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60: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2022-06-18 17:46:3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260: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个短语,在我进行总结的脑海中不断涌现。作为教师,不断通过读书叙事向优秀他人学习,从他人身上得到了玫瑰,也将嫁接成功的玫瑰转赠他人。
玫瑰不仅指玫瑰花,更指玫瑰生命的全部。包括玫瑰生活的土壤沐浴的阳光雨露,包括玫瑰生根发芽长叶茁壮成长的点点滴滴。教育都在小事细情上下功夫,都属于润物无声的春雨。这样的玫瑰,也是开在心田历久弥香的那种心之玫瑰。
试题难不难
其实,我最后几天通书后,没有问过任何一个学生。只是通过好友的QQ留言,初步判断,应该没有大问题。我最担心的,问一个考的好的同学,自然高兴。问考的不好的,学生不开心我也无法帮到同学们了。另外,紧接着就是信息技术考试,我也不想打扰同学们备考的良好情绪。从内心里讲,我非常渴盼期望最后的拼搏一般的通书,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不知道啊?听说某某科比较难吧。地理题怎么样,不知道啊!”
“我知道啊!我去监考了。考了某工程经过的宁夏和新疆的少数民族名称,考了某个国家的东北部工业区的……”
“谢谢您!孙老师。谢谢您最后指导我如何通书。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还说过就是赌一把,老师对书中的重点总是比多数同学把握的好一点。谢谢您给我具体的辅导建议!”
直觉告诉我,最终考试结果如何不说,最终的指导应该不是南辕北辙——算是比较切合助力学生备考实际的。
我庆幸自己最后几天停止了做检测题改为通书,因为检测题虽然具有导向作用,但是其有涵盖面,但是涵盖密度明显稀疏。
最后怎么复习
记得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孙老师问我:“你最后怎么复习?”
“就是让学生板演读图题,让学生在钉钉上提交选择题答案。这样,可以及时通过学生板演,知道出错点在哪里?由此,可以确立如何点拨或查缺补漏。以前,我就这样复习的,那时还没有钉钉,就是让学生回家做选择题,课上统一答案。”使用了钉钉,我有了一个课前分析,对脑力和思维能力不足的我而言是一种补短板。
我用了这个方法几次之后,发觉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孙老师发现的。
就是学生做题很慢。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读图题也感到怵头。
于是,我还是开始用钉钉大量地布置读图题。
通过钉钉的提交情况,做出一种预判。
仅仅是两年前的教育教学经验,却已经是一张不能登上客船的旧船票。
对于六下的复习。
我曾经试图用渗透法:就是在学习中国地理中,渗透对国家区域地理的复习精髓。
我用一些六下中考题检验,发现这种方式方法失败了——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不会做,甚至产生一种恐慌畏惧心理——遇到类似问题的缺乏甚至没有正常发挥。
我一直抱着这样一种心理:只要七上七下复习好了,就拿到了百分之七十五的成绩。所以,我采用了明明知道六下存在缺憾,却可以视而不见的做法。
我也不纯粹是视而不见,我曾经拿出几节课的时间复习俄罗斯的地形气候等,可是发现学生得分率照样很低。我在拿不出更好复习思路的时候,不想事倍功半,只是想在自己有把握的地方指导学生更好复习。
市区级教研课内容,让我发现:自以为是的中国地理的复习,我也不是驾轻就熟。市区研讨课上的问题就是我自己解答也存在一些困惑——有用经纬网判断某个山脉名称的,有根据某个区域判断其修路遇到的困难问题的。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之间,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我的知识结构能力上的不足却是让我洞若观火。
一个题,不会做,我可以通过小猿搜题或者向优秀教师请教找到做题办法。但是一类问题的知识结构缺憾,以及指导学生学习这类知识技能的盲区,却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弥补。
怎么回归课本
我们有初一初二教学的基础,讲课本中的问题不难。
但是要结合中考题,在引领学生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提升中考水平,则是有一定难度的。
初一初二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在期中期末考试前都有回归课本的复习,那是一种植根基础提升能力的温故知新。中考的难度,如何恰如其分的在备考和复习课本之间修桥补路,的确考验教师的水平。
这一次,是六七年内第三次毕业送考了,说句实话之前我没有这么做过。
一轮考试题出现了,我利用两整天的时间,认真做并探究了各个区县的地理题。我要为这次备考摸一摸难度,要给自己的备考复习定好调子。一旦复习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都是过犹不及。
各区县教研员们,都是独立命题。纵观他们的命题,从不同中看到了相同点。都注重考察灵活应用,而且显然他们都是科班出身,我们不注意的一些细节或局部问题,他们在检测题中都注意到了。
