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22

(2022-07-12 15:59:57)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四节:肌松力掤

 

太极拳是放松的艺术,是因松而中和,因松而分阴阳,因松而生劲力,因松而生运动的艺术。

太极拳是运劲的艺术,是以劲为运行动力,以懂劲为修炼的中心阶段,是“千变万化,无往非劲”(陈长兴)的艺术。

太极拳的松,是骨肉松沉地放下,伸筋拔骨地放长,八面圆撑地放开,是“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是练拳不用力,要戒力,要“像戒毒一样戒力”(王壮弘)的功夫。

太极拳的劲,既是行拳的动力,又是运动的产物,是身心对肢体受地心引力牵拉和地面反作用力托举的觉悟、利用,是身心对肢体各部分之间状态反射、开合互动的知觉体会。

一、松好劲自生

练太极拳既不能用力,又不能没有力;既要放松,又要有劲。这似是相互矛盾却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劲力,不是使劲使出来的劲。恰恰相反,太极拳的“内劲从虚无中来”(孙禄堂),是因为虚无自灵敏,虚无自畅通,虚无易运化,虚无妙自生,虚无贯始终,肌松力自掤。是因为骨肉松得像江河之水而生出沉浮之力,松得像山体滑坡的土石而生出偏沉塌落之力。练太极拳是因为不使劲,所以才有的劲;是“由松而得以修意,有意方能练气,从气即能生劲”(李仲安)。是因为做到了“大松大软,不但要筋骨松开的软,心和气还要松开放软,要把一身僵劲去掉。这样循环不断地练习,身体就有适度的松软,筋骨就会增长内在的劲力,脑子就有清醒的灵觉,而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松沉的份量,于是就有了柔弹的力量”(林墨根)。由于“全身随时都处于一种处处松开,节节松开的人体自然状态,如此才便于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发展,像那松软的鞭子一样,在未抽打之前,它是那样的柔软,一旦抽打出去,挨到何处,何处击打的强而有力”(马虹)。

松中生劲还因为:第一,练拳时通过放松,将自身重量中蕴含的势(位)能释放出来,转化为动能,产生劲力。就是通过放松,任凭肢体有的部位随着地心引力下沉,有的部位随着地面反作用力上浮,并在沉浮的矛盾统一中派生出向周围的膨胀力。也就是说,松中所生之力,实质是通过放松借来的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太极拳的松,不是单一方向的松懈,而是对称方向的松开、松合,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的松,是沉浮相生、撑抱相辅、矛盾统一的松。劲感就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互动感,是克服阻力进退顾盼的运动感。有劲的感觉似是紧,其灵魂仍是松,其根源仍是松;若说是紧,也是松出来的紧,不是做出来的紧。第三,太极拳是因松而生动,因动而生势,因势而生劲。势是劲力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趋向,是内含劲力的运动惯性。势就是一种力,称为势力。如海啸的惊涛骇浪,山体的泥石流滑坡,都是借前呼后涌的运动势力摧毁一切的。第四,肌肉收缩的强度与劲力传导的滞性阻力成正比,与所发力量的通达有效率成反比。用力越大,肌肉收缩越甚,劲路的通畅性越差,到达落点用于做功的比例越底,反而觉得使不出穿透力。反之,将用于收缩肌肉的精气神用于放松,将精神贯于全身,协调好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关系,肢体尽管只是松屈松伸,与用力相比,因为畅通了劲路,降低了内耗,提高了效率,劲力能更加精准到位,等同于松中生了力。总之,放松生虚无,虚无生内劲,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太极拳的运动逻辑。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多次把道深德厚之人的松柔状态比作婴儿、赤子,其中在第五十五章说这种状态的人“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骨骼软弱、筋肌松柔,但婴儿小手的握力是很坚固的。这就是肌松力掤的例证。

这些松中生力、肌松力掤的道理是可以亲身体验的。假如双手前推一个齐胸高的重物,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两手用力,二是两脚蹬地,三是松沉肩身。按符合太极劲道的程度来说,松沉肩身为第一,两脚蹬地为第二,两手用力为最差。因为松沉肩身是用自身重量撑开手脚,是从重量中生出的力量,是通过放松借来的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能贯通全身,形成整劲,不但内耗小,而且力量大,效果当然最好。

