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16

(2022-07-12 15:33:57)
标签:

鸣生亮

八卦掌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二节:有意无意

 

《医学金鉴》有言:“意者,心神之机,动而未形之谓也。”陈鑫先生说过:“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意念就是心中的默念,心中的念头、想法,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种有方向性的心理力量,是心和身之间的活动中介,既含心中想象,又含身之动机,能够影响到生理反应和肢体动作,产生心理驱动生理、驱动行为的效果。

一、意为心发

“意”字由心和音两个字组成,说明意是心发出的声音(信息),是心发出去的能量流,是心派出去的钦差大臣,代表心可以到手,到脚,到全身各处督导运动。意是心之意,意带着心之性、心之情、心之气、心之血、心之愿、心之劲等圣旨和尚方宝剑,在心的督导下一路走去,到处巡视、督察、督促。心想到了腰,就是意到了腰;心想到了手,就是意到了手。不论意到何处,心始终不脱离对意的指挥,始终是意的后盾和动力,就是“心与意合”。如果心之所想没有心性、心情、心气、心血、心神、心劲的后续支持,就是心脱离了对意的督导,意就像有职无权,失去了动力支持一样,意虽然到了肢体某处,但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没有执行力,见不到意所应当发挥的作用,就是心对意,意对身均失去了应有的控制,这样地心之所想只不过是白想、空想,就是心与意不合。

太极拳认为,用意比用力更深刻、更本质、更高级、更难能,对身心的调动和修炼更全面、更入骨,更需要强调,所以把用意看作是自己的重要特点,看作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基础。但是,练太极拳所需之意,不同于平时眉头一皱、脑门儿一拍,靠大脑好使生出来的生活杂芜之意,而是“由松而得以修意”(李仲安),是松出来的真意,是因松而气沉,因气沉而心静,因体松心静而让生活的杂芜之心得到抑制,以便创造出无极生太极的身心环境,充分发挥经脉网络与植物神经的自行调节作用,调动祖先遗传下来的先天智慧,挖掘被长期闲置的潜在能力,从无为而为的心中生出来的无所不能为的纯真之意,生出来的能深入肌体、满身能跑、引领气血、催带肢体动作的动态之意。

二、意动形随

练太极拳用意就是“先在心,后在身”(武禹襄),“就是把想象和动作结合起来”(费发洲);就是先想再做,边想边做,用想领做;就是用想启动,用想调控,用想回味。这种想不是空想、乱想,而是富有动感地想,体现着动作要领地想,是符合太极拳规矩地想,是心和身早有沟通默契地想。对所想的动作如何启动,如何传递,是何感受,不但心里明白,而且身体清楚,筋骨肌肉熟悉,身和心之间曾无数次合作过,沟通管道畅通,所以能心想身应,非常协调。这种想,是相信心理能够支配生理,精神能够变成物质,是一种想象力,是具有推动作用的行为想象,是心发出去的意气走向和神情向往。想象的过程就是从精神到物质、从理论到实践、从心意到肢体动作的转化过程,是用意不用力、松中生运动的操作过程。“想象的空间有多远,拳的自由度就有多大”(余功保)。

练拳用意从低到高可分三层功夫:一是推拉,即用重意强行推拉拧扭着肢体运动;二是引领,即用启发性的轻意告诉肢体该怎么动,不该怎么动;三是欣赏,即化意念为神情,用神情享受幸福、赞扬肢体、鼓励肢体动作,以充分发挥运动神经的自主作用。

三、有意无意

王培生先生说过:“凡练法唯三侧,中正其身,空洞其心,真诚其念。”强调:“心不想之想为真想,意不做之做为真做。”意无意才生真意。

太极拳重视用意,特别是在按照规矩规范动作的时候,更应心中有形象、形中有思想,用意念调整肢体姿势。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有利有弊的。意念既能领导肢体,也能禁锢肢体。所以,既强调要用意,又不能用重意,尤其是已经“着熟”的拳者,更应放松心神,虚化意念,松虚至似有似无、勿忘勿助的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放飞潜能、出现真意。

