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5
(2022-07-01 14:41:48)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三节:放松的价值取向
太极松功所追求的,不外就是健康身体、陶冶性情、自卫、表演比赛、文化研究、继承传统等选项,归纳起来,可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王芗斋)十六个字表达。再往高精尖的顶端升华,还可将放松的所有价值取向,都浓缩在真、善、美三个字中。真、善、美,包含了一切正面的价值取向,当然也是太极拳放松的价值取向。
一、松出自然炼出真
1、何谓自然?自然之意包括四个方面:一指自然存在,如天上的日月星球、宇宙空间,地上的动物植物、湖海山川,人的血肉筋骨、四肢躯干。二指自然规律,如天上的星球运转、风雨雷电,地上的一年四季、黑夜白天,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三指自然本能,即先天本来具有的自然之能,如水能流,球能滚,鸟能飞,咀能吃,手能拿,脚能走。四指自然而然,其中的“自”指自己,“然”指样子,“自然”是指自己作为世间万物中一物原本具有的样子。指人的言行举止,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做作、不勉强、不呆滞、不紧张、不别扭,自由自在,自然得体。自然是万物的本源,万事的正道,无为的作为,人性的真境,当然也是太极拳放松的价值取向。万物得其本源者而生,万事得其正道者而成,人生得其自然者而顺,练拳得其自然者而真。自然是天地人之大道,自然者,“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老子)。所以,“要向大自然学习,不是大自然的东西通通不要”(王壮弘)。
2、人本自然。我们每个人都因天地合气而生,本来都是自然万物之中的一物,但因长期生活在社会氛围之中,耳闻目染及所思所想都是社会人文的纷繁,排挤了自然在心目中应当占有的合理空间,致使我们在主观意识上很不应该的忽视了自然、离开了自然、甚至违背了自然、伤害了自然,忘记了自然才是本来的生身父母、生命源泉、万物宝库、学习典范,不再自觉地敬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学习自然。要知人体自然之理,方得天地交流之气,才能谈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这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洗礼传到了今天,仍然耳熟能详,仍被奉为经典,特别值得我们用心体验。
我们都知道自己生于爹娘,来自家庭。但是,仔细想想,追根溯源,实际都生于天地,来于自然。人形长成这样,头脑这么发达,都是自然进化的成果。我们的骨肉躯体,与其他的动物植物一样,都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我们穿的衣、吃的饭、用的物、住的房、行的车、呼吸的空气,都是大地提供的资源;人类的许多的创造、发明、发现,都是地上万物提供的灵感;农业收成的丰欠、人生路上的祸福、身体是否康健,往往都与天地的万象变化相关。我们每个人都生于地、长于地、老于地、葬于地,地给了我们满身的遗传,地是我们生老病死一生都离不开的家园。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法地”,都应当敬畏大地、热爱大地、感恩大地、学习大地,都应当学习大地的深厚含藏、无私奉献,学习地上的各种物象,启迪灵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太极。天上的云,地上的风,河里的流水游鱼,路边的蚂蚁蚊虫,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和独特的灵性,都有我们所不能,都有当人类老师的资格。问题是我们留意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学到了多少。这都取决于每个人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触类旁通的悟性,考验着每个人有没有回归大自然,甘当自然一物的低姿态和自觉性。例如,想想令人恶心的蛆虫,没有手脚,没有肌肉,而是靠体内的液压系统支配身体蠕动。假如拳者悟透其道,身体松软的像蛆虫动作,那就离真太极不远了。
