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体心理学的关键概念

(2017-06-26 17:24:37)
分类: 专业知识

为了不使每一篇阅读,都变成“学术黑话”或者是“表演型(癔症)人格障碍”的指鹿为马,我们需要时不时地扩大一下自己的术语版图。有鉴于学术翻译尚未定型以及各种混乱,我们在看术语的时候,也还需要适当地以原文词汇(比如英文)来作为另外一个定位点。

当然更为复杂地是这些概念在不同的理论中还有发展,就像数学中引入X作为变量,可以使计算变得更为流畅一样,我也希望本文可以力所能及地有节制地探讨几个重要概念,并不是为了给这些概念立字为据,而是为了使大家能够看到这些术语尝试描述出的临床意义。

 

1、自恋:Narcissism

  弗洛依德(1914/1957)曾从内驱力模型和力比多观点来描述自恋。自恋因此涉及力比多从外在客体的一种撤回以及力比多在自我中的一种投注。这个回撤的力比多在自我中的投注意味着该人无法去爱他人或与他人建立关联,是力比多自体吸收的(self-absorbed)。经典精神分析模型视自恋障碍的人们为不可以被分析的,因为他们的力比多无法投注在某一关系上,特别是治疗关系。精神分析情境中,转移(移情)现象的建立、解释及解决构成了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

 

弗洛依德(1914/1957,p.109)曾经把自恋障碍的人比作正在睡眠中或生病中的人,由于病痛,他们抽退了所有对外在事物的情感投注,结果是,这样的人对所有外界的或她本身的事物均无动于衷和没有兴趣,因为所有的能量及注意力均集中在自我上面。

 

弗洛依德的模型,是一种驱力及客体模型,本质上视‘自恋’为病理性,唯一例外的是原发性自恋,那是自我所具有一早期的全能意识感,而成长中的孩童会逐渐藉精神集注到一客体时将之转化成‘客体爱’(object love)。一个把自己视为爱的客体的人就是自恋。

 

海因兹·哈特曼(1964,p.127)改变了自恋的定义以致于‘自体’而非自我成了力比多投注的目标或客体。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Self(自体)在英文中本身就有“自我”的意思,但为了区别于弗洛伊德对Ego(自我)的使用,在概念使用上我们不得不多加注意。

 

哈特曼对‘正常自恋’的定义是力比多在自体上的投注。既保留了内驱力模型,却又因引入了自体概念而产生了更多的问题。雅各布森(1964,p.19)从哈特曼的假设处建立起来,把自恋解释成是力比多对自体表象(self representation)的一种投注。

 

科胡特通过改变有关力比多的概念从而也改变了哈特曼的定义。他说自恋不是由驱力或力比多投注的“目标”(target)来界定,而是由驱力或力比多的能量负载(charge)的“本质”(nature)或“特征”(quality)来界定(1971,p.26)。‘夸大自体’(self-aggrandizement)和‘理想化’是自恋性力比多能量负载的特征。到了1977年,科胡特不再提及力比多了,而以一种新的理论来取代传统本能理论来理解自恋。

 

科胡特说,把自恋性力比多投注在他人身上的人们,是在自恋性地体验那些被投注的他人——也就是说,把他人当成了自体-客体(self-object)。对于一个自恋的人,其自体-客体既是满足其自体需求的,也是分化不良的一个客体或一个人。“自恋的人幻想对他人有着一种控制,类似于一位成年人在控制他自己的身体一般”(Kohut,1971,p.27)。


科胡特的理论帮助解释了自恋患者的人际现象,即该患者并不必然撤回对外在世界中客体的兴趣,而只是无法依赖他们本身的内在资源,且因而创造出和他人间的强烈依附感(Teicholz,1978,p.836)。

 

科胡特在1970年代早期其作品中,仍使用内驱力模型的传统用语,到了1977年已经很明显地越过了驱力模型,这时他已宣称经典内驱力理论模型不足以解释某些患者的临床现象了(1977,pp.128,224)。

 

传统精神分析把自恋视作为病理性的状态,科胡特(1980b,p.453)重新整合陈述了自恋的概念,所用的方式是看待“自恋”是如何在心理健康上扮演其角色的。弗洛依德视自恋为客体爱的前一阶段,然后客体爱取代了自恋。科胡特相信,自恋有它自己的发展轴线,以致于最终并无(任一)个体发展成为独立于自体客体之外的个体,而任何个体其实在其一生中都需要一个能神入响应他的自体客体的氛围,以便能正常发挥其功能(Kohut,1980b,p.454;1980c,p.477)。

