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3
(2022-07-01 14:38:52)
标签:
八卦掌鸣生亮太极拳张全亮吴式太极拳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一章:绪论
太极拳不靠力大欺人,只求以柔克刚。太极拳锻炼的主要目标不是力量强大,而是松柔轻灵。太极拳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运动,而是自然松出来的运动,是以心行松,以松运身的运动,是通过身心放松、松中生动,实现健身、养性、开智、励志、自卫、弘扬传统文化、提高生命质量的运动。
太极拳是引人进入放松状态,研练身心放松技巧,创作肢体放松艺术的运动。太极拳站桩就是教人固定姿势练放松,教人松静、松沉、松开,松出沉着稳定、气血畅通、周身一家的身心素质来。太极拳练架就是教人按照规定动作练放松,松出无拘无束的生命本真来,松出健康需要的体畅心舒来,松出行云流水的情感神韵来,松出开合虚实、阴阳相济的弹性掤劲来。太极拳推手就是教人随着对手的意劲练放松,教人松接、松吞、松容,松出舍己从人、不丢不顶、粘连黏随、引进落空、以柔克刚的攻防技巧来。
归根结蒂,太极拳这功那功,都是松功;这法那法,都是松法;这动那动,都是松动。正确放松,大功告成;丢掉放松,一切落空。
放松是太极拳的运动灵魂和思想精华,滋养着太极拳的生命力、正能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放松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功法体系,不但精深,植根于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而且博大,其功能和作用广泛助益于漫漫人生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对此,我深受其益、深信不疑、深爱不离,愿与大家分享。
第一节:放松的形象比喻
简单地说:放松就是放下、放开自己,做到不僵硬、不紧密、不骄躁、不用力。为了把抽象的概念说的生动形象些,下面打几个比喻。
一如浑水澄清。放松像是取出一杯浑水,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等待其按清升浊降的规律自然澄清一样。身心如此放松,像避开繁忙嘈杂的劳动环境,舒缓一下疲劳的身体,清静一下烦躁的心情,得到积极有效的休息。放松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随着徐徐地呼气而沉肩垂臂、含胸束肋、松腰落胯,从肩向下里里外外一层一层地沉气,体内像浑水中的泥沙缓缓地沉下去。“浊而静之徐清”(老子)。“阴阳相交,清浊相,氤氲化生,始育万物。”(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清升浊降,既是自然规律,也是修身之道。浊降清自升,虚实自分明,意气沉下去,精神向上升,下盘更稳定,上盘更轻灵。意气下降又如高天精华之气穿过身体下沉入地,精神上升好像地下深厚之气穿过身体升入空中,天地经过身体交流信息、相互贯通。天属阳,地属阴,而我居中,天地人三位一体构成一太极,呈现一幅天人合一的意境。清升浊降是练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开合循环的运动规律,是塑造健美身形的自然法则。不但练拳,平时也可这样练。不论站立还是走路,心中想象自己是“头顶天,脚踩地,中间沉下丹田气”,就会立感精神倍增,豪气满身。
二如发馒头。放松像是面粉发酵蒸馒头。心意气血像是酵母菌,通过放松,均匀地布满身体,充分发酵,产生气泡、鼓开孔洞,从而使身体像馒头似的膨胀起来、由密变疏、由硬变软、支撑八面、富有弹性。肢体通过这样地放松,像是将紧贴在一起的各层肌体拉开了距离,如骨骼与骨髓之间,肌肉与骨骼之间,皮毛与肌肉之间,关节两骨之间,各脏腑、各部位、各细胞之间都松散开了,都像拉开了距离,使体内像蒸好的馒头似的均匀普遍地布满大大小小的缝隙、孔洞。空则无障碍,似通水或风,伸缩有弹性,受力有缓冲,回旋余地大,动静都从容。说空实不空,空仓储良能,无中含万有,有自无中生。内部成虚空,外部皮毛攻,松空又圆满,知觉特别灵。身体如此空灵饱满、八面支撑,好像占满了整个空间,皮毛如触须,似乎能触及周围景物,似乎能灵敏准确地探知八方风吹草动、攻防敌情。
三如冰化水。僵硬的身体像坚冰,运动只能靠筋骨之力推拉搬弄,没有内在的先后顺序,没有节节贯串地运行,不能借用自身重量松中生动,消耗高,效益低,练拳就像体力劳动。放松就像冰块破裂,碎成冰渣,融化成水,在体内骨肉之间流动。松意之“水”在体内是由点流成线,由线泛成面,由面到全身。体内松意走,骨肉变实虚,虚实变化成动力,带动重心移。重心移动打破了既有平衡,自身掌管平衡的职能机关就自动命令肢体伸屈升降,调整姿势,实现随遇平衡。这就形成了拳势运动。再进一步,还可以想象练拳是在浩渺无边的波涛中游泳。身欲向前时想象是身后有大浪推涌着向前,身欲后退时想象体前有大浪推涌着后退,欲要升举时想象是被水浪托起,欲下降时想象是落入了浪的谷底,无论进退顾盼、开合鼓荡,都可想象自己只是被动地随着水势而游动,完全不需自己用力。
四如鱼戏水。拳者身体如鱼,松感像水。水是鱼的生存环境,松开的气势是拳的运动气场。松的气场鼓荡,犹如水之波浪,进退顾盼非我动,是被水流冲动样。水,托举着鱼、营养着鱼;松,流畅着拳、滋润着拳。鱼借水畅游无碍;拳凭松自由轻灵。鱼在水中得到的一切,拳在松中同样能够得到;拳的一切动作过程都在松中进行,一切修炼效益都在松中产生。拳者对松应朝夕念念不忘,时刻用在身中,体感心悟,亲密不离。鱼离开水的灾难,拳离开松同样会产生。拳离开松就失去了太极松柔的特征,就误入旁门,不能称之为太极拳了,就等于失去太极拳的性命。
五如荡秋千。荡秋千之人,两手各抓住一条从上面垂下来的绳子,双脚踏在这两根绳吊着的一块板上。开始时,或请人推一下,或自己先有一两步助跑,以起个势。只要有了这个即使很小荡起的初势,就可顺着这个“势”变换身体的虚实,巧妙发挥身体重量的作用,越荡越高。每逢从上向下荡的时候,屈膝下蹲,利用身躯的物质重量,自觉接受地心引力,主动向下坠落,产生下荡的加速度、冲击力,为之后地上荡创造惯性、积蓄势力。这相似于太极拳的合势,肢体曲缩,气向内聚,全身由外向内松。每逢从下向上荡起的时候,腿脚向下伸蹬,自觉接受地面(踏板)向上的托举力(反作用力),顺着运动惯性,腰身向上挺起,两手撑开两绳,全身释放能量,享受向上腾飞的感觉。这相似于太极拳的开势,四肢发动,气行诸外,全身由内向外松。上半身先向下松蓄劲,再向上升发劲,是荡秋千、也是练太极拳每个运动单元同样必须的动作。
后一篇:《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