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可能在群里或微博里不能表达清楚,需要在这里继续表达。生活中不少人好为人师,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他人,希望对他人有帮助,有人甚至要求别人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不然就是错误的,要对对方发脾气,批评或指责对方,这类人就是父母或老师。这两种角色自己都曾扮演过,而且还在继续,有时直接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上,把对方放在错的那把椅子上,要求他按照我的要求做,其实,人家凭什么呢?
即使对于自己的孩子也不应如此,不然就是不尊重,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对于孩子,与其说是成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如说是相互影响,大多是在相互协商或在孩子自然表现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对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都是如此,我们可能并没走进去或根本不去思考,就开始行动,或加以评论。比如“寻求真爱”,探索对孩子的真爱表达,可以帮助父母对爱的误解加以澄清,虽然爱似乎无法说清,但“促进双方的心智成长”这样一个表述,还有“主动而自觉”和通过爱走向“自我完善”,这些东西能够帮助我们把握爱的大方向,而不是怎么爱都无所谓,如果这样就是我们没有带着清空之心“走进去”,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行走。
同样,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认为孩子问题全在孩子身上,我们就会眼里只有孩子的不是,于是习惯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不能做到“反观自照”,于是孩子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对于孩子是如此,对于家人也是,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分歧,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色彩或成长痕迹长大,心目中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当然这个内在的小孩可能带着伤痕,对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无法从内心真正达成谅解,于是继续以这种状态面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认识到“分歧”的正常,我们才会理解和接受对方,我们对对方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才不会只是简单地以为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才可能走向求同存异或和而不同,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扰,但孩子接受一些差异也不一定是坏事,父母之间一些大的方向或原则可能需要把握,不能违背教育规律。
具体说说群里提到的事件——只是就事论事。比如有同学惹静生气了,说:“你别和我说话,我不想理你!”。静回家大哭,问妈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和这样的发生过程,我们经常见到。但仔细推敲起来,可能也会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一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很可能一下子就会同理或移情,仿佛自己当年受欺负的感觉一下子上来了,我们要为孩子鸣不平,其实可能需要为自己疗伤。归根结底那是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主动解决和体验,我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仍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孩子有自己的表达——“我也不想理你呢”,可以算作回敬或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孩子可能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依据自己的本能表达自己,需要适度来自自我的控制,不然大家都不隐忍,社会也会乱套了。悲胜怒,这是中医上的说法,孩子大哭一场之后,可能就会好很多,她也会根据自己的个性调整自己的下一步——当然,也要为此承担后果。我们可能倾听或接纳,甚至不用为孩子多说或多做什么,孩子就会从中收获成长,如果干涉过多,那不是来自自己的东西,孩子无法接受或认可,面对冲突的时候可能更会手足无措。到底是应该据理力争表达愤怒,还是简单回应或保持沉默,还是一笑了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式,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我们可能以为孩子受气或吃亏了,于是可能支持孩子用我们的方式去表达,那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一笑了之,能够看到那个发脾气的孩子才可能是情绪不良或问题携带者,我们可能会包容,并在事后或合适的机与对方继续交流,这样的孩子才可能走向成熟,但对于孩子要给他们足够的成长准备。
还有个“爆米花”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我来简单说说,别人送给孩子的爆米花,孩子又送给爸爸吃,爸爸一不小心全吃光了,孩子说,我给你,不是让你全吃光!妈妈也为孩子鸣不平,指责老公——甚至以为老公像个孩子,长不大。老公也有自己的理由:你给我,就是我的了,我有权吃光的!我们不少人可能都会说这个爸爸的不是,我其实并没看到什么问题,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反倒爸爸可能用了一些心思在里面的,只是妈妈没有读到。我们没有仔细觉察的现象,可能看不到真相,至少对于这件事,我以为妈妈可以一言不发的,继续观察父女之间的对话,看看孩子的反应,再来决定自己是否应该介入才好,因为这个孩子很喜欢分享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或别人家的孩子,爸爸的做法恰恰给女儿上了生动的一课——分享了就是人家的,不能后悔,人家有权处理你分享的物品。孩子渐渐就会找到“分享”的边界。女人比男人可能更感性,看不到孩子受一点委屈,很容易和孩子产生同理心,如果不能及时走出,反而不能抽离自己,陷入问题当中,找不到更好的处理办法。男人和女人,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可以和而不同的,和祖辈之间也是如此,而不是看到对方的想法或做法和自己不一致,就立马认为对方不对,可能会过于情绪化。
至于有的妈妈抱怨说老公影响了孩子,好像全是孩子爸的错,这个归根揭底是夫妻关系问题,比如能否读到爸爸的优点以及对孩子的拳拳之爱呢?和老公交流沟通好是第一位的。即使全是爸爸的错,我们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抱怨这些——当然,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这样认为的,也无法在孩子面前隐瞒,孩子会自然觉察到这些。即使全是爸爸的错,我们也很难告诉他,经过你去传递他错在哪,怎么改?如果爸爸没有这个心态去调整,谁也帮不上,谁有问题谁求助,谁主动求助才可能帮到谁。
心理学说,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悟性,佛学上说,从戒到定到惠,说的意思一样,只是看到现象就是停留在感知阶段,也许只能判断是与非;从中引起思考,获得理性判断,并找出其中因果关系,才能心怀不乱;而达到悟性的阶段就是“教无定法”了,面对现实问题,灵活处理,寻求最佳效果。
不愿做人师,又唠叨半天——还是好为人师啊,仅供群里的家长参考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