢慢增多。在放松中,用意念提示、推动的成分渐渐减少,有意无意之间自然放松的成分逐渐增多。精神意识由统帅、驱动拳势渐渐过渡为欣赏和享受拳势。意念由重到轻,再到似有似无。肢体的自动化成程度越来越高,身心有感即应、状态反射的灵敏度越来越高,高到需要松哪里就能自然地松那里,而且松得分寸适宜,顺序合理、流畅,真正达到了体内松意满身走,外在肢体如水流了,就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了,就可以说“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方为真”了,就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水平了,就算是真的懂劲,进入神明修炼的阶段了。
明明是在用意练拳,为什么又说“拳无拳,意无意”呢?因为练拳时把意境放大,把意像放远,把意识放淡了,处于无欲无求、如梦如幻的状态,似乎不是肢体在练拳,而只是心气在鼓荡,神情在舒卷;只觉得自己(又不像自己)在天地间蠕动,如影飘忽、如风舒卷、如气聚散,模糊了躯体四肢的分明形象,没有了肢体明确的边缘界限,好像半融半化在空气里边了;心中没有了手眼身法步的具体概念,没有了心意的引领或驱使,所以是“拳无拳,意无意”了。怎么说“有形有意都是假”呢?如果头脑中还有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形象,说明心对身还有一定程度地约束和驱使,身心还没有完全放松到自由自在的程度,还没有提炼到心死神活、纯真自然的程度,拳中还有故意和有为的杂质,就是还有假。
在无为的思想环境中练拳,用松的圣水洗去蒙在心灵上的后天灰尘,让心灵重放灵光,恢复天性;用松的神手解脱紧张僵硬对肌体捆绑的绳索,让身心获得解放,自由舒卷;用松的催化剂促进体内反应,充实新能量,淘汰废弃物,焕发生命活力;用松的生物电流开动身心这架机器,让身心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规律和谐地运转起来。这就是无为练拳、松中生动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