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话,对孩子有何影响?
(2012-07-20 11:12:05)
标签:
健康 |
分类: 家庭系统 |
“你真笨哪!”“看看你自己,你还差得远呢!”……妈妈的话毫无恶意,甚至可以说是出自对你深深的爱,但这样的表达方式无疑成了你人生中的黑色咒语。于是,我们很可能因为在母亲眼里的不优秀,而顺理成章地不去奋斗,或者在面对竞争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当了逃兵。
如何擤鼻涕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天,她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讲了一堂有些幽默地课——如何擤鼻涕。在讲台上,她认真示范了手帕的不同用法,以及如何把用手帕擤鼻涕这件事做得不动声色,自然到位。她动作轻柔,尽量保持表情自然,但内心还是对自己的示范隐隐发笑。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她的动作发笑,他们很认真地倾听和模仿,并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蒙台梭利感到很吃惊,这些小手掌竟然能够拍出这么响的声音,可见他们是多么喜欢这堂课,可是这在大人的眼中不过是一个常识而已。后来,她意识到问题出在母亲身上。大部分母亲都认为擤鼻涕接近于人的本能,是一件无须指导的技能,所以只是给孩子买了手帕。但当孩子使用错误时,得到的只有叫喊和斥责。
母亲的责备和不理解深深地刺伤了孩子们的感情,所以当有一个人如此认真地来教他们做这件事时,他们才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妈妈对于孩子的斥责,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
妈妈在“念咒”
聪明的妈妈不但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会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你真棒!”“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样的鼓励无疑会使孩子信心倍增。然而一些糊涂的妈妈却很少这样做,她们甚至害怕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不思进取满足现状,所以她们做得更多的是不断给孩子的成长泼冷水,使他们不会轻易安于现状。
这种态度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不断在孩子身上找缺点,而妈妈们说的话,则像咒语一样笼罩在孩子们的身上,甚至成为孩子们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静的妈妈最爱对静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就是个一般人,平平淡淡地生活,别去异想天开地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这句话影响了静的一生。小学时,静很喜欢舞蹈,看着最好的朋友参加了舞蹈班,她也想去。但妈妈却认为静没有天赋,彻底打消了她学习舞蹈的欲望。中学时,老师发现静的口才很好,鼓励她去参加市里的小主持人选拔赛。但妈妈却觉得静的资质一般,不适合参加,也不会得什么奖或名次,于是静再次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长大以后,静喜欢上了一位很优秀的同事,而对方也明里暗里地透露出对静的喜爱。然而,母亲却说:“你也就是一般人,他条件那么好,怎么可能看上你?完全是错觉,不可能,不要奢望。”于是,静最终还是错过了这段本该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母亲的咒语就这样一直缠绕着静。小时候母亲这样说的时候,静也曾经想过反抗,认为自己也能成为很优秀的人,但是母亲说得多了,她也就相信了,认为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平凡很一般的人,既不适合婀娜起舞,也不适合拿起话筒主持节目,更不适合拥有高大帅气的男友。慢慢地,静彻底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她真的变得很平凡很一般。
在这里,一方面静的妈妈对她的评价给她造成了很多负面的暗示;另一方面,静的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完全与期望效应背道而驰,不但不鼓励,反而压制了静的发展潜能,是十分愚蠢的做法。
解开妈妈的咒语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力量都很强大,但这种力量却埋得很深,要拼命挖掘,才能释放出来。解除妈妈的咒语,需要内心深藏的力量。长大以后,你必须把妈妈的观点同自己的观点区别开来。她虽然是爱你的,为你好,但方法未必正确。你有你自己的想法,不必处处都跟随妈妈的价值观。
真正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当自我价值感足够丰满,不需要妈妈的鼓励也一样能前进之时,妈妈的咒语或许就被彻底解开了。
来源:《趣味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