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15

(2022-07-12 15:33:03)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三章:精神松法

 

精神放松主宰着肢体放松。特别是当太极拳技艺达到忘规矩而合规矩的水平时,应通过精神放松,超越一着一式的姿势追求,抛弃必须怎么做的刻意而为,让自己站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高度,顺阴阳自然而开合,随天机自然而运行,以拂去生活杂芜之心和主观片面之意蒙在拳上的灰尘,剔除拳中人力强为不合太极自然的杂质,使人和拳均显出纯朴自然的原貌,回归人之初的真情本性。

 

第一节:放心明心

 

太极拳既是肢体运动,更是精神运动,是系于情、融于情、入于心、出于心、调整心态、完善人格的精神运动。

肢体下为根,精神上为根;上下相贯通,枢纽全在心。

心中栖本性,住着神与魂;心是总司令,统帅骨肉身。

太极拳等传统文化所说的心,不是形质具象的心脏之心,而是主管认知、思维、性情、意志及言行举止的抽象的功能之心。

人心分两极,道心与魔心;两心争胜负,人品因此分。

道心守虚静,神明得本真;魔心贪嗔痴,烦恼自己寻。

修心、养心、治心,彰显道心,清除魔心,是生命品质的修炼,是太极拳注重躬行践履,追求上乘境界的基本途径。这种修炼的基本方法是放心,是放松心(精神),是像水渗沙土似的把心气放下去,是像“宰相肚里能撑船”似的把心胸放开。放下心气,浊降清自升,上下相贯通,顶天立地高,道高魔遁形。放开心胸,内外气流通,聚散抒豪情,胸怀大格局,意境却虚空。放下、放开,是通过精神放松、心态放平,识道修德,明心见性,修炼最安然、最自在、最宽大、最光明磊落之心的基本方法。

一、放下心气

传统意义上说的心,也可理解为胸腹内的一团气。人们的情绪波动,就是这团气在腔内翻腾,七上八下地搅乱。当人受到惊吓时,往往是胸腹收缩,心气上提,逼得喉咙管都僵硬了,就是俗话说的:“吓得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这时,好心劝慰的人常说:“放心,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实际上是教人通过胸腹放松,空胸实腹,气沉丹田,把堵塞于心胸的一团气放下去,把胸腹之间紧张上提的横膈膜松下去。

堵塞于胸腹腔内的心气就是浊气。放下心气,就是沉下浊气。有沉必有浮,有沉浮必有聚散。沉浮聚散、开合虚实,是行拳、是人生、是自然界固有的运动规律。我们练拳,就是要积极主动地认识规律,服从规律,把规律练到身上,融入血脉,化成智慧,变成享受。

无论拳内拳外,心气放下,身心也就跟着放下了。身心放下即为道。放下心气,也就放下了牵挂,自能清空妄念,虚静心灵。虚则利于接受,扩大包容,富足精神,活泼思想,减少主观片面。静则能够灵敏知觉,有感即应,决择更少失误,做事容易成功。放下心气,浊气自下降,清气自上升,利于提高智慧,破迷开悟。放下心气,能够平和心态,愉悦心情,培养德性,适应环境,和谐处世做人。放下心气,能更好地改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辩证的思维方法,充分安身立命、享受人生。放下心气,纯洁心胸,以道为念,唯道是从,堂堂正正,是非分明。

二、放开心胸

做人是练处世的太极,练拳是练身体的太极,做人与练拳共用一个理、一颗心。人品与拳品高下相依,讲练拳,必须讲做人,讲修心。

佛家的《六祖坛经》曰:“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人的祸福成败都与心态相关。心态影响生理状态,指导言行举止,决定前途命运,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内容。

放开心胸,修炼心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说道。

从生理角度说,放开心胸,就是通过含胸拔背、扩大胸腔,为心脏泵血、肺脏供氧,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工作空间,为生命提供更加充足的气血营养,以达到体畅心舒的效果。

从道德角度说,放开心胸,舒展心气,令思想登高望远、环顾世界、关爱他人,把道德情操摆到优先的位置,以利于“修善心,养正气,学做人”(张全亮),提高思想品质。

从情绪角度说,如果不能放开心胸,就会胸怀狭窄,挤压心情,感到憋闷,烦恼自生。心小事就大,心里装不下,就无法开心;心大事就小,身心自轻松,情绪自然好。鸡毛蒜皮不足道,何必计较找烦恼,放开心胸气量大,人生坎坷自然少。

从理智的角度说,放开心胸,放飞思想,走出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的小圈子,沐浴阳光,交流认识,能开慧益智,提高心理素质和谋事、做事、成事的能力,提高人生的成功率。

从做人的角度说,放开心胸,就像海纳百川一样,自然能扩大包容。包容是人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是生活快乐的活水源头,它让人不想计较,不再烦恼,以感恩的、微笑的心情看待一切。包容体现的是做人的胸怀,是人生的高度和宽度,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更是修炼太极拳舍己从人必须的心态。

