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4

(2022-07-01 14:39:49)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二节:放松的社会传承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放松的实践与理论,是历民群众克服困难的经验积累和认识提纯,非常宝贵。我们太极拳人练的就是传统文化,有责任理解、践行,把放松的文化接过来,传下去,让大家在放松中受益。
一、词语传承
古往今来的历代先人不断发现,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许多时候,都需要身心不紧张、不抵抗、不急躁、不用力,以便降低身心内耗,理顺生理机制,促进功能提升,开发潜在能力,于是产生了松的意识。随着对放松不断地实践、感悟,积累了经验,加深了认识,总结出许多表达放松因果关系的词汇。这些词汇形式简练,表达准确,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内涵放松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是交流放松思想、传承放松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用心解读。
一如松静。松与静互根互生,相辅相成。松静练拳,才能保证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静的本意是停止不动,寂寞无声。但太极拳遵守“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规律,是逆反思维、相反相成的运动,要求在无中生出有来,在静中生出动来。太极拳又是动中寓静,要求动得匀称和缓、动得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没有续断、没有突然。松静练拳,就要把兴趣集中于自身,自己开合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享受自己。拳势合时,体会收敛入骨、酥麻穿透的畅快感;拳势开时,体会伸拔放大,顶天立地的自豪感;一开一合,体会抑扬顿挫、韵律节奏的艺术感。练拳的始终,神无焦点,身无滞点,如痴如醉,似梦似幻,只顾享受幸福,无暇顾及、也无心顾及体外的景物纷繁。虽是在动,但动得很静,静到了旁观者不敢声张的程度。能松到这样虚极静笃的程度,自能守得住真心,养得住真性。要达到这样虚极静笃的程度,必须“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又生悟。”即把心收回求内生,放下求松沉,因沉而,因定而稳静,静极自生动。练太极拳都是在静中酝酿,动中生长;静中积蓄,动中发放。运动中都是动静相寓,动静交替,动分静合,阴阳相济。如此松静,自能抑制妄念,释放潜能,开慧益智,修得真功。
二如松沉。因松而沉是清升浊降、八面膨胀、肌松力掤、意气鼓荡的根据,偏沉则随是练拳用重量不用力量、松中生动、自然流淌的方法。松沉非常重要,但因后面会有多处说到,故此处从略。
三如松散。就是松开至散的状态,松至全身所有大小部位,都能积极配合整体拳势之需要,不受约束,自由活动。是把全部肢体分开为四个半身,即上半身、下半身、左半身、右半身。想像上下两半身之间、左右两半身之间都是虚空的、灵动的、似断还连,没有任何牵绊,以利上下两半身之间可以借向心力而收缩,借离心力而伸展;以利左右两半身之间可以互借杠杆力而沉浮,互借流动力而收放。第二是把全身的骨架拆散,肩、肘、腕、掌、胯、膝、踝、脚等,全身所有的关节都像脱臼似的,藕断丝连地相互悬挂着。原本像直棍子的四肢松成了三节棍,原本能自主运动的各骨节,现在必须要靠上一节甩摆带着才能动。第三是把全身的骨肉细胞分散开,使每个细胞都像海洋鱼群中的一条游鱼一样。每群鱼都多至无数条,但鱼和鱼之间,互供水流,互借水流,相互感应,相带互随,所以,相互之间既不会碰撞,也不会离远,总能保持相互协调的一定距离,组成一个巨大的群体。虽然游速很快,但整群的鱼不论怎么沉浮舒卷,总能领随有序,整齐化一,不会混乱。虽然统一意志,统一步调,但每条鱼在服从整体的过程中,总能随机顺势,积极进取,大增活力。我们练拳在以心行松,以松运身的过程中,想象身躯及四肢,薄薄的皮囊之内,满满地装着全部是水,水中鱼群游得欢腾。用这样通体细胞如鱼群游动的心法练拳,能放松骨肉、蠕动身躯、舒卷四肢、开合拳势,做到松中生力,松中生动。
四如“松通”,就是因为松,所以没有障碍,可以穿过,能够顺利到达,从而贯通、畅通,将所有的局部联系成一个整体。是气血神经运行通畅,是肌肉放松之后不再挤压经脉、血管和神经了,使气血、神经在往复路上没有了障碍,能顺利运行、到达末梢。第二是劲力贯通,是每个关节都一要松松地拉开距离,使之间充满内气、具有弹性;二要两骨虚虚对准,相互通气、通力;三要有开有合,使两骨或相吸或相斥,有一往一复的变化,以实现节节贯串。第三是神气相通,指所有的对称部位之间相互平衡、对称运动、彼此照应,如两熟人交流思想似的。
