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对第一次参加乡村体验营做点反思,希望自己有所提升,欢迎指正!
2014年1月18日早8点,家长已经把孩子送到指定地点,交费并签订相关协议,集体合影,一切紧张而有序。
思考:孩子交给我们,这是一份信任和责任,对于孩子、家长以及带队人员,体验已经开始!第一次集合照相之后,是否应该“提前告知”(这个可以提前准备必要内容)——对孩子提些要求?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过于“开放”,对于自我成长和心理探索有积极意义,但初次最好定位为“安全第一,体验第二”(当然,以后也要如此,但初次应更加重视,因为我们每个成人心里也没有底气和经验)。另外,先建立一些简单而必要的规则,对于孩子的后续行为有一定约束力,在他犯错的时候,我们已经尽到告知义务,这样即使批评孩子,孩子似乎会缺少理由对此加以辩驳,不至于后来没有充分理由地去批评或恐吓孩子。
到达目的地,我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孩子的安全——比如,仔细观察活动场地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处理。专家出场,活动体验开始:先是“刮大风”,而后是设计队旗并展示,最后是“写字”游戏。
思考:孩子交给带队专家,就要突出专家的位置。助教如此,服务人员更要如此,以我们自己的理解是无法达到专家的高度的,专家一言一行,看似无为,其实有意。就我观察:专家把“自我介绍”加入了“刮大风”的游戏活动之中;在孩子缺乏变化的时候,石老师只是提醒刮的内容可以更有“创建性”,而并没指出刮的具体内容——不然,就是剥夺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在激发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时候,一个女同学因此哭泣,老师很自然地要了“暂停”,悄无声息地和另外一名同学一起对她进行安抚。——这个及时处理应该更好些,不然不仅对这个孩子,可能对更多孩子带来压力。
设计队旗和口号之前,要在本组先推选一名小组长,不知其它组的情况如何,我们组最初10人,后来又加入一名,共计11人。有3名同学愿意做小组长,其中一名同学提出让我定,我们还是采用民主选举的办法,得票数额分别为:4、3、1.最后得票最多的当选,但选后也有不和谐气氛,虽然有的孩子选了对方,但却并不愿意支持他的工作。小组长本人也面临考验,一度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出现不当的语言——你不同意,我也要···,我对此提醒:你是小组长。而有的同学只是在外围转悠,没有合作的想法。
打破僵局的是部分女生,她们对先前的“竞选”没有过多参与,但对于团队任务,她们首先开始了行动,其它小组这时已经基本完成任务,我提醒着其它组的进度,并邀请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最后所有的孩子一起努力,并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不仅在任务本身,他们顺利度过“磨合期”。
接下来的写字比赛中,这个活动小组的人员个头相对较小,但每个同学都尽力了——玩命,后来也有同学这样总结。我想,如果没有先前的磨合,后来的成绩也很难获得,这再一次激励了孩子们继续迈开成长和探索的脚步。
写完字,进行小组交流。其实,心理活动不在游戏本身,而更在于游戏之后的“升华”。每个孩子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感悟有两点,一是这是一批来自城里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以往接触过的农村孩子群体相比要好的多,大多采用了“纸张”、“筷子”或“流水”等等进行类比,而不是简单说出“团结就是力量”。另外,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她最初好像不很起眼,融入稍慢,更多的会去默默地关注自己,而这个孩子的交流没想到会有如此深度,让我惊讶。在后面吃饭的过程中,这个孩子提到自己学习一直前三名,已经在我预料之中了,但为什么会提到,当时的理由不很充分,我后来猜想是为了证明自己呢?还是有点不自信?当然,也可能我想多了。
中午饭后,看了床铺,与农村孩子对接,并赠送礼物。
思考:这个有一定的宣传意义,但从小细节来看,对当时的孩子多少有些干扰或有明显的作秀充分:比如,死板的交接仪式以及让孩子为汤加火,汤都漾出来了,孩子为了配合镜头,还在继续——事实呢?孩子如何感受这些?我们是在教育孩子吗?伪教育。当我们提及记者的“捣乱”行为时,石老师说,这些我们不认可,但也有社会需要——最起码记者需要这样的素材来完成工作任务。我们成人给予孩子的天空尽量纯净些吧,正面能量先入为主,否则我们就是在做着相反的事情即反教育。
下午的活动除了对接之外,还有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以及上山拾柴,准备晚上的篝火晚会。
石老师先和农村孩子互动,城里孩子观看最后一起加入。石老师想和他们分享的游戏是“大树和松鼠”,但他们一时接受下来有困难,机智的石老师开始以孩子为本,让他们提出自己平时喜欢玩的游戏——老鼠十八洞。效果很好。
经过前面的热身活动,下午的孩子们的内心开始渐渐敞开,并积极表现自己。最顽皮的孩子成了拾柴最多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希望获得认可和肯定。其实,我感觉自己进入一个新环境适应也是有些慢,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融入,我们也要等待孩子们学会适应,给他们一些时间,初期有些孩子没有进入状态,甚至出现抗拒,这是正常的,只是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帮助他们顺利调整自己。
晚上的篝火晚会,孩子们的表现欲和中午“刮大风”的时候明显不同,那个甚至有点怯怯的小孩子竟然率先提出为大家唱一首歌。当然,她的歌声可能不是最好的(从音乐角度第二位获得了老师的私下认可),但我们看到了这个小女孩的成长,而且孩子们后来的自愿报名参加活动,与这个小女孩的带动有很大关系,因为开好头,才能起好步。
晚饭后,把孩子们安顿好以后,石老师又召集大家开了一个短会,交流当天的感受和看法,并布置第二天的活动计划。感悟有两点,一是石老师很敬业,另外还有几个男义工一夜未眠专门为其他老师和孩子们站岗放哨,佩服!在宿舍里,我和孩子们有了更私密的交流,具体内容不再告知,那个最调皮的男孩和我睡在一起,半夜里还起来鼓了几下掌,好像还沉浸在白天的活动里,有时会钻到我的被窝里,甚至有“动手动脚”的行为——孩子在索求爱,还是表达爱呢?后来,听说这个孩子的家长成长环境一般。
第二天去了回民村,和那里的孩子一起游戏,参与了赠送饼干和绘画活动,对于那里的孩子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差别很大,每个孩子和家庭面临不同的教育问题,有的孩子因此会带来心理障碍。我对绘画心理治疗技术不懂,以后也需要学习这些技术,对于心理咨询和相关教育会提供更有力的帮助,他们就像一把工具,让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更加深入和精准。最后说一下,在孩子的体验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教育,不仅仅通过游戏或娱乐让孩子获得成长,一些自主习惯和行为习惯应该作为重要一项,不然就会破坏体验效果,孩子自身的问题还会继续,无法除根。比如,为孩子盛汤和剥鸡蛋这些行为不应出现在这个年龄孩子的体验活动中,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任务,这也是重要的体验,哪怕只是渐渐废纸,搬运物品或拿拿马扎也好。
饭后,我和王老师一起送石老师去车站。感谢石老师和心理义工联盟,让我在这条道路上,加快了自身成长的步伐。2014年,相信我们走得会更加坚定有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