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岁男孩跳楼”背后的个人分析

(2013-11-02 06:51:34)
标签:

杂谈

    “10岁男孩跳楼”背后的个人分析

 

    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网上提供的信息有些缺乏,警方的调查结果没出来,老师和家长可能各执一词,我们无法还原事实真相,无法细细探究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我对此只能根据媒体报道对事件进行一些简单梳理,至于个人分析也有猜测的成分,仅供参考。对案例中老师或家长的点评,只是希望引起大家思考,我们一起收获成长。

   

    一、案例梳理

    孩子练习朗诵时说话、不礼貌、缺少荣誉感(集体活动时,做自己的)—— 刚调来的新老师,通过“严格要求”好好工作或表现——留下孩子谈话,并提出惩罚方案:1.写千字检讨书;2.罚站1小时。——孩子当时急哭,老师甚至认为,没做怎么知道自己完不成?——为此,老师和继母之间通过电话,妈妈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孩子不该或不会这样,回家沟通)——孩子回家之后,爬到30层,选择了跳楼自杀——死前留言: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引起社会热议。谁之错?

    

    二、归因分析

    1.个性方面:孩子在集体活动时,喜欢做自己的,没有几天荣誉感——可能有自闭倾向;孩子发现礼物不完整,拒绝接受——可能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点。

    2.社会事件

    读懂孩子的行为——认知改变行为。新来的教师,对孩子缺乏更多的了解或理解。比如,“孩子在集体活动时,做自己的事情,没有荣誉感”以及说话,不礼貌等,我们是否能够读到孩子内心的那份自卑与孤独的表达,对爱的渴望或寻求关注等。孩子“说话”,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教育者有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或倾听。孩子退回礼物肯定有自己的理由,他当时的想法是什么,觉察事实真相,可能不会过于武断或情绪化,可能会改变对孩子下一步的处理方法。教师的动机是好的,但精力有限,更多地关注了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重管理,轻育人,较少关注心灵成长或心理状态,不然,孩子怎么会耷拉着脑袋走上30层,走向不归之路呢?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好像还有一句老师的话,做不到就去死!专家说,这是一句气话,我的理解是老师对“做不到”的解读是反抗,于是出现“口无遮拦”,但这也可能会点燃孩子内心的痛处——孩子自己的

内心可能原本就有个声音在悄悄告诉他,离开吧。

 

    教师智慧的局限:为了惩罚孩子的错误,为孩子出了一道选择题,可孩子选择哪项都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答案本身是错误或违法的(千字文,高考800字,属于变相体罚;罚站1小时,那是直接的体罚,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孩子急哭,做不到怎么办?老师回答,没做怎么知道做不到呢?不去考虑当时说话的语气或语调,单是用错误的答案考量孩子的承受力或意志力,走入了思维的怪圈,这是错上加错。高明的老师可能会预判到事情发展的结果,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等。

   

    我们不得不说,犯错的老师大多是“认真”或“较真”的老师,比如对孩子可能会过于“严格要求”。其实,本案例中的10岁男孩到底犯了多大的错,我很难读到——虽然我曾经是一名小学校长。如果你认为那是个错的话,它才是错。比如,孩子把同学送给他的礼物退回,这件事可能与老师无关。当然,即使是错,我们也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解决。最好不要带有明显的惩罚或体罚性质,如果不是千字文,而是一篇3—4百字的说明书,而不是检讨书,或者把罚站改成为同学或为班级服务,那你就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但不少老师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不少孩子也在接受老师类似的教育,可更多的孩子没出问题——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说,老师的做法没问题。当然,老师可能生活在夹心层,我们今天不再过多探讨(名企业家与优秀教师的真实事件:老师说,孩子拖了班级后腿!家长说,我打了也不后悔!优秀的教师可能得不到同学的喜欢,家长的喜爱,因为那不是他们评比的结果,往往是用教学成绩说话的,但成绩获得的本身可能就有问题,就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伤害。有些名校更像监狱,我看过“魔鬼学校”——河北衡水二中的视频,河北省超过半数的清华、北大都被这所学校的学生考取,同时我也担心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个恶性事件的发生可能不仅仅与老师有关,我们继续思考孩子的成长历程。

   

    3.童年经历

    3岁,父母离异,跟着祖辈生活——3岁前的关键期,孩子的家庭生活处于什么状态?3岁后,小小的他如何感受和理解母子分离,后来又如何梳理来自身边的人际关系?继母,周围人的看待,后来的小孩子,继母与生母的权衡,以及在家庭中那种刻意的表达或表现。

   

    聪明的他可能会向外寻求,但却是正向的,通过努力获得高成就——成绩优秀,各种获奖经历,担任班干部等;孩子通过外在表现似乎想重新收获什么,这一点会获得成人的支持,特别是养母的认可——以此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责任。

   

    孩子内心安定、快乐吗?孩子跳楼前经历了来自自我和本我的决斗(意识和潜意识),消极想法和积极想法的对抗,孩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我们可能难以想象。孩子最后对生存的渴望输给了死亡的指引,当时的孩子虽有意识,但似乎自我已经失控,在冲动的本我面前败下阵来,而恶性事件背后的推手可能是来自成人世界的超我的控制力量。

   

    总之,教师的行为是显性的,他似乎点燃了孩子问题存在,要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的审判,孩子的成长经历是隐性的,但可能是根源,造成孩子心力不足或人格失衡,甚至以此下意识地“报复”世界对自己的不公,致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留下启示

    1.人无完人

    让孩子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没有人是完美的,自己虽然有缺点,但仍要获得自我认同——不仅仅是外界或成人的认可;父母不是神,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虽然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伤害,但可以对此表示理解;老师不代表权威,老师的做法不合适,孩子可以说不,家长也可以说不,当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重大伤害时,父母是孩子的坚强后盾,这一点可以明确告知——当然,不一定与老师为敌。

    

    2.关注家庭

    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紧随其后,温馨幸福的家庭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校。今天学校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和孩子在家庭中已经被教育出问题有很大关系。反过来说,如果家长的教育素养提升了,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会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这其实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国外的家委会)

   

    3.捍卫童年

    童年经历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在应试环境下,我们更要捍卫孩子的童年。今天的孩子缺少童年,最起码缺乏缺乏源于自身的快乐和幸福感——更多的是他人的给予,自己则被快乐,被幸福,这会不会带来累赘呢?这还是快乐和幸福吗?虽然孩子们不缺吃喝,也不缺玩乐,但他们缺乏来自心灵的关照,承受了太多来自成人的压力和错误对待。父母说,这是爱,孩子接受到的却是害,甚至有的孩子认为“父母是祸害”——我们可以不接受,但要引起反思。

 

    4.挫折教育

    问题总会过去,可孩子没有迈过这道坎。我不反对挫折教育,但挫折教育也许不要专门进行,它更多地来自生活实际,给孩子体验成长的机会。案例中的男孩,不是没有经历挫折,而是重大的家庭挫折,让他无力承受,在挫折中收获心智的成长,不是为了挫折而挫折,案例中的孩子在挫折中没有收获成长,而是出现了人格力量不足或发展不平衡,因为对于小孩子自身很难走出,事实胜于一切,孩子需要爱的陪伴,甚至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有人说,孩子五岁前失去父母或与父母分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自杀的孩子轻易给出“脆弱”的罪名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看到孩子脆弱的背后,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即孩子的脆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的思考可能更有意义,或许能够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广东方位教育的梁总在家庭教育群里甚至说,不要提“问题孩子”,因为孩子的问题是我们成人给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