二、沉为劲之宗

放松,首先是骨肉向下松、向下坠,是不要提着、挺着、端着自己的身躯及四肢,不要与自身重量相抵触,不要与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相对抗,而是要顺着这种向下的自然力,把自身半边的骨肉松松地放下,把自己偏沉的骨肉交给大地,还它们受地心引力拉拽的自然状态,任凭地心引力将骨架拉顺,将关节拉开,将皮肉拉坠,拉出松沉感来。

松沉,不论从自我感觉说,还是从客观作用说,它都是一种劲,一种松出来的劲。松沉劲的大小与放松程度及自身重量有关。松沉劲简称沉劲,是太极拳的原生劲,是其他各种劲的母劲。作为劲的艺术,太极拳有许多劲。如把这许多劲按生成的顺序梳理分类,可把它们分成原生劲和派生劲,而派生劲又有派生劲,共同组成一个劲力系统。这个系统最顶端的源头活水,繁殖生育这个劲力家族的老祖宗,就是沉劲,其他不管什么劲,都是沉劲名下的子孙。沉劲是松劲,由沉劲派生出来的劲力家族当然也全部含有松的遗传基因,也全部都是松劲。

沉劲是向下走的劲,是地心引力作用于拳者半边身体,是从自身重量中生出来的劲。沉劲派生的第一代劲就是浮劲。浮劲是沉劲作用于地面之后,地面对沉劲的反作用力,是向上提拔、向上托举、向上升腾的劲力。沉劲派生出浮劲,有两种方式:一是沉与浮的对称双方同在肢体的左侧,或同在肢体的右侧,总之是在同一条竖轴(垂线)的上下两侧,借助反作用力派生。二是沉与浮的对称双方分别在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是分别在一条横轴的两端,借助杠杆力派生。不论哪种派生方式,都是因为先有下,所以才有上。“浮”字在太极拳中常含贬意,常与无根、飘摇、散乱相近,但我说的浮劲是有根的,浮劲的根就是沉劲。我之所以把这种向上的劲叫浮劲,一是因为有下必有上,浮与沉作为劲相生相克,作为词互为反义,对应、对称,是一看就懂的阴阳关系。二是因为浮劲是流体特有的自然力,暗指这种劲不是向上顶出来、挺出来,不是用力做出来的,而是松出来的,是松到“身形应当似水流”时自然产生的。三是参照王壮弘先生一段话的意思。王壮弘先生说:“由于松才能沉,有沉才有浮,有沉浮才有虚实阴阳,才能借到地心引力及反浮之力,才算有太极之劲”。

沉浮劲都是竖向劲,沉浮两劲相互作用,又可派生出向周围各个方向的横向劲。

我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看到过科学家把一滴水落地一瞬间放大放慢的录像。这一滴水触地后一是向上飞溅,二是向周围扩散,形成瞬间的空心的皇冠状。向上溅可理解为因沉而派生的浮劲,向周围扩散可理解为因沉和浮相互作用而派生的向周围的膨胀劲。膨胀劲是从内向外舒展,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支撑八面,浑圆饱满的劲。“膨胀也是靠地心引力的,掺杂其他的力就不好了。”(王壮弘)

三、沉浮生出掤

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肢体而产生的向上的浮动劲和向周围的膨胀劲,总称掤劲。

掤,首先是一个拳势(式),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中的首势,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法,是与人交手的迎接之法。“掤在两臂”。掤势主要是用前臂,也可扩展到手背和上臂,是将手臂半圆形撑开,好像在胸前支架起一个棚子,迎架敌手,保护自身,使之不得贴近胸腹,同时探知对方虚实,以随机应变,变换攻防技法。

掤又是一种劲法,是一种向外向上的弹性劲,是太极拳的看家劲,因而也有人把太极拳叫作掤劲拳。太极拳的其他各种劲,都包含了掤劲的元素,都是掤劲的不同用法。只要真正掌握了掤劲,其他劲就容易掌握了。

