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害怕做选择?
(2012-05-04 13:22: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灵感悟 |
在生活当中,妨碍我们前进的最大恐惧之一就是优柔寡断。
恐惧错误的“无得模式”
假设你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就被灌输以“无得模式”来看待决定,要作选择时,你会感到心情沉重,只要一想到攸关生死的后果,就会觉得痛苦万分。
你站在选择点,感到痛苦和迷惘:“我应该这样好还是那样好呢?如果我选了这个,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按照计划要怎么办呢?如果……?”“如果”的威力真是强大。你的负面思考又在大显神通。你试着审视未知的事情、试着预测未来,你也想控制外力,但两者都不可能。到了这个地步,你发现自己几乎要抓狂。
在作出决定后,这种“无得模式”会让你不断重新评估情势,希望自己没有作错决定。你一旦不断回头,以及用“如果我当初……就好了”责怪自己。你不但浪费精力,也会让自己陷入痛苦。
如果事情的结果如你所愿,你就会松一口气----但只是暂时的。正当你想喘口气时,又开始担心情势可能会大逆转,也许最后会证明这是错误的决定。此外,你对下一个决定已产生畏惧,因为这种痛苦的过程又再重演一遍。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太疯狂了,不是吗?很显然,这就是“无得模式”的状态。但还有另一种模式——“无失模式”。
重新回到选择点上。注意,面前有两条道路,A和B——两种选择都正确。在这两条路上只有好处,所以你面对的是无失的情况。有什么好处?你可以从中体验全新的生活、持续成长和学习、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无论结果如何,这两条道路都充满机会。
为什么我们抗拒“无失模式”?
“什么?无论结果如何?”说到处充满机会,你或许会愿与我同行,但听到“无论结果如何”这句话时,你可能会迟疑或有点抗拒。“如果”又开始占据你的思绪。让我用一个例子解答你“如果”的疑问。
假设你面对的问题是:留在目前的工作,还是把握一个新工作。如果你站在“无得模式”的角度,负面想法就会开始盘据你:“如果我留在这份工作,可能会错失大好前程。但如果我离职,或许没有能力应付新工作。如果新的工作被辞退,我岂不是两头空?我喜欢目前的工作,但新工作会有较多的升迁机会。或许我会获得升迁,这样收入就会提高。如果后悔离职呢?如果……?我不知道要怎么做?如果我作错决定,可能会前程尽毁!”
如果你站在“无失模式”的角度,你“无惧”的自我就会接手:“我有这个新工作,实在太好了!如果我接受,就有机会认识新的人,学习新的事物,体验完全不同的工作文化,增广自己的见闻。但如果出现状况,新工作没有着落,我还是可以应付。即使目前就业市场不景气,我知道自己终究可以找到一份新工作。如果我失业,我可以学习应付失业,也可以学会解决随之而来的一连串问题,这也算有意义的经验。如果我不辞职,我可以继续深耕这份工作。对于有人提供我新的工作机会,我感到很高兴,如果我决定留下来,也许我可以要求加薪。如果出于某些困素,我得不到提拔,那么一定还有其他更值得追求的机会,不论我在那里转弯,处处都是惊喜。”
有趣的是,当我在课堂中提出“无失模式”时,学生都会极度抗拒。“拜托!这不切实际。”我们被教导相信负面等同于实际,正面等同于不实际。当我进一步质疑时,他们并无法在“无得模式”取得比“无失模式”更多信心,但后者却可以帮助我们从痛苦移向力量的位置。
我认识很多习惯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他们看待人生充满乐观。他们生活在无失的世界。
亚力士就是个完美的例子:亚力士现在是一位居住在洛杉矶的实习心理医生。原来他打算继承父业,成为一位律师。他大学的成绩非常优异,不费吹灰之力就考进顶尖的法学院。在前两年,他孜孜不倦,成绩非凡。经过两年日以继夜的苦读后,他发现自己没有个人时间。
有一天他恍然大悟,一旦成为律师,毕生必须处于“备战状态”。他想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别人,最后他觉得临床心理学比较符合自己的个性。他也发现自己决定要成为律师,只是为了取悦父亲。但在了解了自己的内在渴望后,他决定离开法学院,转向心理学发展。他的父亲虽然尊重他的决定,但拒绝替他支付学杂费,如此增加了他作这个决定的难度。但亚力士信任自己的直觉,毅然退出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环境。
包括他父亲,有些人觉得在法学院的两年纯粹在浪费时间,但他却不这么认为。在做了许多尝试后,他发现律师并不适合他。奇妙的是,发现自己不喜欢什么,跟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同等重要。在法学院认识的几个同学,直在现在还有联系。就读法学院的两年中所学到的知识,对他的个人成长和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亚力士而言,好处不只于此。因为父亲拒绝支付学费,他必须先工作两年,才能存够攻读心理学的学费。这两年白白浪费了吗?并没有,他在建筑公司找到一份收获颇丰的工作:不但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还透过同事的介绍认识他现在的太太。最后,他申请到奬学金,兼两份工作,几年后也取得博士学位。
连串的事件中,亚力士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无价的学习经验。因他父亲不支持让他走上自立,或许他和他父亲当时也没有料到。亚力士学会只要自己痛下决心,一定有方法达成目标。只要有方法,他一定找得到。他知道即使当初拿不到奬学金,也会找到别的方法。从此以后,他总是充满信心作出各种决定。
记住,我们恐惧的真正根源是对自己欠缺自信。无论结果如何,当亚力士失去父亲经济上的资助而必须暂缓学业时,都是他学习信任自己和自给自足的机会。
来源:心灵咖啡
作者:苏珊•杰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