在自然的四大元素中,天、地、道三者都没有思想意识,不存在违背自然的问题。唯独人有主观意识和客观身体两个世界(要素)。主观本来是反映客观的,也应当是自然的。但在反映不全面、不真实时,就产生了主观主义,说话做事就不客观、不自然了,就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于是就受挫折,就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我们的所有都得诸自然,也应还诸自然、效法自然。所以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特别提出道法自然的主张。所以,习近平于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所以,认识自然地客观存在,遵守自然地变化规律,顺其自然地思考问题、说话做事、练拳修身,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血脉、滋养生命,应成为我们太极拳人一生不变地精神追求。
3、松出自然。就是通过正确放松,松掉盲目性,松出自觉性,从理智到情感,都能清醒认识我们的血肉之躯归属天地、类同万物的原本属性,有着其自然本具的功能结构和动静规律,尽量避免有失客观的思想意识对肢体运动的强制,尽量发挥肢体先天生就的随机顺势的潜在能力,按照肢体自己运动当时的情势需要,不求屈而自屈,不求伸而自伸,一切动作都顺着肢体的自然结构,顺着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顺着物极必反的运动规律等自然之力而运行,都自由自在,自然而然,非人力克制、强为。这种自然是松出来的自然,是无为而为的自然,是符合生理和心理本真规律的拳艺自然,是人性还原,是回归真自然。
松出自然,一要松掉所有不自然的东西,二要松出感知自然和顺其自然的能力。
先说松掉不自然的东西,就是松掉因肢体僵硬而筋肌弹性差,关节旷量小,腰身像柱子,四肢像棍子,外在的动作不灵活,内在的气血不通畅,锁住了生命本真自调机能的那些东西。就是松掉熏心的名利欲望和世俗观念,松掉因思想狭隘而思路闭塞、胸怀狭窄、目光短浅,迷失于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遇事斤斤计较,看问题主观片面,甚至装腔作势、弄虚作假,不能与大千世界融为一体,失去了天人本来合一的大局之真,失去了人本自然一物的和谐之真的那些东西。就是松掉因情绪拘禁而皱着眉头,锁着心头,缺乏情趣,没有爱好,调动不起自身的正能量,调整不好自己的心理平衡,易喜易怒,心烦意躁,必然会妨碍自己潜在能力的开发,埋没自己先天聪明才智之真的那些东西。把所有不自然的原因、表现都松掉了,都抛弃了,剩下的就只有自然了。
再说松出感知自然和顺其自然的能力,是说通过放松,提高感知自然的灵敏度,更广泛更准确地感知到原先感知不到却自然存在的东西,如感知到自身的物理性质,感知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感知到毛孔的开合呼吸,感知到空气在指缝间流过等。是说通过放松,使自己能够顺地心引力而自然地沉下去,顺地面反作用力而自然地升上来,顺着两种地力在自身体内分别主导的对称部位相斥相吸而自然地开合,顺着两种地力在自身体内上下不同层次或前后或左右地错开而自然地移动重心,顺着重心移动而自然地进退顾盼,顺着开合变换而自然地蓄劲发劲,顺着蓄劲发劲的筋肌走向而伸缩肢体,顺着进退顾盼的关节旷量而绕摆四肢,都是顺着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自然现象,顺着自身生理结构的自然能力,顺着力学连动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运动。顺着,就像顺风顺水行船,是筋骨放松、借力而行、松中生动,是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地运动。
练太极就应当这样,从自然到自觉,又从自觉到更高层次的自然,始终以自然为目标、为依归、为境界。因为自然是真理,是老师的老师,是不能有丝毫轻视的。
自然是本源,唯善方可入;不执也不弃,唯智方能悟。
4、学做。自然之中含有客观本真的品质和力量。道法自然练拳、顺其自然运动,就是顺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之真,有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真”是善和美的立足之本和价值支撑,求真是尊重事物原本属性并本然地对待事物、把握自己。“真”是尊重客观、遵守规律、为人受敬、做事善成的品质,是立足于人前的底气,是古今共赏的高尚人格。在古时,道教修炼成正果的道人被尊称为“”;在当今,我看到一所中学教学楼上有校训性质的八个大字,“心向阳光,学做。”是呀!只有“心向阳光”,胸中无阴影,满身正能量,才能更好地“学做”。“心向阳光,学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人生方向。