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心理游戏”的我们,其实玩了自己
(2012-06-21 14:12: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 |
专家采访:雷秀雅,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山口大学心理学博士,在日本有近十年的学习、研究与工作经历,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和研究实践经验。
■ 人为什么会“玩”心理游戏呢?其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又是什么呢?
雷秀雅:就像咱们所说的,“游戏”其实是一种惯用的人际交往模式。那么,人之所以会以“游戏”的方式来与他人打交道,其实是为了将其他人引入自己的心理习惯中。
■ 感觉好像是要把对方引进自己的地盘……
雷秀雅:对,很像是把对方引进自己“地盘”的感觉。当对方进入到我们熟悉的心理领域之后,便会依据我们的心理模式与我们进行互动。在动物界,比如像狗、猎豹这些动物,都是以气味来划归自己的地盘。那么这时,当其他同类进入到自己的地盘时,即便在实力上稍逊一筹,也有把握把“入侵者”制服。
“心理游戏”,完全可以被看做是心理领域中每个人划归的地盘,可能各有各的方式,但说到底都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形成“心理防御”,同时建立起“权威感”。
建立“心理防御”很好理解,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在对方面前泄露自己内心的秘密、情结,或者说暴露弱点。通过“游戏”,我们不但能巧妙绕开各种指向自己的问题、发现,甚至是攻击,同时还能伺机通过转嫁或是刺探来撕开他人的防御。
举例来说,A被周围人指责说有某某坏习惯,这时A可能会说“谁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呢,‘指责’本身不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吗?”通过分散和转嫁,A成功地把指向自己的能量甩到了周围所有人的身上……
■ 除了建立心理防御,“树立权威”这一心理游戏的目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雷秀雅:防御和保护只是一个面向,那么,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争强好胜的本能,从一个比较大的层面来看,符合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需要,而就个体而言,胜过他人意味着得到更多的机会、奖励和关注。因此,心理游戏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帮我们建立权威感。而当“我”以掌控者的面貌操控“你”在游戏中与“我”互动时,“我”较之于“你”无疑就是一种权威的存在。
另外,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我们面对那些明显要“高于”我们的人时,心理游戏便不再奏效了。比如,在像父亲、师长、领导这样对我们来说很有权威感的人面前,我们便“不敢”来玩什么心理游戏,甚至会主动迎合对方的游戏模式,以获取关注和认可。
■ 感觉好像身处“游戏”之中的人,其实自己并不知道似的。
雷秀雅:完全正确。在心理游戏的过程中,即便我们成功地将他人导入我们的游戏模式中,看似我们自己就是游戏的“掌控者”而置身其中,那个最不自知的人其实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在这种时候,真正的“掌控者”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心理情结”。
■ 心理情结?虽然听说过,但从未听过专业的解释,您能帮我们解释一下吗?
雷秀雅:解释“心理情结”这一概念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从“情结”产生的缘由说起。有时候,情结就好像那些我们一直未能得到满足的心愿,正因为一直未能实现,因此它总是在特定的时候被触发,然后影响自我当下的心理过程。
举例来说,一个小女孩儿从小缺少母亲的关注,那么“母爱的缺失”在心里形成了某种关于母亲的情结,并在以后左右这个女孩儿的人生轨迹。她长大以后可能也会忽略自己的孩子,因为她并不知道作为母亲如何来关注孩子。也有可能,她变得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来源于对自己缺失的母爱的一种补偿。
■ 原来如此,“缺失”导致了情结的产生。
雷秀雅:形成心理情结的另一种情况,和心理的缺失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满足而造成。比如,刚刚咱们举例中的“A”,他的游戏模式是“大家谁不是这样呢?”通过这一方式,A成功地将指向自己的能量分散投注到周围人身上。追溯“A”在童年时期的经历,我们发现小学时,A有一次因为和几个同学打闹被老师质问,这时A将责任推到了其他同学身上,不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种“往别人身上推”的模式因为老师的强化,被保留在了A的人际交往模式之中。
■ 在情结的驱使下,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玩心理游戏,可以这么说吗?
雷秀雅:的确,如果把心理游戏比作是一场内心“博弈”,虽然发起游戏的人是“我”,但掌控者却是“我的情结”,而无论“我”还是那个与我过招的人,都是情结的棋子。
同时,“心理游戏”的最大伤害来源于自我的“不自知”。无论我们在进行的游戏是以“助人”为主题,还是对人际关系造成的伤害,其主导者和操控者都是情结,而不是内心中那个真正的我。
■ 我们有什么方法来发现,从而能够引导我们解决心中的情结呢?
雷秀雅:一种心理情结的形成,必定根源于非常深刻的心理经验,并且在人以后成长的每时每刻无不起着作用。因此,想要解决一个情结,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而首先,我们能做的,是发现正在进行中的心理游戏,把“不知”变为“知”,然后再顺藤摸瓜,找寻内心的情结所在……
游戏背后的心理剧本
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孩童”,这个“孩童”的情感、思考、行为、谈吐等反应正是一个人对自己儿时所见所闻的记录。由于儿童在早期还不具备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遇到事情时多表现出自发的情绪和行为,容易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相反,便会自卑懦弱、屈从于人。
而在成人生活中,当这个“自卑懦弱、屈从于人”的“孩童”占主导地位时,我们就会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求,感到软弱无助、不知所措,从而去迎合别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状态)。
心理学家相信,在每个人生命的最早期,在我们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对最初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一个最基本的决定(或选择),而以后的生活则以此为基础。就好像是在我们心里首先形成了某个“心理剧本”,以后的生活便按照“心理剧本”去演绎并且不断完善和加强这个剧本。而心理游戏则可以看做是这个“心理剧本”的一个缩影。
“心理剧本”可解释为“潜意识里的人生计划”,形成于我们生命的早期,是儿童透过与父母的“互动沟通”编写而成。不管这个剧本好坏与否,都是我们为适应童年环境、求取生存所展现的内在智慧。即使我们长大成人,我们也会继续这个儿时所订下的“计划”。现在,即使你发觉了自己在重复“不好”的行为模式,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不自觉地重演——因为你的“心理剧本”就是这样写的,所以也就不由自主这样做了!
但“心理剧本”并不总是很具体的,有时却是概括性的、抽象的,也不是唯一的,比如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我是受害者”的心理剧本时,他也可能还同时具备“迫害者”的心理剧本。
但往往有某一个主导的“心理剧本”,人生的所有选择都会受这个剧本的影响。心理游戏的本质,可以看做是“心理剧本”在生活中的一种演绎,通过不断玩“心理游戏”来加强自己的心理剧本,坚定最初的生存信念,肯定最初确定的生命价值。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心理剧本”,其家庭成员如同演员,都是照某种既定的心理模式生活而不自知。孩子从家庭里首先得到一种自我身份认定,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必定出自一个事事失败的父母、代代落魄的家庭。而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教育出现严重的缺失,比如爱的缺失,产生很多的消极情绪,孩子便可能形成一个较笼统的心态:“没有人爱我,我是不好的。”那么他就容易玩“受害者”的心理游戏。
来源:心探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