 

为此科胡特发展出了?个“双轴理论”( a double-axis theory),它允许在自恋领域与客体爱领域两者同时不断地成长( Ornstein 1974)。当婴儿日渐成熟,会凭借两种策略抓住早期母子融合状态中那失去的完美——将那种完美掌握在自己内部的夸大自体,与将这种完美指派给父母的理想化家长形象;这两极就构成双极自体(bipolar self)。

 

科胡特双轴理论


2、自体Self

“自体”是个难以界定及概念化的词,部分是因为许多学科——神学、心理学、哲学——都从不同的经验和观点层面来解释它。理论家看待和观察个体所用的特别方法,会导致不同的见解而产生不同的对自体的界定方式(Shane & Shane,1980,p.27)。

 

因此一个客观的自体定义势必产生自一种系统观察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就像玛格丽·玛勒的研究那样。但科胡特(1980b,p.452)发现,玛勒的整合陈述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观察的方式完全是客观的,观察数据就远离了孩童的内在经验。

 

科胡特认为的自体,基本上是比较靠近经验的一种概念,一定是在精神分析情境的架构下显现出来的,因为精神分析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者对某个体内在生命世界的一种同理溶入(empathic immersion)。他强调了一种‘内省及神入’的方法学,这种方法使得分析师能够得以获取更加接近个体内在世界(自体)的数据,以便形成对该个体自体的整合性陈述。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透过精神分析文献,来看自体在各个层面所指涉的意识与经验的层面。例如:哈特曼曾分辨自体为一个个体本身(one`s own person),而自我则是人格亚结构(substructures)的一种。雅各布森则进一步对作为个体本身的自体与源自‘自我’并且清楚地被嵌入(embedded)自我内在的一个作为‘自体表象或一个内在结构’的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区别(1982,p.900)。雅各布森将‘自体’看作是一个人的全部,也包括这个人的身体,它作为一个主体(subject)区别于周围的客观世界。对于雅各布森来说,自我(ego)是一种概念层面而非体验层面的东西,‘自体表象’是在自我之中。

 

科恩伯格希望只把自体用于‘自体表象的总和或全部’而不把个人看做一个主体。科恩伯格是这样对自体加以定义的:“自体,是起源于自我的内部结构,位于自我之中。”这意味着对自体的力比多投注即是对‘自体表象’的力比多投注。科胡特在他的讨论中则改变了这个概念术语的用法。他对自体的界定有狭义的及广义的含义,在他的自体心理学中所用的自体的界定是广义的。

 

仅仅在狭义定义范围内,科胡特坚持自体的传统用法,即自体是人格或心理的一个特殊结构,是自我内在的自体表象。至于科胡特的广义自体概念则‘自体’是指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1977,p.311)。这样的自体就其精神实质来说是无法用客观的方法获悉只能通过内省和神入性观察才能发现。对科胡特来说,自体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他基本上是觉察及体验这样的术语和方法来拓宽对自体的界定。他把自体定义为是“一套单元,在空间结构上是统整的,在时间上是连续持久的,它既是精神创始(initiative)的中心,也是对(各种外在)印象(impression)的一个接收和容纳者(recipient)”(Kohut,1977,p.99)。这样的定义和理解使得“自体”的功能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人际关系发源中心和发生地,以及同时也成为并替代了传统理论上归属于自我执行功能的主要的功能管理和执行者(active agent)。

 

科胡特对广义自体的概念界定的后果,使得自体心理学在分析和概念化人格结构和功能特征和水平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再涉及到‘自我’的概念。这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结构理论和驱力理论的极大偏离,这种理论上的偏离已经触到了经典精神分析师所不能接受和容许的底线,针对广义自体心理学的反对和争论必然出现。

 

科胡特的理论描述了一个发展早期的自体核心(rudimentary)是如何从与环境中他人建立关联的过程中浮现出来,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连贯统整的(cohesive)自体。此‘自体核心’同时具有一个相伴随的内在“客体”,即‘理想化的父母意象’,以及一个相伴随的内在“主体”,即‘夸大自体’。逐渐地,这夸大自体被驯服并融合成一完整、连贯的人格。孩童的自体的成熟逐渐使它得以开始看待内在‘理想化客体’实为一分离而独立的外在父母客体,而被理想化了的父母客体的各面向则被内射为超我(cf. 1971,p.33)。

采写:老垓

来源: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