掤的拳势(式)和掤的劲法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掤势是产生掤劲的典型拳势,掤劲是掤势的内在支撑。现以揽雀尾中的“左弓步掤臂”一动为例,重点体会一下肌松和力掤的关系,体会一下左臂掤劲是怎样从松沉中产生的。为了突出松中生掤的重点,暂将例中两胯在开合间依次偏沉转换的过程忽略不计,只就上下两半身依次放松的过程分两步说明。

预备:右坐步(即左虚步);右掌在胸前,与肩同高,掌心向下;左掌在右肘下方,与腰同高,掌心向上。

第一步,上半身向下放松,马步合手。即,右半身的肩、膀、肋、腰依次松沉到胯顶,带领上半身气向下行,右掌松落至与胸同高;右肩松沉内收推动左肩外开,左掌提至胸前,手腕合于右手指下方;重心移至两脚中间。

第二步,下半身向下放松,弓步掤臂。即,左胯松沉,引领重心的三分之二移至左脚;左胯坐骨下落与左腿气向下行的反作用力,一是撑开右胯,送右腿伸蹬成左弓步,右手沉于胯旁;二是向上推动上半身气向上行,支持左前臂掤到位,手同肩高。上半身与下半身,左臂与右腿,反向伸拉,对称生力。

原实脚侧沉肩带领上半身气向下行,新实脚侧坐胯催动下半身气向下行,上下两半身依次向下放松引领马步合手与弓步掤臂依次完成。上半身向下放松引领全身气聚势合,向心生力,肢体收缩,自然而然地马步合手;下半身向下放松引领全身气散势开,离心生力,肢体伸开,自然而然地弓步掤臂。不论开合,都是先有肌松,随后力掤;因为肌松,所以力掤。都是肌松力掤,松中生力,在有序放松中产生包括左臂在内的全身的掤劲。

其实,不只弓步掤臂这一个动作,太极拳每个一蓄一发完整的运动单元(一太极)都应如此,都应通过有效放松,从肩到脚,节节贯串,用一路骨肉依次稀碎下沉的重量感为原始动力,推动肢体由根达梢、一合一开,有序运动。

骨肉稀碎化成水,从肩经身灌入腿;

气下神上通天地,八面撑圆势宏伟。

在这四句练法口诀中,前两句讲放松方法,后两句讲生力方法。在前两句中,第一句描述以虚脚侧肩肋为重点的上半身向下放松的感觉,相合于例中的第一步;第二句形容以实脚侧胯腿为重点的下半身向下放松的过程,相合于例中的第二步。练至两步能一气贯串、松中生动时,每动只需顺着一合一开的韵律节奏,心中默念“化成水——灌入腿(到脚底)”,不想拳姿拳自成,毫不用力掤自生,自然地就能产生第三句顶天立地与第四句其大无外的发劲景象,就肌松力掤、松中生力了。

四、弓掤劲相同

“左弓步掤臂”一例中,第一步“马步合手”,犹如搭箭拉弓;第二步“弓步掤臂”,好似开弓射箭。掤劲对称开合的弹性特征,与拉弓射箭的弓劲是类似的。所以武术家徐震先生在他的《太极拳谱笺》一书中,把“掤捋挤按”写成“弸捋挤按”,其他凡应用提手边“掤”字的地方,也都改用弓字边的“弸”字。这显然不是笔误,而是有意暗示读者:掤劲不是手劲,而是像弓劲一样的对称劲、松弹劲。李亦畲先生也有同感,提出了练太极拳应当身备五弓的要求。“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弓。”弓有弓背和弓弦两部分组成。“身备五弓”之弓,身躯和四肢均为弓背,是有形的,是有伸曲变化的,而“弓弦”是无形的,是“曲中求直,形曲劲直”中的那个“直”。古人用于射箭之弓,弓背是由竹胎、牛筋、表皮三层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相似于人体的筋骨、肌肉、皮毛三层。每张弓背都有三个力点,即两端系弦的两梢和中间握手搭箭的弓把。虽然只有三个力点,但各力点互通之力却布满整个弓背,并通过阴阳两面反向开合把弓背撑圆。弓背的三层结构和三个力点,决定了它像弹簧一样具有弹性。弓的使用价值,就源自弓背的弹性,源自其两梢地弹性开合。先人之所以把弓劲引入行拳,就在于要求我们按照弓劲地开合模式和松掤性质运化我们身体的开合。