就是真正的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德技双全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求自私自利,专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人。追求高品德、强能力,与当今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应当有“三真”:对人真心,对己真实,对事真知。对人真心包括:少些计较,多些理解;宽容大度,态度温和;帮人所需,助人为乐;不虚心假意,不讨好求报;只求人好,不图己得等。对己真实包括:尊重客观事实,遵守客观规律,客观评价自己,经常检讨自己,常想自己不足,自觉纠正过错;不文过饰非,不浮夸炫耀,不好高骛远,不自高自大;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老实做人,认真做事;不贪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等。对事真知包括:不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常静心思悟,虚心学习,坚持不懈,追求真理;有“朝闻道,夕死足矣”的求知渴望,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勇于爬坡过坎,不断自我超越;不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力求知事更真、做事更切。练拳的过程,就是探索未知、验证已知、淡化熟知、得到真知的过程。真知是精神营养。精神也是需要新陈代谢的。追求真知,补充新知,才能精神不老,常葆活力,提高能力。不论练拳还是生活,三真之人都心地坦荡,胸怀开阔,道法自然,轻松操作,常有更好的效果。
二、松出中和炼出善
放松生中和,中和修德性,德性生善心。身心放下、放开、放空,就能解脱禁锢、放下负重、排除烦恼、中和性情、清空思想、与世无争,回归人初,本善自生。
“中即正,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法则和规范,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刘静)。站在太极拳的角度说中,一是要对称放松,占住中定,守住中线,立身中正,上下贯通,“占住中线往开里打”。二是要保护中位,如上护喉头、胸口,中护上下腹部,下护裆间。三是要动由中发,即开时要先开中之位(如丹田),由中位将筋骨向四面八方送出去;合时要先合中之位,由中位把四面八方筋骨拉回来。四要把握中度,要开合相寓、虚实相兼、恰到好处、不走极端。找中的感觉须重量放下、体量放大。真正松开了,中就有虚空灵通的感觉了,空得好像没有实物了。感觉没有实物了,就是具有能量了,就能自如有效地收放阴阳两仪了。“中”,不但是空间方位上的,运动过程上的,而且是精神气质上的。正中在心,才能万物得度;堂堂正正,才能左右逢源。中能生和,中是阴阳和合的基础。
和是站在中的立场放开视野、顾全大局,与周围的环境亲密接触,友好相处。和是和谐,是阴阳相济,是阴阳双方在“中”的协调下通过矛盾达到统一。“和”表现于太极拳,一是心意亲和,如舍己从人、不丢不顶、与人为善、不争强斗狠。二是动作柔和,如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两腿如扯弦,两手如撕棉,腰腿如?水,身手如行云。三是气势平和,如体松心静、气和劲顺、均匀逐渐、圆活缓慢。四是全身随和,即身心各职能系统和各运动部位要相互支撑、相互给力、相随相合、协调一致。
中为和之因,和为中之果,中与和是因果关系。中为和之体,和为中之用,中与和又是体用关系。把中与和组成一个词就是中和。中和就是中庸,是万德之本。儒家经典《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与人为善的源渊、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和本质性情。只要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育繁荣、人民便幸福安康了。这是何等的上善大善呀!中和的形象表达就是太极图,就是阴阳两鱼以S形曲线为中抱成一圆,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中和的肢体表达就是太极拳。练太极拳,重在修道德中和之性,养阴阳中和之气,练一体中和之术,就是“要实现内三合,外三合,就是要把天时、地利与人融合在一起,求得一个大的中和”(孙剑云)。太极拳“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变化也”(李道纯)。练太极拳求中和之善,就是通过放松,唤醒自身本具的先天自调机能,进行自我内在的调整和修复,调整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调整自身内部不同部位、不同功能之间的阴阳平衡,协调自身与天地自然、与周围事物、与他人之间的相处关系,进入太极中和之善境。
