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儿童“双修”论(陶道武)

(2014-01-15 11:22:48)
标签:

教育

     我们在交流中发现,孩子的问题真不少:厌学、不听话、打架、说谎、注意力不集中、磨蹭、好动、早恋、网瘾等等。其实,我们应该先对问题本身做些判断或思考:问题本身是不是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和我们自身之间有没有关联?在处理问题之前,对此有思考和认识,你的情绪会好很多,会更理智些,最起码不会跟着孩子的表现跑,把自己沦落为一个孩子。

    不得不说,有些问题是不能被叫做问题的,那是孩子的本能或本性,比如青春期逆反或对异性有好感等。有些问题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比如生理问题或遗传问题,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吧,比如有的孩子好动,坐不住,有的孩子喜静,不爱说话等。有的孩子天生属于明显的“阳性”,有的孩子一出生就“阴性”重些,这些我们不要人为强求改变,内向的孩子要变得外向开朗些,需要一定的环境和经历,至多只能做些改善,一般不可能是颠覆性的改变。如果父母强求,那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在作怪,那是我们自己想要的或缺乏的,想要在孩子身上找回来,这个应该有所反思。

    我们说,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成长中的问题,都是暂时性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心态放平和,就会好很多。即使孩子真的出现问题,我们最好先把孩子的问题与父母自身或家庭状况连接一下,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更为深层的东西存在,孩子的行为出现不是一天形成的,只有那些正当或正常需要没有获得满足的孩子,他才会以另外一种不合理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虽然自己很优秀,但发现自己仍然不能收获父母的关爱,就会很享受自己生病的日子,甚至夸大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退行状况。有一个女孩因为一件偶然事件,从此卧床不起,至多只会爬行,人称“蛇女”,但没人的时候,她会偷偷地自己爬起来,原来这是母亲溺爱的结果,女孩很享受被照顾的感觉,不愿长大。

    有家长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不愿去上学怎么办?有人建议:打!结果发现这人从小经常挨打!父母的错误在自己身上轮回。也有家长问:孩子做作业磨蹭或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如何训练?结果发现孩子父母做生意,对孩子平时关照不多,交流不多,因此孩子平时也不大说话。仔细观察的话,做生意的孩子一般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开店的,如果孩子就在店里写作业,人来人往,孩子肯定无法安心学习,也会及早走向社会。因此,我说与其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不如我们尽量不打扰孩子,无论孩子是在玩,还是在读书和学习,这些之间会相互迁移的,因为人不可能采用两种思维方式行事。

    有个孩子不喜欢学习,和妈妈商量利用寒假打工。一般的家长不会支持孩子,以为孩子是不无正业,学习不好就应该多花时间在学业上才是正路。不得不说,今天的学习和教育方式,想让孩子说爱也很难,我甚至理解那些放弃高考和在家上学的孩子,我和家长说过,高考是个大忽悠!高考贵在参与!其实,孩子成长的道路绝不是一条,只要孩子一直在向前走,无论孩子采用什么方式,我们就不用计较太多了,给孩子一些选择和自主权吧。当然,我们也不是对此放任不管,当我们满足了孩子合理意愿的时候,我们再来和孩子一起探讨和要求孩子,孩子很可能就会接受。有的孩子即使当时不接受,在做事的过程中或事后也会想起妈妈的叮嘱,不过我们不能过于唠叨,好心可能效果差。

    对于大些的孩子用“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更有效,因为这些孩子懂些道理,行为可能会有所改变,当然也有通过行为改变来改变孩子的认知的,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作为。对于小孩子更可能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出调整,这个时候只要父母先成长起来,因为孩子对你有所依赖,而且孩子在12岁之前大多在进行模仿学习,因此父母自身的调整更重要。

    这些都属于“双修”,不是修理或处理,而是修炼或改善。不同教育环境下,双修的意义不同,对于小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双修”,最终实现孩子的认知和行为的“双修”,而对于大些的孩子,相对来说,后者的作为更大了,教育的范围可能更广泛,需要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不断参与其中。至于我提出的“双修”说法,更需要把握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双修”,无论你是孩子,还是父母,对此都要一辈子去关注,用整个生命去关注身心健康,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这是更广泛意义的“双修”,因为他人和自己密切相关。还有言行“双修”,理论和实践的“双修”等。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我们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也要关注孩子的“心”,今天的教育不“走心”,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对于问题儿童,想要寻求改变,也应坚持身心“双修”,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孩子,而不考虑父母自身的成长或仅仅关注孩子的行为改变,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环境。有个关注注意力训练的老师,开始思考如何从心理层面改善孩子的注意力,这就有了“双修”的想法,即是师生“双修”,也是对孩子进行“双修”。本文就事论事,借题发挥,如有雷同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请谅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