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14
(2022-07-07 09:35:31)
标签:
八卦掌鸣生亮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张全亮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八节:其根在脚发于腿
人的脚与手,在生理结构、筋骨走向、虚实变化、放松方法,以及主宰穴位的位置等方面,都是类似的。手常在眼前做事,大家都更熟悉,在理解脚的时候,通过所熟悉的手来类推,也许是个认识捷径。不过,脚在下为根,手在上为梢,根与梢的作用还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其根在脚”说起。
一、其根在脚
“其根在脚”,就像树根深深扎入地下,树身才安稳,树冠才茂盛一样。练拳要把全身放松、劲力、虚实变换的根源、根基扎入脚下,通过脚底收缩与放大交替循环,体会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源源不断地引入体内,布满全身,推动拳势开合虚实地连续运行。在脚下的其根中,松根是第一重要的。松脚,包括放松脚踝、脚跗(脚背)、脚趾、脚心(涌泉)、脚底等。松脚底是要求脚底放大、平松贴地,但重点是涌泉穴着意。涌泉穴通过放松与地心过电打通而生成的根是“其根”的主根,脚底其他部位贴地,是其根的支根、须根。涌泉是贯通周身的穴位,涌泉一松周身皆松,涌泉一紧,浑身都紧。涌泉穴与腹部神阙穴、肩的肩井穴、掌心劳宫穴,如绳牵着,收放合拍,内吸时同时内吸,外吐时同时外吐。在这许多相通的穴位中,肩井与涌泉一上一下,对应开合相通的感觉更直接、更明显一些。拳者的身体像弹簧,肩井与涌泉就像是这条弹簧的上下两端,两相呼应,在体内一气贯通,随着拳势地开合而伸缩变化。
第一,拳势收蓄时,涌泉上提,肩井下沉,上下相向相合,像是把弹簧压缩得更短了,于是产生向心的合力。拳势发放时,涌泉下落,肩井上浮,上下对拉,好像把弹簧拉得更长了,于是产生离心的开力。第二,肩井和涌泉一开一合,体内之气像弹簧一伸一缩,拳势自然就随之运行了,脚底也就自然变换虚实了。涌泉上提时,牵拉收缩脚底周边的肌肉,使脚底横向收窄,纵向缩短,面积缩小,脚心、趾根触不到地了,于是就产生了虚离感,就导致了全身整体拳势为虚。涌泉下落时,周围的肌肉松开了,脚底自然就横向放宽,纵向放长,铺开放大,脚心、脚趾根、脚底周边皮肉松落贴地,于是就产生了踏实感,就导致了全身整体拳势为实。第三,涌泉穴又是人体与大地气息相通的管道。涌泉上提,好像大地精华之气经涌泉吸入了体内。涌泉松落,好像体内浑浊之气经涌泉呼入了地下。涌泉一提一落似有气一进一出,像是用脚呼吸。第四,左右两脚的虚实,是判定肢体左右两侧虚实状态的根据。虚脚侧的上半身为实,下沉内收;实脚侧的上半身为虚,上掤外开。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地心与足掌,地心引力与足如蹬绵的松力是主宰与宾辅的关系。脚底在行拳中通过放松,与地开合相通,亲密接触,把根深深扎入地下,以便将地心引力接入体内,宾辅地心通过引力主宰拳势运动。松脚还要松脚背、松脚踝。松脚背就是放松脚弓。脚心无论上提下落,都是顺整体的意气开合而自然升落,都要保持脚背绵软,不要想着用力抓地。松脚踝,想象脚踝膨胀得很粗大,里面很松空,脚与腿意气往来很通畅。踝不空通,脚难放松;扩踝与松脚同时进行才好。
不要说站桩或练拳,就在平时自然站立或悠闲散步,只要脚底松开放大,铺平贴地,就立感垂臂落胯,精神上提,都具有修炼松功的意义。
松脚要松出两脚之间的虚实变化来。为了好记,我把虚脚变实脚和实脚变虚脚的心法总结了四句话:实脚变虚脚心提,如踩小船生虚离;虚脚变实脚心落,脚底铺开如踩泥。实脚变虚脚时,同侧髂骶结合部向下坐,大腿根向上提。髂骶结合部下坐的杠杆力使前面腹股沟也向上提收,并通过腿部皮肉牵拉涌泉穴上提,使脚下产生虚离感,像踩在动荡的小船上,须用脚底周边抓住船板才能保持重心稳定似的。虚脚变实脚,特别是提收虚脚,实脚要独自支撑体重时,实胯坐骨向上收顺,与之对称的腹股沟向下松展;独立腿的大腿根内收上提,与之对称的实胯胯轴(股骨顶)内收下顺,从而使独立腿前侧和外侧皮肉向下放松,感觉是气向下沉,好像踩入泥中下陷,脚心、脚趾缝、脚底周边,甚至内外脚踝都好像糊满了泥巴,甚至感觉像是脚踝以下全部被泥埋没,牢牢吸住。实际是由于脚背、脚心涌泉向下放松,使脚底铺开放大,与地面充分接触的感觉,是松出来的气感。
二、发于腿