中和的物理原理是同频共振,就像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频率相同,通过共振,之间可传递信息;又像乐器与歌声的频率相同,共振可发出悦耳的声音;还像人挑担时,扁担两端的沉浮与挑担人行走步伐同频共振,就能忽悠忽闪的轻松自如,节省力气。同频共振有能量叠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人对着有适当厚度的玻璃杯发声,只要人声的频率与玻璃杯振动的频率相同并耦合,产生共振,就能使玻璃杯破碎。同频共振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就是天人合一,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就是和谐相处,表现在一个人的身心之间就是内外互动,表现在一个人肢体的不同部位之间就是动作协调。太极拳讲究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总之是上下相合,此外还要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全身处处都要相随相合。所谓相合,就是要同频共振。同频就是同始同终,同步进行,一动无有不动。共振就是相互借力、相互送力、开合相助,沉浮互动,平衡相护,信息相通。例如,同侧的肩井穴与环跳穴,总是一沉一浮,相互非开即合;上体的天突穴、膻中穴、劳宫穴,腹间的神阙穴,下面的涌泉穴,随着整体拳势的开合,如一绳牵着,不是同时内吸,就是同时外吐。同频共振是太极拳中和运动的自然规律,是一种善的表现,可感念周身与外界、周身之内部,信息相通,灵气互换,不但有利于悦心、健身,而且有利于技击,使运动省力高效。
中和的作用就是善。善就是好。人善是指人的心肠好、态度好、言行好、技能好、效果好等,是对人对事对物有助益。太极拳作为武术,反对争强斗狠,伤人性命,主张防守为主、以柔克刚、点到为止、不伤和气。作为健身运动,反对奋发刚猛、用力使气,主张松柔和缓、有氧运动,重在扶植生命本具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主张通过放松,一动无有不动,达到锻炼的全面性;通过放松、内外相合,收敛入骨,实现锻炼的深刻性;通过放松,降低体能消耗,提高锻炼效果,实现老少皆宜的广泛性。太极拳作为一种中和性质的文化形态,主张淡泊、宁静、致远,主张像水一样,无为而为,松中生动,顺势而流,利万物而不争,有利于练者积善修德,成为社会中正和谐的正能量。
中和的品行就是德。德是情怀、信念、品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言行准则。德高者胸怀宽广、心情顺畅,自然会保持平常心态,放下许多烦恼,化解许多矛盾,广结中和善缘,自然会吸纳拳艺、涵养拳艺、升华拳艺。林墨根先生说:“只有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能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如果没有良好的武德,要做到舍己从人就有心理障碍。如做不到舍己从人,就练不好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
三、松出情技炼出美
科学和艺术总是在山顶上相逢,技术和情感总是在放松中相融。
太极拳运动美是情技交融和神形并茂反映出来的生命之真之善之能的文化信息。演练者自己感到美,是以情感驱动技巧,以技巧抒意,是一种体畅、心舒、情悦的滋味。演练者的情,是身心松畅、神气鼓荡、宣技尽意的运动情感、攻防情感。演练者的技,是松出来的华实相辅、虚实相成、刚柔相济、抑扬相生之运动技巧。观赏者感到美,是演练者以情宣技尽意的运动信息深入到了观赏者的潜意识之中,引发了心理共鸣,启迪了某种感悟,产生了神情愉悦。
太极拳运动美,不仅体现了编排者真、善、美的创作思想,而且体现了演练者对动作中真、善、美内涵的理解和发挥。演练者基于对拳中所含自然性、中和性、哲理性、道德性、艺术性等传统文化元素敬重和体悟,基于对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弘扬传统等实用价值的追求,基于运动过程中骨肉层层揉搓、松意节节贯串、自感心旷神怡地幸福享受,通过长期体练心悟地磨合,培养出对太极拳运动的美好感情。这种感情,既是欣赏美的感动,又是创造美的冲动,激励着演练者用审美情感理解动作,用形象思维渲染动作,用放松的方法升华技巧,用艺术的手法舒情达意,将审美理念投入进去,用审美情感将拳中的美学内涵挖掘并发挥出来,把太极拳当做抒情诗、写意画、轻音乐演绎,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
