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

(2014-06-20 23:46:54)
标签:

杂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课堂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评价,又是否真正做到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快乐地学好知识呢?
一、选题缘由
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表扬。但表扬学生要恰到好处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对课堂上第一个举手回答、或回答较优秀、或经过老师提示能较好回答问题、或平时不敢回答的学生能勇敢回答等等都可以适当地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较好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后,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并伴之以节奏的鼓掌声。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确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如果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表扬过于频繁,结果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效果,反而使表扬活动流于形式。表扬学生,只有明确为什么“表扬他”,什么地方该“表扬”,才能激励学生勇于去开动脑筋,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
原因分析
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有两种极端现象依然存在:第一种是狭隘的消极评价,即教师无视学生鲜活真实的生命形态,对偏离预设轨道的课堂生成一律予以无情地放逐。教师往往轻率下结论,有时学生并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就加以否定,有时学生说得不够全面到位教师也不再启发点拨,而是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或对他们的想法置之不理。
第二种是放纵的积极评价,即教师无原则地包容有源于学生的课堂信息,以过分的手段予以夸张的肯定,就自称是“以生为本”。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老师们经常给予的评价是:“说得很好”、“想得不错”、“画得很棒”;教师的评价语言、动作机械单调,每个学生发言都是这样的评价。到底又好在哪?棒在哪?发言的学生弄不明白,其余的学生也不服气。这样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
除此以外,针对学生的美术作业,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凭主观印象匆匆判个“A”、“B”、“C”等级。偶尔指出几个画得好的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顿感失落。这样一来很多的学生就会觉得美术课没什么意思,学来学去差不多,有我没我都一样。学生们兴趣大减。还会产生厌学的情况出现。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并不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差,也不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而是教师运用了单调的“一人评价、一次评价、一个标准评价”的原则。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新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不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如何,它更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课堂中激励性评价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异化的场面呢?其主要原因是激励性评价理念的偏离和缺失。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新课程引领下的激励性评价理念究竟是怎样的呢?对此,《美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论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后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人文化的激励性评价必将成为新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主流方式,这种方式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正面分析教育教学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激励性评价的现象,取得的效果。
“激励性”作为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是指评价者在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对客体价值的重新的评价一种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夸奖动机。”不管哪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那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的评价语、鼓励语具有激励、反馈的重要功能。一句句赞美、激励的话语,它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理想,燃起学生自信的火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