五区三县,从八个角度,各自覆盖了初一初二的基础知识,灵活考察了同学们活学活用这些地理知识规律的能力。
回归课本,教研员直接强调了这个问题。
如何落实回归课本,我脑海里一片茫然。
“看书和学生复习,我看某区县讲印度的水稻小麦种植与当地地形、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讲得特别好。”一次校级听课研讨活动中,作为师傅的孙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印度的这个问题,我也讲过多次,怎么这个例子就成了一个结合课本复习的典型例子呢?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不时会想起这个问题。
别人的建议再好,如果不能结合自身和学生情况落实好,都是无法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
我结合几个区县的检测题,设计了一个课件,就是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性的复习。
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创新,我发给孙老师,讲了自己的思路——以一轮检测题为契机,对初一初二相关重点内容展开密度较高的复习。
孙老师说挺好,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复习。
我知道,这个展开复习和高密度复习,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也不想上级要求的那样地毯式且突出重点的复习。
一看情况不妙,还是回归继续做题复习书本上相关内容。
这种拓展法,很快从学生那里得到一种反弹——学生不需要我这种拓展。他们以为做了,改错了就会了,拓展没有多大意义——无趣也觉得价值不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一些不会的题。
孙老师忙着,不能及时回复,我问另一位作为师傅的孙老师。
我在请教问题时,不免有些担忧:“这些问题,我不会,也会有大部分同学不会。一份题做完了,只是仅仅会了这一份题,下一份题成绩高低也像过山车一样。这样的题做得再多,也有疏漏的地方。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我感到了一种恐慌。
这一届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只是做题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就像是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只是让他吃人参鲍鱼进行大补,往往会适得其反。回归课本,就是学会适应吃家常便饭,做中考题就是吃人参鲍鱼。我想,这个比喻未必时时处处恰当,但是在一轮考试后,比较形象生动。
“你领着学生看课本,留下的你就讲一讲位置地形气候等的关系,讲一讲某个国家地区特别突出的。中国地理,就领着学生把省区名称简称和省会城市看一遍,还有铁路枢纽等等,以及四大区域的两大流域的等等。反正都说一遍的话,也占用不少时间。通书,也要让学生做题,两者结合起来,对学生比较好!”师傅这样给我指点。
等我第二次将我制作的课件发给孙老师的时候,孙老师回复我“我直接让学生看着书,我给他们讲。”
“这是最好的。就是太辛苦,我怕自己撑不下来。”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立即扪心自问:这几年来,我不都是在不断挑战自我吗?不管是身心健康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方面。
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我似乎回到了二三十岁的年龄,退一万步讲,如果实在讲不下去了,就让学生继续做题嘛!
此时不搏何时搏
“赵老师,你看我们能帮着做什么?如果你累了,你布置好作业,我们帮着看自习。或者你安排好了背什么,我们帮着检查。”
仇老师和李老师,两位班主任多次表达了对于这次备考的关切,也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帮着看自习课。当然,参与这样团队活动的,还有其他几位学科教师。
教室里,我从同学们身上也感受到了备考的不一样的气氛。
除了几个“没心没肺”的乐天派之外,很多同学都拧紧了自己小中考的那根弦。
对于几个自由兵,我利用与他们平时比较好的关系,打出了情感牌:“如果不怎么怎么,我就怎么!”虽然,事后想一想这是没有办法的表现,当时却也是解了燃眉之急。
准备回归课本,是一个周末做出决定的。
我在QQ群里给同学们下通知:下周,大家准备好四本地理课本,我们准备看书复习。
周一、周二,按照惯性,还是没有回归课本。
周三,我则是开始拿着护腿开始双盘着串讲了。
先是六下,也就是我认为考点不多的。我想拿着这个练手,希望找出一种通书的科学有效的精讲点拨法。
在讲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感觉:就像是师傅和孙老师和那些优秀教师的智慧汇聚到了自己的头脑里。
没有了恫吓的坏脾气,就是豪哥也称赞我:“老师,我看你这几天脾气好了很多,不再冲我们发火了。”
是啊,我没有精力发火了,将全部身心都用在如何更好帮助同学们身上了嘛!
