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伤辅导的3个原则、4种表现

(2017-06-23 10:44:51)
分类: 心理学

悲伤情绪的种类

 

      「生有时,死有时;裁种有时,拔除有时;杀害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悲伤有时,欢乐有时;哀恸有时,舞蹈有时;同房有时,分房有时;亲热有时,冷落有时;寻找有时,遗失有时;保存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缄默有时,言谈有时;爱有时,恨有时;战争有时,和平有时。」这段出自圣经的话就是告诉我们人生是在生与死、建造与拆毁、得与失等等交替和循序渐进中成长成熟,人类生命也因此得以延续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受许多无法避免的失落,例如: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儿女的死亡或离异;离开你所喜爱的工作或朋友;失去身体的健康;失去宠物;甚至失去未来的美梦等,都会带给你或周遭的人伤感哀恸。本文是以 grief(悲伤)为主加以讨论。

 

一、生理的悲伤表现

     可分为二类即:身体的感觉与身体健康的顾虑。

 

(一)、依据 Erich Lindemann 对于波士顿(Boston)的 Coconut Grove 一家夜总会发生大火之后,访问100名灾民与遗族的哀恸者。他发现这些悲伤者在某一时段中(经常从二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会有肉体上痛苦的感觉,觉得喉咙变紧、呼吸困难、需要叹气、腹部觉得空空的、肌肉无力、并有心痛紧张的感觉。Parkes另外加上啜泣与号哭,称这些身体的痛苦感觉为「剧痛群」。这种剧痛常常发生于死亡不久(死后几小时或几天后)并会持续到二个星期之久。有时候,这种剧痛不会马上产生,哀痛者常会觉得麻木,他们好像没有感觉或根本没有知觉,但这种麻木不会持续很久,会被另一种强烈的感觉所打断。

 

(二)、身体健康的顾虑:「心碎」是对悲伤者的一种最古老的隐喻,事实上也是如此。根据许多有关悲伤者的研究指出,悲伤者的疾病和死亡比率都会随着悲伤而增加,尤其是心爱的人死后的六个月内。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虚弱(marasmus),这种虚弱是导因于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寡妇的悲伤者经常有:神经质、忧郁、害怕会发疯、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工作能力减退和疲劳等症状。有时亦会抱怨:头痛、晕眩、失神、皮肤疹、消化不良、呕吐、心脏急速跳动、胸口疼痛、及其它的生理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产生呢?最好的解释是悲痛者疲劳、食欲不良、生活习惯纷乱和社会习俗的限制。更有可能是由于忧郁和绝望而引起悲伤者的内分泌变化而对疾病的抗拒减弱。

 

二、认知的悲伤表现

 

(一)、不相信:尤其是死亡发生的很突然的时候。

 

(二)、纷乱困惑:会有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精神不集中及健忘的现象。

 

(三)、全神贯注于思念死者和濒死的过程:这是一种强迫性的思念,思念的内容通常是有关于如何再寻回失去的亲人。有时候有关逝者遭受折磨或濒死的念头,甚或影像会突如其来的占据哀悼者的心思,挥之不去。

 

(四)、用各种方式与死者梦会,这样使哀恸者觉得人还是活着。

 

三、情绪的悲伤表现

 

(一)、忧郁、悲伤和忧愁

 

(二)、痛苦、困难和负担的减轻

 

(三)、罪恶感与愤怒

 

(四)、否认

 

(五)、精神的问题

 

四、行为的悲伤表现

 

(一)、睡眠失常, 如失眠和惊醒

 

(二)、食欲反常

 

(三)、恍惚、心不在焉

 

(四)、从社会人群撤退

 

(五)、在正常的梦或梦魇中梦见死者

 

(六)、常做叹气

 

(七)、持续的过度活动,如想要走出家门或无法专心阅读书报

 

(八)、哭泣

 

(九)、避开死者的遗物

 

(十)、接近死者常去的地方或保留死者的遗物的完整

 

悲伤情绪辅导原则

 

悲伤辅导是协助人们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生者处理与逝者之间因为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并完成未竟事务。下面我们提出一些咨询师有效辅导悲伤的辅导原则,让辅导者做为参考。

 

一、强化死亡的真实感

 

生者必须接纳「死不复生」的事实,才能面对因死亡而引起的复杂情绪与反应。尤其是突然死亡,亲友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接到恶耗,心中必有强烈的不真实感。强化死亡的真实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励生者面对死亡和谈论失落。例如:灾难发生时你在哪里?当时的情况怎样?如何发生的?是谁告知你的?葬礼怎么举行的?亲友们是如何谈这件事?类似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有助于检视死亡事件的发生,来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生者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二、鼓励悲伤者适度地表达悲伤情绪

 

大部份哀恸的情绪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惧、无助、愤怒、愧疚、紧张、焦虑、压抑和悲哀等。随着这些情绪的表现在失落发生的初期会有麻木、幻听、幻觉、幻想、混乱、托梦等悲伤行为出现。可是这些情绪和行为在遭遇失落的早期,由于亲友都还处于混乱状况中而无法被人认知,或未被察觉其哀伤的强烈程度而被忽视。咨询师应认识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而鼓励做适度地表达以纾解不安。

但是辅导过程中,辅导者引导悲伤者表达悲伤情绪时,谈到与逝者的往事最好从鼓励正向的回忆开始。如果会谈时悲伤者先从负向的回忆谈起,即使正向的情绪很少,辅导者也应想办法鼓励他谈谈逝者的一些好处,或过去曾享有的美好回忆。这样才能够让悲伤者透过辅导再经验对逝者的矛盾情绪。

 

 

三、帮助悲伤者适度地处理依附情结

 

对悲伤者而言,顿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附者,必然会产生陷入绝境的无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应。咨询师应该帮助生者适度地处理这种依附情结(attachment complex),让他确认与逝者之间过去所扮演的依附关系已经结束。他必须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在其往后的人生舞台重新拉起另一幕戏,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关系,演出不同的人生戏码。

 

 

为了达成上列的目的,咨询师应该了解悲伤者在处理与逝者的依附关系所面对的问题。也许他舍不得离开已经全毁的家园、也许他想要尽速离开这个让人难忘的伤心地、也许他认为建立新关系,将自己的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对逝者是一种羞愧、也许他认为根本没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这些质疑可能是对的,但必须协助他面对并做适当的处理。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大的创痛。人们必须藉由表达悲恸来哀悼失落,宣告分离,并且重新建立新关系。否则,必会造成身心的不适和疾病,而无法走过悲伤。(文章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