淡化意念,就应把王培生先生说的“不想之想”与“不做之做”化为可操作的用意方法,化为形而上地思维和下意识地动作。

形而上地思维,就是模糊有具体形象质地的物质意识,着重超出相外、更加抽象、更具本性地精神思维。具体到行拳,“形”指有形有相的骨肉肢体,“而上”指思想意识要超脱形、淡化形、着重在“形”之上的“神”。着重神行,以神领形。例如,拳中的偏沉则随、沉浮变换,不要具体地想着肢体的那个部位怎么沉,那个部位怎么浮,怎么用偏沉偏浮推动肢体运行,而应当在顶天立地、豪情无限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天地大气清升浊降、穿过身体,与我内气同频沉浮,助我肢体开合伸缩。再如横向开合、蓄发变换,不要着意左右对称的什么部位分开,什么部位收合,而应当在聚散内气、鼓荡空气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天地八方空气,聚则穿透皮肉,深入骨髓,收至其小无内,助我屈缩肢体;散则骨中发出,穿过筋肌,向身外散发至其大无外,助我舒展肢体。就这样,无论沉浮聚散,天地大气都是穿透我身,与我内气融为一体,同方向、同频率,助我开合伸屈。这恰合陈鑫先生在其《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所言:“吾身之开合,即天地之阖辟,天地之阖辟,即吾身之开合。”行拳无论沉浮聚散,意念都在形之上,都与天地大气合而为一。

下意识又叫潜意识,是潜伏在显意识之下,不知不觉,莫明其妙,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一种暗意识,是被显意识埋没的一种休眠意识,是沉淀下来的先天本就具有和后天实践真知的结合物,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代表着精神实质的本真、本能,是大智慧的根,是无意之中蕴涵的真意。显意识着相,潜意识重性,两者的层级不同,在拳中也各有各的作用。练拳的“着熟”阶段,是用显意识达到“为学日益”的阶段。“懂劲”阶段是从“为学”到“为道”,边“日益”边“日损”,是日渐少用显意识、增用潜意识的过渡阶段。“神明”阶段时,是显意识“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就是用潜意识练拳的阶段了。

用潜意识(即下意识)练拳,一是必须清空显意识,要像考古人员必须剥去土层才能见到古物一样,必须通过放松,洒脱一些,超逸一些,以利“剥”去掩埋在潜意识之上执着、刻意的“土层”,让潜意识重见天日,发挥作用。二是必须要有与潜意识同频共振的条件刺激,使潜意识像听到熟悉的声音似的,产生条件反射,从而被从沉睡中唤醒,才能恢复其曾经引导过运作的作用。

练太极拳就应这样,用的是下意识,走的是形而上,合的是大自然,有意无意地做动作。

从放松的角度说,有意无意的想象就是:松松地想,轻轻地想,玩味着想,半想半不想,而不要全力以赴地想,不要认真地、努力地、绷紧神经地想。想象“不能过于执着,痕迹太重了就会僵化,就会把神意作为了负担”(孙永田),就会禁锢先天自然能力的发挥,失去活力。“只有放松、轻松,才能具备想象。想象的天敌是僵化”(余功保)。放松是想象的土壤,是想象的翅膀,只有松沉着想,松开着想,松动着想,想象力才能生发,才能活泼,才能与动作协同一致。反之,如果不放松,僵化了,就像捆住了想象自由飞翔的翅膀,堵塞了心与身沟通的管道,不要说丧失了想象力,即使想到了该怎么做,肢体也不听话了,就像比赛时一紧张,越是想发挥好越是发挥不好一样。可见,行拳的有效想象力是松出来的,松则活,紧则笨。

有意无意松,松意如和风,身外轻轻吹,体内酥酥通,一鼓接一荡,此沉彼自升,如真又似幻,一片是神行。在这样的意念引领下,理法无影无踪,化作气血神情,只剩自我欣赏,心旷神怡体融,进入“驾虚摩空,乘幽控寂”的神明拳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