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21

(2022-07-12 15:58:56)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三节:对称生力

 

劲力绝无单行,对称才能产生,离心向心生力,阴阳才能平衡。

一、对称的意义

对称是宇宙法则,守恒原理,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存在形式和平衡关系,是阴阳之间相反相成的互动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内生动力,具有广泛的哲学意义。太极拳运动就是对称运动、放松运动、对称放松地运动。太极劲都是对称劲、放松劲、对称放松劲,是对称放松中生出的劲。对称运动分阴松推动的阴动和阳松推动的阳动两种。对称劲力分相向相合的向心力与相背相开的离心力两种。阴松生向心力,阳松生离心力。对称间之所以能生力,是源自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这组对称关系,是通过放松将这组相互对称的地力引入体内,使自身对称的两部位之间互为运动支点、相互维持平衡、生出对称之力。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这上下之间、前后之间、左右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对称的关系,矛盾统一的关系。有进必有退,有升必有降,有收必有放。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进退之间,升降之间,收放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生力关系,是一条劲路两端部位或相吸或相斥的互动关系。在这相互对称的两个部位之间,一方属阴,一方属阳,相反又相济,构成一太极。阴的一方是劲路的起点,是通过偏沉式放松从自身重量(地心引力)中释放或分解出来的力,力的走向是向下或向后,叫暗劲。阳的一方在明处,叫明劲,是劲路的终点,或叫落点,是阴劲的支点,是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地面反作用力,是用于攻防迎敌的做功之力。全身有这样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个方向的对称之力,相互组成一个系统,联成一个网络,覆盖全身的每一个地方。

练拳有无对称感,是自察是否明白阴阳、真懂太极的标志。

对称是太极拳放松、生力、运动的基本结构框架。松是源头,力是中介,动是效果,松、力、动,都在对称的结构框架中运作。无松的对称就是双重,必然僵硬;没有对称的放松自生懈病,无法运动。对称放松,掤劲自生,重心平衡,运动轻灵。通过或相互开合、或此沉彼浮地对称放松,松掉自己主观故意和用力积习,顺从并借得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这组对称之力,自然就能衍生出进退顾盼、起落绕摆、开合虚实的对称运动。只要做好了对称放松,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就能对称生力、对称运动了。所以,下面我们就重点说说如何对称放松。依空间方位而论,对称放松不外如下三类:

二、上下之间对称放松

上下之间对称放松,能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按需分配到肢体的各个部位,对前后之间和左右之间的对称放松都有带动作用。

1、上下两半身对称放松。全身以腰腹为中,之上到手到头为上半身,之下到腿到脚为下半身。与各种局部的对称关系相比较,上下两半身的对称放松最具整体性,是全身性的一松无有不松,对其他各种对称放松有统率作用。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内气自肩下沉,脊柱向下松垂,命门后鼓下坐,尾闾松沉前收,上半身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气向下行;同时,肚脐内吞,小腹提收,裆向前翻,下半身借着上半身气向下沉的向心力而气向上行;上下两半身相向而松,意气相向相合, 聚于腰腹,产生整体上的合力。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肚脐前吐,小腹下沉,腿脚向下伸蹬,小腹以下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气向下行。同时,命门前送上顶,脊柱向上伸竖,腰以上借着小腹以下气向下沉的离心力而气向上行,上下两半身相互排斥,对拔拉长,产生开力。

2、肩与头颈对称放松。练太极拳虽然要求沉肩,以保持顺颈正头,但沉肩又有不同的沉法。凡意气收合时,沉肩主要是松沉肩前的锁骨,是锁骨下沉与头顶百会上领对称放松;意气开放时,沉肩主要是松沉肩井穴和肩胛骨,是肩井穴和肩胛骨下沉与头顶百会上领对称放松。正因为有此不同,所以,虽然一直是顺颈正头,颈部却在一弛一张地交替变化。

3、头与尾闾对称放松。因骶骨宽大厚实,应想象它有一定的重量感,常有向下沉坠的感觉,就像钓鱼线上向下沉坠的铅坠子,永远是沉在水下的;而头就像钓鱼线上很轻的浮标,永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头和尾闾一上浮,一下沉,将脊柱对拔拉松,使贯穿其中的中枢神经上下通畅,自然就有了“尾闾中正神贯顶”的感觉。

4、肩与胯对称放松。此处省略,本书第五章第八节详说。

5、腰骶与小腹对称放松。参阅本书第二章的“腰腹互动”一节。

三、前后之间对称放松

1、眼神与耳神对称放松。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随着顺颈正头,眼神向前看远,同时竖起耳根,耳腔内的神意向后贴靠,细听身后有无敌人偷袭,是眼神与耳神前后反向松开,对称平衡。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随着颈部放松,眼神收近,敛入眼底,同时耳根松落,耳神从身后收回颅内,耳目两神相向相融,还是对称放松。

