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92:阅卷,也是阅自己
(2022-07-07 14:38:5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292:阅卷,也是阅自己
阅卷,很多时候也是在阅自己。
作为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理教师,期末考试经常参与语文组阅卷。又因为年龄偏大,在阅卷组担任的任务一般是答案明确的选择题或古诗文诗词填空。
因为答案明确,几乎不用思考。虽然那些诗词填空的答案,常常把握带入古代诗人墨客的笔下的情境中。
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
因为仅仅是就答案而论,没有了心里的学生状态,也没有对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技能得失的好恶。就像是一台积极对着另一台机器进行检测,绝对的客观公平之外,似乎分明缺失了什么。
没有看过原文的阅读理解中的关键字词解释,只能按照参考答案来,不一致的就不得分。
问“冰雪化了是什么?”
答“是水!”,正确。
答“是春天!”,错。
前者,就是回答了一种物理变化,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转化。后者,是学生眼睛里的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风光,是大自然中让人怦然心动的时刻。
根据课堂上的既定答案,前者是正确的没有疑问,后者是旁逸斜出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旁逸斜出很美。
我阅卷中的心境,像极了答题的学生,只有回答标准答案的“水”,而不能作答更富有生机活力的“春天”。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解读,离不开语境。同样的,回答问题,正确的解答,也必须要切合语境才行。
其实,这种不用浮想联翩的阅卷最好,因为不会因为胡思乱想消耗更多能量。
如果是阅自己教的那门学科或正是自己教的年级,就有了更多联想想象,有了对于教或学的更加深入的反思。这些反思对于完善提升课堂教学是有益的,对于更好阅卷却是一种羁绊,因此这种阅卷一般就显得稍微慢了些。
严格要求与更大尊重
教育就是一种引导激励,就是作为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最大限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严格要求和更大尊重。
这次阅卷中,阅读理解题的阅卷老师,虽然想着最大可能给予学生得分,但是鉴于答题中的问题不得不选择扣分。作为曾经上过语文课的教师,知道阅读理解题得分有一个弹性范围,但是阅读理解还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律的:语言表达的规律,语法修辞的规律,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情怀。
记得培根说过:阅读使人精致。
语文教学可不可以说是让教与学日趋精致的过程?
如果这种精致,一开始就成为一种粗俗,一开始就偏离了轨道,作为上课或阅卷的教师还可以给予加分吗?
记得,阅读理解考核是最令人诟病的。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作者本人去做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得分都不会超过七十分。
是一个作者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出了问题,还是阅读理解题的参考答案出了问题。
记得我担任语文教学任务的时候,也没有弄清楚怎么才能获得高分或满分。因为无论自己如何挖空心思思考,最终总是与参考答案出现一些不一致,也就是要被扣分。
阅卷老师也清楚,这次给了高分,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已经阅读理解能力很强或很高了,在今后的阅读理解中必然就会栽大跟头。
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多读书,多积累相关的阅读理解经验教训扬长避短。
在批阅作文卷时,老师们都不吝啬的给予较高的分数,体现了一种包容和激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开思路和笔触去写,写出自己感触较深的生活体验,写出一个内在的朝向美好放飞的自我。
阅卷很惬意,似乎源于一种居高临下的赋分的权力。阅卷,只是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小环节,每个看似对分数予取予夺的潇洒背后都是一种审慎思考后的抉择。
其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递交着人生的答卷,评阅的主角就是最公正的时间。据说,每次选择中朝向美好且付诸努力的超过百分之六十,就几乎走向伟人的行列。所谓的伟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卓越成功人士。人生得分的机会很多,被扣分的情况也不少,如履薄冰,审慎且逐渐完善提升自我才是最终应该选择的态度和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