不论通什么,怎样通,通的源头发起和一路运行的动力都是放松。放松是多层次的功夫,有深透程度的区别。如果松不透,或者根本就无畅通的感觉,或者是通得不顺畅,路上有堵点断点。如果松透了,松意自然会沿着骨架走,顺着拳势走,按照开合虚实的路线走,穿过骨髓,通过筋脉,在肢体的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前后之间,无死角,无继续,循环往复,畅通无阻地走。松意走到,就如被水流冲刷,被气流磨擦,酥酥麻麻,滋味。松意通到,似乎就把生命活力送到,的细胞就被唤醒,生机就会勃发,景象就会繁荣。
“要想富,先修路”,松通就是修筑体内的健康之路。“通则不痛”,不生杂病。练太极拳的目的不外就是通过放松,畅通其身,教化其心,实现身体健康,精神文明。松通,就是练拳的直接目的。
五如“松柔”,就是因松而柔、由松入柔。柔是有韧性、有弹性、有通畅性、有流动性的软。柔的形象:一似美人,性格温顺、心地慈善、身段绵软,举止圆活匀缓。二像软绳,收束时能捆扎硬柴,放开时似甩出长鞭。三是像水,摸起来特松软,流动时不间断,利于万物、低调处世、从不争攀;避实就虚、随器成形、能方能圆、随遇而安;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粘连黏随、以柔克刚。四如面团,具有弹性,形随揉变。揉面团、是要把空气揉进去,把均匀揉进去,把松软揉进去;揉了又醒,醒了又揉,使面更有韧性,更好口感。柔是刚之体,刚是柔之用,刚是柔力的体现。柔不代表没有力量,而是代表更耐久、更通透、更深厚的力量。由松入柔,柔而再柔,柔至纯柔,柔中没有了不柔的杂质障碍,达到了“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刚是柔的整体趋势之力,是因为自己不用力所以才能从体外(如大地)借来的力。
六如松空。指用松的方法,实现物质肌体和精神世界俱虚空的修炼。从骨肉肌体的角度说,松空就是通过放松,使体内自然而然地清升浊降,向外膨胀,部位间、骨肉间、细胞间,都像发面馒头那样拉开了距离,布满了小孔,甚至有通风透气的感觉。从精神的层面说,松空就是沉淀杂念,平和心态,清空思想,忘其有己,如海纳百川能包容天下,不计较得失,常舍己从人。求精神上的大空间,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修为法则,是佛家的哲学诉求和修为文化。佛门也称空门,出家为僧就叫遁入空门。佛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缘生性空”,以空为禅。佛家认为,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最终都会归零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归于后人的笑谈中。空的思想观念有其积极的作用。空为空旷,意味着天宽地阔,没有障碍,有任我天马驰骋的回旋余地,有丰富变化的无限可能,能促进万物的繁荣兴旺。但是,空非的断灭。佛家说,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这里的“色”,是形形的色,是指人对万千事物的知觉。虚空之中含万有,生万有,万有住在空之中,终究归虚空。佛家说的色与空,相似于道家说的有与无,今人说的相与性,物质与精神,都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含、相互转换的。有非的有,无非的无,心应站在有无之间,不能执着于有无一端。王壮弘先生说:“没有的有,有的没有,这就是我们太极拳的境界。”就像初学拳者学练“虚领顶劲”,只有对这四个字的心中想像,没有虚领顶劲的应有感觉。心中有,身上没有,就是“有的没有”,“也即“色即是空”。随着功夫的增进,不但找到了感觉,还与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等要领融为了一体,对虚领顶劲的概念,由显意识变成了下意识,变成了无意识,“无意之中有真意”,虚领顶劲的作用反而发挥到了,能领起全身的精气神了。此即“空就是色”,即“没有的有”。通过“有的没有”,达到“没有的有”,是拳艺由低到高的修炼逻辑。以松为法,以空为用,是太极拳的技术核心。旦识空中趣,不恋色之丰,从而逐渐向“驾虚摩空,乘幽控寂”的更高境界追求。
除此之外,先人还创造出放松、松动、松舒、松畅、松快、松活、松开、松正等词汇。每个带松字的词汇都是社会大众传承的传统松文化,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都值得深入挖掘,都饱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和运动技巧。先人用这些带松字的词汇告诉我们:松有许多对身心、对运动利好的作用。练太极拳一定要念好“松经”,把松字刻在心中、融入血液、灌输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让松成为自己生命的一种良好素质。