2、手脚与喉头对称放松。每当意气开放、主手前伸时,喉头内收,上找头顶百会,以反作用力支持主手前伸;每当意气收合,主手回缩时,喉头也自然放松,似有迎手之意,与手相向相融。喉头是拳的第二主宰,不但与手动对称,而且与脚动也对称。每当后脚离地向前提收时,喉头下沉内收,与脚相向对称运动。每当虚脚前伸上步着地时,喉头上提内收,与脚相逆对称运动。

3、手与肩对称放松。手不论伸屈,与肩都有两种不同的对称松法。处于向前推伸状态的手欲要屈收时,先是肩胛骨随腰身松沉后靠,肩窝内收,而手却顺着伸展的余势再伸一下,与肩身反向松开,折叠转换;当肘关节松屈,手向回收时,肩随身体微向前迎,与手相向松合。这是收手时手与肩先开后合的两种对称松法。每当松屈之手向前伸展时,先是肩随身向前送手,向前送手之劲到肘时伸肘,到腕时舒腕,到掌时展掌;当向前伸肘舒腕时,伸舒之力一方面向前推手,同时也向后坐肩,使肩窝后缩,肩胛骨下沉后坐,与手前后对拉,反向松开。这是向前推手时肩对手先顺方向推送,再反方向撑开的对称松法。无论哪种对称松法,手虎口上的合谷穴与肩上的肩井穴,或者相斥相撑,或者相吸相迎,都应遥相呼应、对称着意。

4、主手与腰骶对称放松。主手代表着拳势运动方向,是能领起周身运动的一手,如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动作中的右手。不论什么动作,腰骶总是以反作用力支持主手动作,是与主手对称放松最明显的部位。主手上举时,腰骶下沉;主手下沉时,尾骶上托;主手前伸时,腰骶后靠;主手回收时,腰骶前迎。

四、左右之间对称放松

后背以脊为中,前面以脐和胸骨为中,将身体分为左右两侧,相互对称放松。

1、两肾对称放松。参见第二章第五节“一、腰的结构与作用”。

2、两手对称放松。以后面夹背和前面胸骨为弓把,以两手为两梢组成一张弓,通过弓把将两侧的胸、背、肩、臂、手相互贯通,像一条有阴阳两面的完整的弓背连成一条线,使两手或者如拉弓时向前相向松合;或者如放箭时分向左右两侧反向松开;或以弓把为支点互借杠杆力一上一下放松;或者以弓把为轴心,左右转身时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后放松;或者综合上述松法对称划圆。

3、两腿脚对称放松。每逢意气收合、肢体屈缩、开胯圆裆时,两脚心上吸,两腿意气上行,相向相合于会阴穴,是谓相向对称放松。每当意气放开、肢体伸展、合胯吊裆时,裆胯意气分别顺两腿下行,伸腿蹬脚,脚心松落,“两腿如扯弦”,相互撑开,是谓反向对称放松。

以上说得像是很全面、很仔细了,其实差得远,只不过是举例而已,还有更多的对称放松关系没有说到:整体的如外撑与内抱之间,精神与意念之间;上下的如头脚之间、肘膝之间、手脚之间;左右的如两肩之间、两肘之间、两肋之间、两胯之间、两膝之间;上肢的如肩肘之间、肘腕之间、腕掌之间、掌指之间、指根与指尖之间、手指的每一骨节之间,乃至全身的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或相向相合的问题,都应松松拉开,又虚虚对准,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弹性伸缩。

道理虽如此,但谁都不可能同时想这么细,顾这么全。怎么办?只有化繁为简,抓大带小,抓住上下两个半身松开松合、一伸一缩,抓住腰腹此升彼降、胸腹一含一展这个大要,松开时从腰腹一路松到指尖脚尖和浑身皮毛,松合时从指尖脚尖和浑身皮毛一路松回到腰腹;通过大的对称放松带动小的对称放松,带动全身所有的筋肌关节开合、伸缩,意气聚散、劲力蓄发。

对称放松法就是对称开合法、对称生力法。对称双方拉开或收合的相互作用就叫力,是松中产生的松力。对称双方松开产生的力叫开力,又叫离心力;对称双方松合产生的力叫合力,又叫向心力。开力、合力,都是用对称放松的方法从自身重量中松出来的力,都是拳势运行的推动力。

总之,太极拳运动就是对称运动,以对称结构而立形,以对称变化而运势,以对称开合而生力、生趣、生平衡、生性命双修等各种效益。对称是天机自然的太极之道,而非什么高人心里想出来的主意,时时刻刻不能离弃。对称感就是阴阳感,离开了对称就离开了太极。

对称放松,阴阳平衡,立身中正,八面支撑,浑圆之劲,不求自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