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到心理健康,凭着感受和体验一步步走下来,对家长教育和孩子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也需要学习更多的辅助手段,心理绘画便是艺术治疗手段之一,虽没有诊断功能,但也可帮助我们了解被测试者内心所不为人知的东西,帮助对方获得成长。
老师先讲了一些关于心理绘画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理论支持,后来让每位学员画出人、房树人、家庭动态图、自由画等。大家开始画时,我没有及时行动,而是在找自己的感觉,看看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怎样一幅图画,然后开始行动,在画的过程中则很少进行修改或描绘了。画人的时候,在画出一个圆圆的头部轮廓之后,没去想要画自己,最后画完看着还是“自画像”。不想用橡皮涂改,头发和扣子有些犹豫,最后没画头发,却画了三个扣子在胸前,房树人中的房顶不很平衡,有点像装饰后的门面房,还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有明确方向呢?家庭动态图画了一家人在客厅吃饭的情境,这是我比较看重和向往的,毕竟一家人每天在一起的机会不多,即使在家也是如此,按照石老师的提示,如果把房树人中的“房”和家庭动态图联系起来的话,是否有把家当做“饭馆”的内心表达,反应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呢?思考与反思本身也许没有对错,只要有利于自身成长就好。
现在思考自己绘画的“特殊点”,一是房树人中的“屋顶”不平衡,二是家庭动态图中突出“客厅”,感觉这两者之间没有多少关联,“屋顶”可能预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左右摇摆,无法在现实中落地,这是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冲突。突出“客厅”,我自己的解释更倾向于我很看重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并努力在现实中做到这一点。另外,房树人中,后来画出“路”之后,感觉自己与家之间的距离有些远,毕竟隔着“路”了,这样一个自我的主体表达以及对自身生命化成长的关注(树和人很近),显得有些脱离家庭——房子,对家庭的顾及或实际付出有些少,自己今后应该更多地走近或走进它,毕竟家对我很重要。
第二天晚上,我们参加学习的学员分成了两个组,每个组合作一幅画,不能用语言沟通,画好后,起上名字、口号,还有队歌,然后把它表演出来,我们从中收获了快乐,也获得自身成长。
至于心理绘画技术最近再继续学习并积极实践,和大家一起,继续提升自己。今后的打算或想法,一是希望继续学习加深对“绘画”的认识,比如读些书;二是希望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或引领;三是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或大家一起研讨“画”的机会。不然,时间久了,这点东西又会搁置,连同自己一起在原地踏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