“发于腿”也是指松和劲发于腿。松发于腿的意思,一指上面骨盆向下放松或一边偏沉之意必须由腿承续,如果腿不松,顶住了上面,上面想松都松不下来。二指下面松脚是腿传递下来的松意,如果腿不松,松脚就失去了动力, 就找不到松脚的感觉,失去了“松根”的意义。劲发于腿,必先蓄于腿。腿蓄劲的姿势是屈蹲,把劲蓄在曲弯里;发劲的姿势是伸蹬,劲发自伸腿蹬地之中。蓄劲屈蹲多指两腿同时屈蹲,重心移至两脚中间,成马步状;发劲伸蹬多指一腿伸蹬,重心偏于一脚,成弓步型。蓄劲的马步多是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时的过渡性马步;发劲的弓步多指重心移到位时的定势性弓步。两腿蓄劲发劲是随着两腿前后两侧意气反向升降变化进行的,是受着前腹与后腰反向互动主宰的。每当拳势收合蓄劲时,后面坐腰垂臀的意气顺两腿的后侧向下滑行,与此同时,前面小腹(丹田)向上收卷,经腹股沟提起两腿前侧意气,使得两脚涌泉提起上找膝盖,两膝盖收纵上找腹股沟。两腿意气这样地后降前升,促成了劲力地积蓄。每当拳势开放发劲时,小腹(丹田)气向下沉,经腹股沟向两腿前侧送气,使两腿前侧气向下行,推动两腹股沟向下找膝盖,两膝盖向下找涌泉,涌泉下落亲吻地;与此同时,两腿后侧意气向上,顺着伸腰竖脊之势,升入腰脊。两腿意气就这样地后升前降,促成了腿劲的发放。除此之外,两腿蓄劲发劲,还和腿与胸的开合互动有密切关系。两腿后侧与胸部皆属阴面,主气,而两腿的前侧属阳面,主力。两腿前侧上提蓄劲时,不但需要腿部后侧气向下沉的互动支持,而且需要腿与胸相吸相合的配合。两腿前侧下沉发劲时,不但需要腿部后侧气向上升的支持,同样也要有腿与胸相斥相开的配合。
两腿发劲的姿势多为弓步。弓步,包括两腿一前一后的正弓步和两腿一左一右的侧弓步。侧弓步又叫横弓步或横裆步。弓步又叫弓箭步,暗指半屈蹲的实腿为弓,自然伸蹬的虚腿为箭,用实腿松沉踏地的反作用力把虚腿这枝箭射出去。也可以用实腿和腰身反向伸拔的力把虚腿射出去。还可想像前腿定住似推弓把,后腿伸蹬似拉弓弦,即“两腿如扯弦”,相互争力。不论如何理解弓步中两腿的劲力关系,松腰坐胯是生发弓步劲感的源泉,丹田气沉入实腿脚,实胯坐骨(环跳)推开虚胯是关键。
三、脚移为步
腿脚移动谓之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陈长兴)。太极步俗称猫步,像猫逼近老鼠时矮身移脚、轻收轻伸、小心翼翼,生怕惊动老鼠的样子。太极步的主要特点是:松动、腰动、轻动、收脚要稳、落脚要准。
松动:就是松中生动,就是通过腰腿间一边向下放松(即偏沉)打破平衡而产生运动,但又要通过随遇平衡而保持稳定,在不平衡与平衡之间,运动与稳定之间,寻找无过不及的身心自由,完成脚步的变动。
腰动:就是腿脚要由腰胯掌控、带动;腰胯未动,腿脚不能自动。腰胯带动,首先要通过偏沉,将左右腰胯分清虚实,实侧沉稳扎实,虚侧才能轻灵相随。然后要以实侧托虚侧,以实侧带虚侧,以实侧送虚侧;每动先松动实侧腰胯带动重心,重心带动转身,带动虚侧腿脚收放。收脚时腰带胯,胯带腿,腿带脚,从腰胯到脚尖,松意在腿中依次走过,像波浪回荡似地收回腿脚。出脚时,腰送胯,胯送腿,腿送脚,从腰胯到脚跟,松意在腿中像波浪涌出似地送出腿脚。腿中的每一处筋骨肌肉,每一个细胞,都像水波浪中的水分子,都在按着顺序,或一浪吸一浪地依次收回来,或一浪推一浪地依次送出去。松意从腰胯顺腿依次走到了脚,脚的收放也就不迟不早,恰好同时到位了。不能把腿当成一根木棍子用,收脚时一下子抽回来,出脚时一下子捅出去,直挺挺的,没有节节贯串,没有生命内涵。腰胯送脚或带脚,一定要负责到位,如送脚上步,必须要送到脚跟前探一点时刚好触地为止,不能送到一半就不管了,就由脚自己去了。
轻动:指脚步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提收后脚时不蹬地、不拖地,从脚跟至脚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轻轻地离地。向前上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试探性地出脚,脚跟轻轻地触地后才能缓缓地前移重心。虚脚提收时脚踝放松,脚尖自然下垂;向前迈步时,踝关节依然不能用力。脚轻的总要求是:落地无声,离地不蹬,重心带动,如猫轻灵。
收脚要稳:提收虚脚时,首先实脚要松沉踏稳,把重心移充分,安排好,确信稳妥之后虚脚才能离地。提收虚脚时重心要平稳, 不能明显向上升高。虚脚离地后要在空中与身手协调一致地运行,不能快提快落,生怕站不稳似的。
