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25

(2022-07-13 09:29:54)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三节:偏沉则随法自然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的,是物体、人体一正一负的两条运动规律。“偏沉侧随”是正向的,是要求我们练拳时通过“偏沉”的方式放松,在放松中通过自身重量借来地心引力,牵动全身各个部位相随而行,产生像流水一样一动无有不动的拳势运动。“偏沉则随”是道法自然、松中生动的法门,是不主观、不用力的运动方式,符合状态反射、力学连动的科学道理,符合无为而为的传统文化,符合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性质和特点,是太极拳必须坚守的运动原则。与“偏沉则随”相反的负面规律是“双重则滞”。双重是用力的表现,偏沉是放松的动法。双重是四平八稳、虚实不分,偏沉是有沉有轻、虚实分明。做一个动作,不用偏沉法必用双重法,不用双重法必是偏沉法。用双重法做出来的动作必滞,用偏沉法松出来的动作“则随”。太极拳既是运动,当然以“随”屈就伸、粘连黏“随”、“随”人而动,以“随”和、“随”顺的“随”为能、为妙,以“滞”涩、迟“滞”、呆“滞”的“滞”为病、为忌。又因“随”自“偏沉”而来,“滞”由“双重”而生,所以练拳应当避免双重,应当通过偏沉抵制双重,克服双重;应当避免“滞”,应当通过“随”抵制“滞”,克服“滞”;应当把“偏沉则随”当作求真的法宝,抓住不放,坚持不懈;把“双重则滞”当作修行戒律,时刻警惕,尽量避免;把“偏沉则随”当作太极拳的看家功夫,当作抵御“双重则滞”等旁门左道入侵,保护太极拳天姿国貌本质特色的护身符。

一、偏沉则随是道法自然

山体因偏沉则随之滑坡,空气因偏沉则随之起风,车轮因偏沉则随之滚动,液体因偏沉则随之流动,拳势因偏沉则随之自动运行。这些都是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是自然而然的运动规律。“偏沉则随”内含力学原理,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物体在自身重量(地心引力)作用下,因一边降低支撑力而失去“双重”性质的平衡,因不平衡而产生运动的普遍规律。太极拳遵守偏沉则随的运动原则,是王宗岳先生道法自然,把自然规律拿来用于太极拳,而不是专为太极拳设计的人为规定。

“偏沉则随”,就是身体一边下,一边上,如两掌搓绳一般,搓阴阳之间的“中”。在“偏沉则随”四个字中,“偏沉”是指身体一边的骨肉向下松沉。“沉”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是指通过放松,降低其向上的支撑力,任其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自然而然地向下滑落,产生骨肉松沉的感觉,既有皮肉筋骨垂坠的沉重感,又有气向下行的沉降感。偏沉部位是启动全身的开关,是神情关注的焦点,是引动全身的能源。偏沉牵动重心、引动全身,就像地势(低势)引动水流一样。被偏沉部位引动了的相关部位,就是“则随”的部位。偏沉部位为实、为阴,则随部位为虚、为阳,偏沉与则随的关系就是阴与阳、因与果、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就是虚实分明、阴阳相济、力学连动、开合互助的关系。偏沉部位、则随部位及其之间的“中”,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太极。

相对于中心而言,偏沉的部位是一边。偏沉则随,包含有“边缘带中心”的意思。这与“守中用中、由中而发”的思想是各有侧重、辩证统一的。

最容易引动拳势的偏沉部位,一是虚脚侧的上半身,二是实脚侧的下半身。虚脚侧上半身偏沉,向着同侧的胯骶结合处松沉下滑,能撬起同侧胯的向上提,使上下相吸相合。虚脚侧上半身,如果是肩和肋沉可推动重心,如果是胸或背偏沉能助力转身。实脚侧胯腿偏沉,一能用反作用力推动同侧的肋肩挺立,实现上下相开,二能用杠杆力撬起虚胯,助力虚脚侧肩胯相合。

虚脚侧肩肋像滑坡山体的土石,贴着依然挺立的实脚侧肩肋下滑,对实脚侧肩肋,一会产生横向的推力,二会反衬其向上拔起,三会推动骶骨靠近实胯,助力实胯向下松沉,将意气沿腿灌到脚下去。总之,虚脚侧肩肋偏沉,虚脚侧肩胯“则随”之相合,实脚侧肩胯“则随”之相开。左右肩肋不断地交替“偏沉”,拳势“则随”之自动运行。

偏沉处多着些意念,主动、先动。则随部位虽是被动、随动,但也不是毫无作为。则随部位不但是偏沉部位作用的目标、劲路的出口,是劲力对外发生作用的做功之处,而且是偏沉作用力的支点,是回给偏沉处以杠杆力或反作用力的地方。虽然,没有偏沉处的作用力也就没有则随处的杠杆力或反作用力,但是,如果没有则随处的杠杆力或反作用力,偏沉处的作用力也就空了、懈了、无用了。