二、拳家传承
太极拳家是世界上理解放松最深刻、传承放松最用心的人群之一,他们对松的体认是传统松文化与太极拳融合得最为密切的那一部分,能使我们更直接地受到启发、得到助益。
王宗岳先生在他的《太极拳论》中提出了“偏沉则随”的运动原理。王壮弘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主要重点在‘偏沉则随’,这是全篇中关键的关键”。“偏沉”是“则随”的动力,“则随”是“偏沉”的响应;“偏”是“沉”的部位,“沉”是“偏”的动向。“沉”就是向下放松,是自然而然地放落下去。“偏沉则随”是道法自然的典范,是借用自然力、不用身体力行拳的大智慧,是用意不用力、偏沉对称松、松中生运动的巧妙技法,是“不运动自运动”(陈鑫)的自动化运动。
杨澄甫先生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此语的重点有两个,是松很“难能”,因为要改变长期的用力习惯,要把僵硬的肢体练得柔软,无异于洗髓易筋、脱胎换骨;因为松是一种基础性的功法,一种生命品质的修炼,一种需要身心共同探究的学问,一种涉及面很广的传统文化。找点放松的感觉并不难,难的是松功有无尽的层次,几十年都很难松到没有不松杂质的纯净程度。第二是松最重要,特别是已经“着熟”、步入“懂劲”的太极人,应当把松作为拳的动之因、劲之根、势之魂、意之寻、遵守的法则,从松中寻找智慧,寻找动力,滋润身心,健康人生。只要抓住、用好了这个松字,就等于打通了太极拳术的任督二脉,松功之外的其他功夫就不求自有,成为“末事”了。读着杨澄甫先生的真言,自然联想起另一位太极高人的一首诗:“拳本虚无一气游,空空净净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行应当似水流”。两相对照:“一个松字,最为难能”,与“空空净净最难求”是一致的;“真能松净”与“身行应当似水流”是一致的;“余者末事耳”与“得来万法皆无用”是一致的。对松在太极拳中具有“”的重要性,不同拳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陈鑫先生曾说过,太极拳“实乃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加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冠以太极之名。”陈先生说的重点是强调天机自然,反对人力强为。“天机自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实,及其内在秩序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强为”则相反,是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规律而为。怎样才能认识“天机自然”,不违背天机自然之运行呢?老子早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无为、不争、处雌守柔;许多的古圣今贤也都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坚守传统的松文化,把身心放松、放下、放开,松入到淡泊、宁静、致远、自由的精神境界。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就松和沉两个字。”
顾青先生说:“太极拳的精粹就是一个‘松’字。”
张全亮先生说:“放松是攀登太极拳高峰的捷径。”
玉昆子先生说:“凡立志修炼太极拳者,修炼松柔功夫是主修课,别的什么都是弯路。”
杨振铎先生说:“杨式太极拳练习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放松。”
奚桂忠先生说:“一生练拳的过程,是求松的过程,要时时刻刻想到一个松字。”
陈正雷先生说:“陈式太极拳尤其要求放松。”
田秋信先生说:“放松是技术实施的根本,是生产、生活、生存的本能。”
张宝银先生说:“松乃种种功夫之源,松乃种种功夫之本。”“太极拳修炼,‘求松’、‘放松’,唯此乃是正道,除此别无他途,舍此乃是‘求’远,违此乃是错误。”
李雅轩先生说:“太极拳的练法,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是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
王方莘先生说:“我把松看成是太极拳的灵魂”。
刘国军先生说:“放松是练太极拳的关口。”
刘俊华先生说:“放松是太极拳的核心技术,是需要练一辈子、悟一辈子的基础功夫。”