落脚要准:就是虚脚上步要腿斜脚正,即腿向斜前方送脚,脚尖指向正前方,落脚的位置要能保证两脚间合适的纵横距离。两脚间前后的距离为纵向距离,以实侧送到位,虚腿自然伸直时脚跟恰好触地为准。两脚左右之间的距离为横向距离。以弓步为例,横向距离是前脚内侧向后的延伸线到后脚脚跟的最短距离。横向距离一般以顺弓步不小于10公分(一拳),拗弓步不大于30公分(肩宽)为宜。
在步与身的关系上,虽然外形是身随步移,但内劲应当步随身换。步随身换的内涵,除前述的以腰带步外,还指重心移动的动力,不在腿脚的屈伸撑蹬,而在身法的沉浮聚散。凡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都要经过两脚正中间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之先的移动过程,是靠上半身向下松沉和会阴穴向下松落推动。在这个点之后的移动过程,是靠上半身向上伸拔和会阴穴向上收缩推动。不论进退顾盼定,在重心移动的全过程,腿脚都不能主动用力,只要借着身法偏沉偏浮的反作用力变换虚实,借着身法聚合的向心力屈收,借着身法散开的离心力伸蹬即可。
综上八节所述:
头如探照灯,身如泥石流,肩如船上帆,胯如车之轴,
臂如风拂柳,腿如水载舟,胸怀如海宽,腰腹如滚球。
偏沉自相随,动从松中求,分工又合作,一体巧运筹。
但是,练起拳来谁都不可能想得这样周全仔细,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在动作熟练之后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轮流侧重找放松的感觉。每次练拳都应带着问题,重点关注有引领作用和贯通作用的一定部位,关注这一定部位放松与全身其他部位放松的连动关系,揣摩着练,研究着练,在练中体感心悟,有所求索,争取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如果练拳没有侧重点,无所思,无所求,满足于过套数,到头来只能落得一场空。但是,侧重于一定部位应当是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必须在整体配合下侧重,是意念在普照整体的同时对侧重点多留点意,多“看”它几眼,而不能守住这个地方不动,也不能想得太专注,不得因小失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况且局部失去了大环境,失去了适宜的条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结果是西瓜也丢了,芝麻也没抓住。练太极拳就像驾御身心这部复杂的机器,要懂得其内部构造,懂得每个零部件的性能和作用,懂得电路、油路、水路、传动等各个系统,能拆散、分析它们,能组装、整合它们,能理顺、协调它们,使它们各安其位,各畅其路,各尽其能,相互配合,发挥出整体一致的最佳效能。太极拳是全身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每个细微的动作,即便是一个手指微微伸屈,都会牵动全身,都是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后、有内有外、有开有合、有沉有浮,都是局部和整体的完美结合,都是一个总须完整一气的系统工程,都须要全身的配合。所以,练拳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粗细结合、繁简结合。把各部位细微的松动统一于全身阴松阳松、开合伸缩的节奏中去。见小曰明,见大曰通。“细节决定成败”;“大道至简至真”。在点与面、粗与细、繁与简、大与小、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对立中求得统一,相反中得到相成,就是辩证法。
修炼松功,关键是要全心全意地相信松、运用松、依靠松行拳练架,把松作为用意的主要内容和行拳的基本动力,作为纠正错误、开发智慧、轻灵肢体、贯彻要领、发挥良能的主要方法,作为意气神劲形真善美的生发本源。太极拳的一切由松生发,由松主宰,以松为灵魂,因松而美妙。松是太极拳的道,抓住了松就抓住了太极拳的根本,丢了松就丢了太极拳的生命。
手眼身步各法,开合虚实变化,万法归于松法,松法统领万法。
太极拳放松的“精华到最后,会变成人身体上的精、气、神。好象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什么都有了。”(王壮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