太极拳运动以自然为本,秉中和之性,呈情技之美,守阴阳之规,以自身重力为运行动力,以攻防技巧为表现方式,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察和认识,展示了为追求真、善、美而战胜困难的意志和能力,是对生命的肯定,对能力的展示,对胜利的自豪,对自由的张扬。那轻灵超逸的洒脱身姿洋溢着勃发生机,沉实浑厚的浩然之势表达着顽强和坚毅,圆活流畅和自然顺势透露着和谐统一。拳为小道,动静之间却反映了太极大道。太极拳的一着一式,与宇宙的星球运转,自然的阴晴寒暑,社会的协作争斗,人生的悲欢离合,与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有着许多共同的道理和特征。太极拳运动的开合伸缩,不但是攻防动作,而且是生命的信息、文化的语言、艺术的心声,有着某种象征意义,有着广博的审美空间和深厚的审美内涵,经得起反复咀嚼和回味,使得审美情趣层层深入,直至无穷。
行拳过程中,在意念引领和有序放松的作用下,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一开一合显示着生命活力,每一块肌肉都一伸一缩传递着运动信息,每一个骨节都一顺一逆旋动着内中意气。它们像一支乐队,依托着内心的审美情感为韵,恪守着外在的动作规范为律,以松放出生命活力为能,按着开合虚实的节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演奏着进退顾盼、起落甩摆、伸屈缠绕的乐曲,鼓荡着审美情趣,飞舞着心神意境。太极拳运动,手似牧童摇鞭,身似游龙飞凤,脚似捕鼠灵猫,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笨拙。开势“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如鹰击长空,龙翻苍海,一副遒劲浑厚的宏大气势。合势“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如云霞轻度,鱼翔浅底,一副清幽秀丽之态。太极拳体现着道法自然的审美理念,承载着中和善良的传统文化。它不以惊险刺激夺人眼球,不以刚猛凶狠令人惊叹。她以生命活力鼓舞人志,以哲学内涵启迪思维,以正直大方伸张正义,以至情至性梳理人心,以播撒健康造福人类。她崇尚真善,不重装饰;崇尚简朴,不重繁华;崇尚和谐,不重奇特;崇尚友好,不重争斗;崇尚自然,不重表演;崇尚内涵,不重外显。她不是彻开的花朵,不炫耀、不张扬。她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把清香和美丽包含在内心之中,全心全意在自己身内下功夫。这是不求外显而又难以遮掩的美,是抚慰人心、耐人寻味、引人深究,古朴而又典雅的美。
总之,太极拳之真,是通过放松,松掉肢体僵硬的枷锁和心灵杂芜的障碍,松掉后天的虚假,松出先天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本真。太极拳之善,是通过放松,松掉物质欲望和名利嗜好的困扰,松掉相互争斗的算计,松出人之初的本善之性,松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生的正能量、大智慧。太极拳之美,是通过放松,松掉呆滞笨拙之丑相,松出情技交融、体畅心舒、行云流水般的美好意境来。真是立人之本,善是为人之道,美是生命光芒。松出来的动作有天然本具的自然之真、中和之善、情技之美,是太极境界,人性绽放,内涵深厚,雅俗共赏,动人心弦,意味悠长。
“太极拳是真善美之体育”(吴图南)。“真”代表着自然性、科学性,“善”代表着中和性、利好性,“美”代表着趣味性、艺术性。真是善的基础,真与善又是美的源渊,美又能使人愉悦,引人入胜,催人长期坚持不懈地体练心悟,探求拳中科学真实的道理和益于生命的善能,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美好。王壮弘先生说:“太极拳的真善美三者都是相互依存的,真者必然美,而善也在其中了”。真、善、美互根互生、良性互动、循环往复、螺旋提升,成为健康身体、陶冶性情、增进智慧、开发良能、提高人生品质的精神动力,是追求不尽的拳艺和人生境界,是喷涌不尽的幸福源泉。练太极拳放松追求真、善、美,甚至已经超越了个人修为的小圈子,而是上升到了范围更大的积极影响,是向自身周围散发一种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向别人、向社会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真、善、美是太极拳放松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