弓背三个力点恰合人体三节理论。人体“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莫非三节之所,莫非着意之处”(陈长兴)。例如:“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陈长兴)而且,各节都很重要,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人体三节中两端的两节类似弓的两梢,中节类似弓把。人体三节与弓背三力点,都与太极的三位一体结构相类似。两端是一阴一阳,中间是阴阳相交的“中”,是阴阳相分的出发点和相合的归宿处,是太极本体、阴阳之家。

掤劲的内部结构与弓背三点、人体三节、太极三位的道理是一致的,都是以“中”为中心枢纽的阴阳开合关系。再以之前说的“左弓步掤臂”为例,第一步马步合手为阴阳相合的动作,动作性质为阴;第二步弓步掤臂为阴阳相开的动作,动作性质为阳。一合一开一轮回,一阴一阳一太级。一太极就是一轮松、一轮掤、一轮肌松力掤、松中生力,就像一次拉弓射箭,是一次三节互动,一个完整的运动单元。

老子说三生万物,太极是三位一体,三是重要概念,内中含有哲学道理。

五、掤劲意之解

下面,再以拳论为依据,对掤劲作进一步地探讨,进一步理解肌松力掤、松中生力的道理。

《八法秘诀》云:“掤劲意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难。”

这段歌诀共四句。第一句:“掤劲意何解?如水负行舟。”采用问答句的形式,展现出掤劲的整体形象,是把自己的掤劲比作载舟之水,把对方的来力比作水上行舟。水具弹性,富含力量,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和舟相互作用的劲道既形象具体,又给人以思辨的空间。第二句,“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是说产生掤劲的操作方法。狭义的理解是:掤劲是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的条件下产生的。广义的理解是:首先是要体向下松,气向下沉,用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和杠杆力产生出向上的浮力,用地心引力下沉和地面反作用力上浮的相互作用产生出向周围的膨胀力,像前述水滴落地所反射出来的皇冠状,就生成了向上向外的掤劲。第三句的上半句“周身弹簧力”,是说掤劲的性质是周身像弹簧一样的松弹劲。下半句“开合一定间”,是说掤劲的弹性,是在拳势一开一合的过程之间产生的。像前面举的左弓步掤臂的例子,两步连贯起来分析,虽说意气是按肩、背、腰、胯、腿、脚的顺序从上向下松的,但内劲却是同时按脚、腿、胯、腰、脊、肩、手的顺序从下向上升起的。如果从开合伸缩的角度分步分析,例中“第一步,马步合手”是缩,是合,是在上半身意气按肩、膀、肋、腰的顺序向下松沉的同时,下半身意气按脚、腿、胯的顺序向上升腾,是上下意气相向相合于腰腹,并带动肢体收合屈蓄。例中“第二步,弓步掤臂”是伸,是开,是上半身下行之气按胯、腿、脚的顺序继续下行,同时,下半身上升之气顺着腰、脊、肩、臂继续上行,是上下意气相斥相开至手脚,并催动肢体伸展发放。总之,第一步为合,第二步为开,在一合一开之间,就生出了周身如弹簧般的掤劲。最后一句“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难”,从文字结构上说,这是结束语,是对开头“如水浮行舟”一句的呼应;从内容上说,掤劲是因松沉而上浮、而膨胀,虽然如水松柔,但作用是巨大的,大到漂浮千斤力也不感到困难的程度。

掤自松中生,有松才有掤,松是掤之魂,掤在全身行。例如:精神贯顶就是精气神的掤劲使然;沉肩虚腋就是肩关节的掤劲使然;坠肘坐腕就是手臂的掤劲使然;舒掌展指就是手掌的掤劲使然;含胸拔背就是胸背的掤劲使然;心胸宽广是品行端正的掤劲使然;气沉丹田是小腹腔体的掤劲使然;松沉直是腰脊的掤劲使然;尾闾正中是骶尾两骨的掤劲使然;垂臀、敛臀、泛臀是臀部的掤劲使然;开裆下胯是裆胯的掤劲使然;腿上的软弹力是腿上的掤劲使然;如蹬绵是足底的掤劲使然。总之,全身处处不离松,处处不离掤,处处都是肌松劲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