运动都是不平衡引起的,都是为平衡而进行的,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以偏沉则随为运动原理,为操作技巧,用偏沉的方法打破平衡,引起运动,用则随的方法寻求并维持平衡,是科学有据、道法自然、松中生动、低耗高效的运动方法,是智慧地选择。偏沉引动就如两手平端着一盆水,假设要使水从左手边流出的话有两种方法选择,或者右手向上用力抬高,推动水向左流出;或者左手放松降低,引导水从左边流出来。前者是双重的方法,费劲;后者是偏沉的方法,省力。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有偏沉自然有偏浮,有沉浮自然有聚散。沉浮交替,聚散转换,是太极拳基本的运动形式。沉浮与聚散相互关联。不论肩肋腰胯,偏沉处都不是垂直下降,而是在下沉的同时内收(聚);偏浮之处也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上浮的同时外开(散)。沉与聚相协同,浮与散相连带,沉浮聚散,纵横关联。沉是斜着沉,浮是斜着浮,沉浮都是走弧线,有圆感。沉聚入骨,浮散出骨,向心离心,松空圆满,练到有这种感觉时,偏沉则随自然就准确到位了。

二、偏沉则随是矛盾统一

有人说:“偏沉”会破坏平衡,“则随”是随之重心不稳,所以,“偏沉则随”是行拳的戒律,与“双重则滞”一样,都是负面的,都是练拳应尽量避免的。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太极拳所要求的平衡,不是对称双方势均力敌、静态对峙、双重则滞性质的绝对平衡,而是对称双方分出主次、刚柔、虚实,像太极图阴阳两鱼那样一阴一阳的平衡,是发展变化、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是在对不平衡协调统一之后所得到的相对平衡,是在不平衡与平衡之间回旋的随遇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而后又不平衡,再到平衡,这种循环往复变换不息地运动,乃是事物运动的总规律”(陈惠良),是阴阳交替、对立统一的哲学逻辑。

“偏沉”是破,“则随”是立。只有破旧,才能立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是太极拳,也是世上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偏沉体现的是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生动力;则随体现的是统一,是事物整体协调的内在必然。偏沉则随体现的就是事物运动趋势和存在状态的内在根据,具有深刻的哲学道理。因此,偏沉对局部平衡的打破是积极的,必须的,有建设性的,是为肢体的“则随”运动提供动力,清除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则随”运动,是对肢体平衡关係的调整和重建,是在承接、延续、支持“偏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弥补了“偏沉”打破平衡的消极作用,保证了肢体在运动中的平衡稳定。在破旧中立新,在矛盾中统一,在打破肢体旧有平衡关係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平衡关係,是包括练拳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此行拳就是道法自然。

虽然全身一处自有一处的偏沉偏轻,会产生许多局部的不平衡,但众多局部的不平衡之间或相开,或相合,相互对称,相互抵消不平衡因素,从而产生整体的、有机的新平衡,根本不存在因“偏沉则随”会引发重心不稳的问题。例如,左胯偏沉会打破两胯之间的平衡,但第一,左胯向下偏沉的反作用力会使左肩偏轻、向上浮起,左侧肩胯相开,就是一种相互平衡的方式。第二,左胯偏沉的杠杆力会使右胯偏轻上提,左肩偏轻的杠杆力会使右肩偏沉降低;这样两胯一落一起,两肩一高一低,右肩与右胯相向相合,都是因左胯偏沉而随之产生的新的平衡关系,怎么会重心不稳呢?

偏沉不仅能打破平衡,而且能维护平衡,保持身体中正安舒。百试不爽的规律是,若提收后脚时,不令前腿及小腹偏沉,必然身向前倾、后脚拖地、感到吃力;若向前上步时,没有后腿及腰肾偏沉,自然身向后仰、出脚笨拙;每左侧上升时,必定以右侧向下偏沉为支撑;上面身手发力时,当然以下面腿脚偏沉为根基。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这种偏沉部位与则随部位对称放松、阴阳平衡的偏沉则随,内含着相反相成的哲学规律,所以,不但偏不失中、偏不失正、偏而不失中正松竖,反而更加地松正安舒。

偏沉则随是太极拳道法自然的入道法门、看家功夫。凡通过偏沉则随自然流淌出来的动作,就是松出来的道法自然的动作,是纯正的具有真善美原本特色的动作。凡不是通过偏沉则随做出来的动作,就是双重则滞的动作,就是有主观故意,有体力参与,有旁门左道杂质的动作。练太极拳要把“偏沉则随”当作金科玉律,当作衡量正误的准绳,经常体会在心,贯彻于身,养成习惯,永久遵循。

偏沉是松法,每动都必用;偏沉牵重心,松中生运动;偏沉与偏浮,虚实分得清;向心与离心,聚散要分明;每动须自问,是否偏沉生?是则应发扬,否则须纠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