每天,都有留作业。选择题和几个读图题,从钉钉上我可以看到通书的效果——就是这种温故知新是否在活学活用上起到了助力作用。
那些出错的问题频率较高的,会变成另一种形式在通书中出现。反复出现几次,这类问题得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解决。
如果第一天第二天,还有一点赌一把的感觉,那么接下来,我心里踏实了——这样复习,对同学们是有用的。
我搞过一次学情调查:同意做题的举手,统一通书的举手。
最初,是统一做题的占少数,后来同意通书则是一致的声音了。
“老师,我喜欢这样上课!”
身边的梁同学的话,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
还让学生自由复习吗
在我二十多年的地理教学生涯中,临考前都是有个让学生自由复习的落幕。
因为教师指导复习,总是不会针对每个同学,而是针对面上情况,最后的自由复习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查缺补漏。
课上,看到一说自由复习,就会发现同学们或者无所适从,或者觉得没有什么可复习的。但是一提问,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也会有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掌握的不是很准确或者理解的不是很深刻。
其他功课的练习卷子不少,不用说我们自己的也不少,还有周末学生有很多自由支配时间或者其他复习途径方式方法。课堂教育教学,已经不是唯一的复习途径,而是学习进步的途径方式方法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形式上特色的复习,也就是失去了复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虽然,这种话有些让我自己惶恐,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
换一种说法,如果是四五十年前,一个人有没有人生规划目标和具体落实的措施以及个性特色,都不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决定了大家都几乎用差不多的模式生存成长着。现在,一个人没有规划目标,没有自己个性化的成长特色,就是一种停滞不前或者逐渐落后于人。
“还让学生自由复习吗?通书,没有完成。我还是继续吧,学生自己看总不如我说着他们看书效率高。”我向师傅请教问题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师傅点头,算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此刻,有了护腿的双盘,已经为我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精力和思维能力,这几年的每日一叙也提供了必要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相对较好地将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我要同学们管好自己,首先自己管好自己。我双盘着是几乎一动不动的,这就是一种自我管理!”坐在身边的豪哥,和比较近的同学,还是可以看到我疼得呲牙咧嘴的样子。
“老师,是不是你的腿麻了啊!”
“不是麻了,而是特别疼!”
此刻,我双盘着。与其说是更好指导学生,毋宁说是对自己一种高强度深度广度的一种历练。
更好的做事叙事,不是一句空话,是心血的智慧付出。
周围的优秀老师都在努力,我懈怠了可以吗?
我常常这样扪心自问。
不要以为学生不懂,其实学生比老师有时心里更明白。
“是继续讲,还是同学们做题啊?我想看看同学们意见,大家举手表决,有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更好啊!”遇到困惑的时候,我就借助同学们的智慧。
在八五和八六,我的通书,分别在倒数第二节和第一节复习课叫停了。
这都是我听学生意见的结果,有时学生说让我通书,我就干脆问同学们:“你想让老师讲那些内容?”
于是,学生说出自己想要老师通书的内容。
当然,最后通书不仅仅是学生叫停了,我也坦然告诉学生:“我也没有什么新东西或需要特别的复习要点,需要结合课本再次强调的了。”
其实,最后一节课,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交换了一个早自习的结果。
其他科目教师无法上,我就上成了地理自习了。
两位班主任老师,计划着替我看自习让我歇歇。我考虑到自己这是最后一天,而且自己精力思维力还可以支撑,也就主动请缨看课了。
我对两个班的同学说:“两年来,看到同学们的更好成长,自己感到很幸福!”
“我感谢同学们陪伴我更好成长!我为给同学们上课挺自豪的。”
最后告别有些唠叨,因为的确是依依惜别之意。
我们是没有血缘的亲人,江湖告别,回想起来那是曾经努力过的一段无怨无悔的历程。
“我感谢同学们的善良、正直、勤奋!善良是可以成长的,我们要用悲悯的情怀和智慧的阳光,用不断的学习完善提升去助力自身善良之树茁壮成参天大树——更好扎根脚下的土地,更勇于担当善于担当!”
我们今天的少一份自由,就是为了在更好成长的王国里多一份可以主动选择的自由!