老子在其《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写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是说悟道之人,因放下了执着由己之心,放开了舍己从人之心,没有了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于是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帮他人之所需,与他人心贴心,以他人之心为自己之心。这种宽广深厚的民本情怀,只做好事,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是放下心气、放开心胸培养出来的正能量。做人也好,练拳也罢,都跟物理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你发给别人怎样的作用力,别人自然会回给你怎样的反作用力。不论做人练拳,都应放下、放开,从调整心态、修炼思想做起。放下即松通,放开即空灵,横竖一起放,心性得神明。

三、明心见性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练太极拳,就是自觉接受传统文化之道的教育,遵守自然天性之道的运动规律,体察并回归自身的先天自然之性,改善个性中消极的因素。性是道的运行动力,道是性的运作规律。性和道同处制导事物发展变化的最高层,都是此事物之所以不同于彼事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练拳修道必须在明心见性的层次上修炼,才是抓住根本,才能真正得道。

天地生万物时,对万物的赋予称“命”,万物由此而具有的品德称“性”。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于身。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练拳接受传统文化之道地教育,要使自我回归先天自然之性,尽人道而合天德,才能彻底认识生命的意义,掌握生命的规律,拓展生命的宽度,延伸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品质。

性与天道相通,修道贵在修性。对于修性,儒家主张存心养性,道家教人修心炼性,佛家提倡明心见性,三家都是把性与心连在一起。心性是生命的本体,是未被后天污染扭曲的纯先天自然之物。明心才能见性,见性才能生情,情动才能成景,心性、性情、情景俱佳,才能进入拳之圣境。

性的基本特征是空无。空,是“缘生性空”的空;只有性空,缘才能生,万物才能繁荣。无,一是无极的无,只有无极,才能生出太极;二是无为的无,只有无为而为,才无不能为。这种空无之性,是浊降同时的清升,是混沌之中的清醒,是无我无物的满足;虽然没有想要体会什么,但恍惚之中似乎通到了神之明,见到了道之奇,灵感频生,有情有景;好像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在其中了。这就是见到了性的精神状态。

我们要见到性、认识性,必须要通过放松,放下心气、放开心胸、清空思想、破除障碍。身心放下,才能载性之道;思想清空,才能见性之妙。能承载性之道,见到性之妙,就能摆脱事物外相虚妄的困扰,深入内里,抓住事物的根本了。认识事物,都是从事物的外部表象(简称相)开始的。“相”是对应“性”的概念,是认识事物的门径、台阶,是思想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第一步。相为性之显诸有,性为相之泯于无。相与性是认识事物表与里的两个阶段。离相才能修成佛,无相也难上台阶。“相是过路的台阶,不能站在台阶上停留,还要前进”(王壮弘),还要向性前进,要经过相见到性。如果停留在相上,就叫着相。着相就是执着于相、着重于相、满足于相。着相必然就放不下、放不开、放不松、放不空,自然也就明不了心,见不到性。佛经讲:“凡是着相,皆为虚妄”,因为着相主观,干扰整体意识,容易顾此失彼,达不到全面。因为着相浮浅,没有内涵,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修炼效果就差,做事就不顺利。所以,练太极拳着熟之后,心意就不能老停留在肢体的外形动作上,而应当及时地由外转内,由相见性,通过明心,修炼真性。

由相到性须逐步提升,永无止境。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外联无限广泛,内涵无限精细,虽然真实存在,却又看不全、摸不透,很难见其真容,很难用语言描述。所以,见性必须明心,明心必须空心,空心必须放心。通过放心,破迷开悟、灵敏知觉、入内透里、反复体会、掌握规律。明心修炼的不仅是心性、德性,而且是身性、道性,是骨肉肌体的生命性能。明心见性了,固体就能变流体了,重量就能变力量了,就能松中生动、道法自然了,想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眼光、做事的心态、做人的情感,以及表现出现的精神气质就不一样了,就升入新高度了。

相是有,性是无。练拳由相入性就是化有为无,化形为神。以性率相就是无中生有,松中生动,一片神行。着相自有为,见性则无为。着相有为自设限,埋没天性功夫浅;见性无为得解放,无不能为大施展。无为而为就是万法(相)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性),无法才是真法。无法就是无为法,就是练拳松中生动的练法。松,身松、心松、放心、明心。心明了,自然就能见本真、见性情了,就利于成就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质的人生了。

“本性的东西要练出来是很难的,人家都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们看东西不能看外表,那是会变的,但性是不变的”(王壮弘)。我们应当见相非相,见相思性,多在性上下功夫,做到以性率相。

用心必先医心疾,放下放开自己医;心正身正拳自正,明心见性入太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