陈惠良先生说:“松是练太极拳的必要条件。”
王万宾先生说:“松不开,就沉不下,就领不起,就柔不了,就通不够,就散不出,就净不透,就难言空,就无法企及太极拳的高境界。一个‘松’字,实在难能可贵。”
王壮弘先生说:“松是太极拳的要义”;“太极拳讲松是基础,不松何以空,不松何以柔,不松何以满,不松何以圆,不松何以活,不松何以灵。”
杨澄甫先生说:“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李和生先生说:“一分松一分功,十分松十分功。”
康伟先生说:“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功夫是松出来的。”
陈照奎先生说:“太极拳全过程都要松下来,要沉下来,要百分之百地放松。”
张俊山先生说:“松和静是练功的先决条件。”
如此等等,不胜列举。这每一句至诚至善的话语背后都有深刻道理、深厚感情地支撑,都是从长期练拳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的心声,都是对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发自心底地谆谆叮咛。太极拳的不同流派、不同拳家,尽管在其他方面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但在一个“松”字上却不谋而合、异口同声,共同强调、坚守、弘扬着传统的松文化。我们每位拳者都应从而惊醒,自觉响应。
众多太极拳家对放松都这么一致地推崇,把松视为太极拳的“精粹、捷径、灵魂、基础、之源、之本、正道、主修课、最重要、必要条件、难能可贵、技术核心、要义”,必须“百分之百、全心全意”,评价之高尖,态度之坚定,情意之衷恳,几乎无以复加。这绝非偶然,与放松合道、用有所值相关。拳家们是被放松在太极中、在人生中的实用价值所折服,是被放松的道性力量所感召,是对放松之道的真知酌见、真实评价,是得道、行道、传道者们对道的真情表达。
对拳家们的肺腑之言,值得每位太极拳人花一生的功夫体悟、深研,应像僧人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一样,时时颂读,牢记在心,运化在身,千万不能只作为一般知识,疏解大意。
大家知道老子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几于道”,其性状功能最合于道。松与水性向一致,道德相通,有天然的缘分,同样地能融解僵硬,化固体为流体;同样是形柔质刚,能渗入细微,内含攻坚克难的软实力,有“利万物而不争”的德性;同样有道的性状、善的作用。不论人和物,松则宽广、通畅、包容,适于发展变化,含有更多可能,有助于和谐相处,繁荣旺盛,同样合于道,有大道的胸怀、性情、形象,包含有道的力量。天大地大,不如道大。道生拳,拳含道,拳如其道。人练拳,拳炼人,拳如其人。拳内拳外,都受着大道的制约,都须遵守着相通共用的哲学道理运行。放松不但是太极拳之大道,是判定拳艺真伪正误、功夫深浅高下的准绳,决定着练拳的成败得失;而且是做人之道、处世之道,能澄清迷惑、化解困扰,可为人生铺路架桥、减少坎坷,是“生产、生活、生存的本钱”,理应受到一致推崇。君若不信,就用心看完我这本书,或许会明白我说并非虚言。
三、拳众传承
传承太极拳松功,不仅靠词语,靠拳家,更靠我们广大的普同练众。我们每天练拳,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传承。传承就像接力赛跑,不仅要用身、用心,更要用信念、用真情。要守正,要接好棒,要自觉地忠诚地学习、弄懂先人传下来的心得体会;第二要创新,要跑出自己的好成绩,要身体力行,坚持不懈,深研细悟,把身体里滞留的阻止抵抗之力残余彻底清除,把自身内路、身内与身外的能量往来交流之路彻底打通,总结出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规律性东西;第三要传播,要交好棒,要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给同道。
做好这些,首先要从提高对放松的思想认识开始。只有认识充分了,才能热爱放松、信赖放松、研究放松、践行放松,才能更好地传承放松文化。
一要认识放松的重要性。放松是明心见性、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功夫,能解放生命活力,促进生命和谐,释放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使生命更具德性、更有韧性,有利于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承受挫折的坚强,一丝不苟的态度,心向阳光的性情,学做的追求,助人为乐的情操,哲学辩证的思维;放松做人,能从道德品行的提升,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而升华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全程都有无所不至的渗透、滋助作用。放松修行的不但是身体,而且是性情,不但关系到练拳,而且关系人生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真正的松静下来了,心态就平衡稳定了,思想就清明理智了,可避免浮躁、烦恼,更能思考问题全面,做事顺理成章,举止准确得体,效果更加理想。像这样全面深刻、触及灵魂、优化人生的锻炼效果,是追求勇猛刚烈、以力取胜的练法永远都望尘莫及的。
