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概念和原理
(2017-04-17 17:25:35)
标签:
自体心理学 |
分类: 专业知识 |
自身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
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self
科赫特也认为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论述过于强调人的本能需要,相对忽视了人们有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依恋的需要。有科学证据表明,父母与儿童间情感联结的发展通常不是求生本能发展的结果,而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方面,它表明人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生物习性(Eagle,1984,pp.15~16)。
科赫特认为他的理论不仅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和拓展,同时也修正和拓展了自我心理学(ego
作为对象—关系理论的自身心理学
人格发展的精神分析模式可以分为几类,其中之一被称为对象—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然而,在对象一关系理论家科赫特这里,对象被界定为他人。这些人可能存在于个体内部或个体外部;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外部对象是真实的人,内部对象是对存在于自身中的人或事物的心理表征。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自身—对象(self-objects),是因为个体视他们为完整自身的组成部分。自身—对象一般指在心理上对个体具有重要性的人物,他们有助于个体自身的内聚。自身—对象帮助个体缓解他们所面临的难以应对的压力。对婴儿来说,自身—对象是他们的父母,父母为婴儿提供食物,给他们洗缴、穿衣,抚慰他们,从而满足他们的需要,父母这样做能降低儿童的紧张和压力。进入儿童期,随着儿童与亲戚、兄弟姐妹、朋友、教师等积极地相互交往,这些个体有可能成为儿童的自身—对象。在成年期,自身—对象的潜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能包括男朋友或女朋友、伴侶以及政治的、宗教的、军事的和学术上的领导。因而,科赫特主张,对自身—对象的需要并不会因为个体成熟而消失,我们在一生中始终需要自身一对象来帮助我们应付遇到的特殊问题(Leider,1995,pp.26~27)。虽然我们需要自身一对象来帮助我们克服困维,但我们要逐渐改变它们并将其整合到我们的人格中,这样我们的心理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