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让孩子付出,也是一种爱
(2019-03-10 11:01:30)
标签:
成都心理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 |
分类: 心理故事 |
作者/筱恬
爱是双向的流动,愿意付出爱和坦然接受爱,都是幸福的。
01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2月11日,湖北天门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拿着自己的8800元压岁钱,带妈妈来到了当地某商场珠宝柜台前——原来,他看到周围同学的妈妈和妈妈的朋友手上都戴钻戒,因此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个。
小男孩看中了一款价值8100元的钻戒,可他的妈妈却舍不得买。为了说服孩子,妈妈逛了一圈后故意选了一枚5万多元的戒指,想让孩子知难而退。
因为买不起,小男孩急得大哭起来。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之下,他才依依不舍离开了柜台。
新闻一出,网友们热议纷纷。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夸赞这个小男孩的暖心和孝顺。可是,看着视频中孩子伤心抹泪的样子,我却莫名地心疼他。
兴冲冲地来,最后心愿却落了空,男孩内心的失望和委屈,可想而知。
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情——不舍得花钱,这也是我们很多妈妈的共同心理。但在我看来,这样做并不完全妥当。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的需要像阶梯一般分为了五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当孩子的付出被接受、被肯定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被认可的、被需要的、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
由此,他们的内心将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犹如一股强大的能量,会激励着孩子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给忙工作的爸妈做了一顿午饭,虽然做得并不成功,炒鸡蛋甚至忘了放盐,但是爸妈回来后都吃得特别香,并夸我“能帮家里干活儿了”。
就那么小小的一件事,我记了30年。
哪个孩子的成长,不需要这种被认可、被需要的满足感呢?
如果我是男孩的妈妈,我会选一个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钻戒,然后剩下4000多元让儿子保存起来。这样,既省了钱,也成全了孩子,让他献出了对妈妈的一份疼爱。
我想,这枚钻戒上的钻石虽然是小小的一颗,但十年、二十年后母子俩再拿出来,母亲心中一定会仍有暖意流过,那也更会成为儿子一生的骄傲。
很多情况下,我们确实无法一一满足孩子的心愿。哪怕不得不拒绝,也请记得维护孩子的尊严,保护他们的爱心。
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让他们继续满怀善意对待这个世界的最大底气。
有时候,舍得让孩子付出,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爱。
02
作为父母,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吃饭时,孩子兴致勃勃地想把鸡腿夹给你。你想到孩子正在长身体,于是说:“妈妈不爱吃,你吃吧!”你拒绝了孩子。
-
干活时,孩子主动跑过来想要帮忙。你担心孩子累着,于是说:“这些家务你做不来,不用了。”你又拒绝了孩子。
-
母亲节,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你,要送给你一个惊喜。你舍不得孩子花钱,于是说:“妈妈不需要礼物,你表现棒棒的就是最大的礼物了。”你再一次拒绝了孩子。
……
我们拒绝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因为我们舍不得孩子付出,总会觉得付出就意味着吃苦、受累与牺牲。
殊不知,如此一来,孩子对家长的满腔爱意、热情和期待,便得不到了回应和认可。久而久之,将可能产生这样两种后果:
一种情况是让孩子对家长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
同事茹慧上个星期在科室里吐槽,自己那天晚上做饭时弄伤了手,没法洗碗,而丈夫又恰逢出差,于是吃完饭后,她就叫自己八岁的儿子去收拾一下碗筷。
没想到,孩子显得相当不情愿。他噘着嘴嘟囔:“每次这不都是你的事吗?凭什么要我来做?”听到儿子这句话,同事震惊了。
她感慨道:“就是因为平日里我们大人做得太多,才会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看来,不让孩子适当付出,他们就无法体会家长的不容易啊。”
不舍得让孩子付出,很可能会让孩子不懂珍惜、不会感恩。渐渐的,他们会失去体察和关心别人的能力,最后变得冷漠而自私。
还有一种情况,更容易被父母所忽略。那就是孩子炙热的心一次次被无视,希望一次次落空,孩子就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和不安全感。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女孩。
刚认识她时,她给人感觉特别暖心体贴,会默默地主动做很多事情。可接触久了我却发现,她对别人的好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执著状态。
跟她交流之后我发现,女孩这种性格的养成,其实是源自她童年的经历。
在她小时候,无论自己想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次数多了之后,她开始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总觉得是不是哪里做得还不够好,所以才让父母一直不肯接受自己的付出。
到最后,她变得敏感而自卑,习惯性地拼命对别人好。只有听到了别人的赞美,她才会获得一点成就感。
高尔基曾说:“给永远比拿快乐。”在给予别人的过程中,孩子其实也会开心。而我们拒绝孩子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切断了他们内心满足的快乐之源。
03
由此可见,学会让孩子付出,其实相当有必要。
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
《妈妈是超人3》里有一集,邓莎发烧卧病在床,大麟子发现之后马上暖心地表示,要陪着妈妈。当邓莎说担心自己传染给他时,大麟子依旧坚定地说:“我不怕!”
他小心翼翼地给妈妈喂粥、冲药。因为担心药太苦,他又体贴地给妈妈拿来了巧克力。最后,他甚至还打电话给姥姥求助,并在姥姥的指导下为妈妈敷上冷毛巾……
整个过程中,邓莎并没有阻止儿子,而大麟子的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这个主动照顾妈妈的小暖男,收获了一大波粉丝。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利他行为”,指的是“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
心理学家Carol
孩子愿意付出,其实正是一种利他行为,这需要通过父母的不断引导来进一步强化。
因此,我们不妨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赋有同理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利他行为的养成,将使孩子成为一个心中有爱,乐于付出的人。
全然接纳孩子的心意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给家里厨房做清洁的情景。
那时我不过六七岁,趁着父母不在家,突发奇想要给他们一个惊喜。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找来洗洁精和抹布,笨手笨脚地擦拭起满是油渍的瓷砖墙面。
当父母回来时,我才擦了半面墙,可是他们却喜出望外地惊叹起来。母亲眼睛里的光芒和父亲嘴角的笑容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也能为家里出一份力,原来我也可以帮上忙。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好,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待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面对女儿有时自告奋勇的“主动请缨”,比如摇摇晃晃拿着水杯要喂我喝水,我总是欣然接受,因为我能理解这份雀跃与热情背后的期待,而我也希望用自己的成全,来满足女儿内心深处那份自我意识萌发时的小小渴求。
巴金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想要主动付出时,尽量满足他们吧。这份幸福感,将会萦绕他们的一生。
04
为人父母,其实是不容易的。在无怨无悔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同时,也请允许那个心尖上的孩子,为自己做点什么吧。
不要推辞,不要拒绝。要知道,爱是双向的流动,愿意付出爱和坦然接受爱,都是幸福的。
要让孩子成为有爱的人,父母就应该敢于让孩子付出爱。
近期优质文章推荐(点击可看)
2019年“成都怡馨系统式团体督导”招募
自体心理学高级连续培训项目第一轮通知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作者:筱恬;转发公众号:积木育儿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女人花心理传媒
谢谢阅读,欢迎分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