对于放松的重要性,玉晶子先生在其《太极拳秘谱秘解大全》一书中这样写道:“可以说,松柔学说为我们子子孙孙,为开发人类智慧,增强人类体质,推高人类品质,抵制人类邪恶,增进人类和平、平等相处,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放松的心态,放松的肢体,放松可以操胜券、解大难,但是,唯有太极拳人特别看重松柔,对松柔的认识和理解与众不同……我们太极拳人对待松柔的心态更为神圣,更为坚定不移,将松柔作为拳魂,向‘全身透空’的境界苦行修炼。”认为“没有松柔就没有太极拳,没有松柔就不是太极拳。”“松是太极拳的含金量,练拳不练松,到头一场空。”
小到吃喝拉撒睡,中到做事少受累,大到社会更和谐,都需松中生智慧。
二要认识放松的品位高。放松不只是一种方法、理念,更是一种文化情怀,它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是古代圣贤仙佛的修炼之道,是当今人文艺术各领域的必修一课。老子提倡的“致虚极,守静笃”,“虚其胸,实其腹”的操作方法就是放松;佛家缘生性空、道家有无相生思想的修炼,也不可能没有放松;我听过瑜伽教练讲课,频率的用词就是放松;戏曲、歌唱、播音等许多行业强调的气沉丹田还是放松;更不必再说众多太极拳名家对必须放松的异口同声,为松中生动修炼一生。非放松无以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放松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放松不能无为,非无为不能无不为。放松是修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为而无不为圣贤境界的源头基本功夫。大量事实证明,放松就是弱化、改造后天,开发、强化先天,修行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之大道,追求生命本原的那些东西,是阴阳对立统一科学规律的表达,具备真善美的品质,是一种很广泛的文化现象,应当顺理成章地把它提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研练、传承,郑重其事地树立起“松文化”的标牌,按照松文化的精神塑造自己。
三要认识放松的法理深奥。放松作为一种常识,似乎一说就懂,简单易行,习焉不察。其实,放松是生命先天固有之本性,能恢复先天本有之良能,可消除后天生活之压力,好开发兴旺发达之时空。放松作为一种功夫,外联无边际,内深无数层,不要说局外人,就说太极拳的修炼者,多数人也只是咀上说说,身上也摸不到边缘,探不到底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中的松文化占重要的成份。太极功夫包括性功、命功、气功、劲功、着功等,但无一不由松功贯穿、统领。太极拳放松的法理,与工作生活、为人处事的法理是相通的。学会放松,一通百通,也就找到了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太极拳界有“十年不出门”的说法,就是因为松感难找,松功难练,深不可测,没有十几年、几十年地修炼,很难登堂入室。但深奥中含有迷人的趣味,艰难中含有难得的幸福。正是这种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幸福滋味,引逗着有志者心甘情愿、坚持不懈的探究终生。
松文化是身入其境、体感心悟的学问,传承者应当把修炼放松的功夫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永修课,由认识放松至乐于放松,再到善于放松,在松中生动中体会放松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自信、自觉,增强自身传承松文化的趣味性、恒定性、正能量和执行力,耐住寂寞,身体力行,在越练越细之后又把繁杂的内容简单化,在登高望远之后又把深刻的道理浅显化,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用别人做得到的方法,守正创新,传承精华,解决当前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